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峡谷丹心——记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前期勘察工作团队

【字体:      】     打印      2023-11-22 10:43      来源: 黄河网  


王贵军(右一)正在察看灌浆记录仪采集的最新数据 于迎涛 摄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万里黄河奔腾在晋陕大峡谷中势如游龙,振聋发聩,气象万千。

  黄河大北干流下段,夹岸对峙的山体上两道开挖的槽线赫然醒目。这就是数十年来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河设计院”)古贤水利枢纽勘察人员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工作现场。

  秋已深,峡谷中寒意弥漫,河风侵肤。近日,记者追随黄河设计人的足迹,踏高原,越山谷、跨河流、下探硐,体验感受勘察孔洞中的科学智慧,风餐露宿的辛苦,黄河人甘于奉献的情怀。

河床下40米深处的办公室

  乘坐冲锋舟来到黄河滩地上,在乱石丛中、芦蒿深处,几顶绿色的帐篷就是探硐职工临时住所。

  沿着200多米的斜坡,一路蹚过泥水,进入阴冷的探硐,到达黄河河床底下40多米的深处。头顶上方,是汹涌奔流的河水;洞内,是钻机轰鸣,激情澎湃的工作现场,几名职工正在进行灌浆试验。一张简陋的桌子,一把椅子,一台电脑,在并不明亮的灯光下,黄河设计院古贤项目副总工程师王贵军仔细地查看着灌浆记录仪采集的最新结果,了解施工进度、质量,研究解决发现的问题。探硐就是他的“办公室”。

  作为专业人员,王贵军深知剪切带(泥化夹层)是制约坝型选择和坝基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坝基不同高程分布的软弱夹层对坝体抗滑稳定十分不利,严重制约工程投资和方案选择。多年来,设计院进行了大量的专题研究和勘察试验工作,基本查明剪切带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和抗剪参数,为方案比选提供了坚实支撑。

  博士后张书磊结合生产需求和科技手段,潜心研究新钻具,发明泥化夹层清水钻进高品质取芯技术,大幅改善夹泥取芯质量,获得发明专利。河底平硐、空气金刚石钻进技术、大口径钻孔、孔内高清成像、全波列综合测井、大型原位抗剪试验等综合技术勘察方法和测试技术在古贤工程勘察中得到大量运用。

  面对岩层相变对地质参数的影响,王俊智博士利用地质院开发的勘察信息数字化采集系统,深度挖掘古贤勘察大数据,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岩层相变的数学模型,为参数选择提供了依据。

  在反复论证中,黄河设计院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勘查和实验研究工作,完成各类钻孔48000米,平硐3800米,黄土竖井3000米,结合地质资料和试验研究成果对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和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两种坝型进行了比较,合理推荐基本坝型方案。

  正是秉承科学客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黄河设计院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众多专家学者尽心尽力科技攻关,攻克了诸多制约工程建设的难题,有序推进了项目前期工作,为工程早日开工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生死大营救

  “前期工作不断取得突破,这背后除了日复一日的艰辛付出,甚至还包含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危险。”王贵军说。

  时光回溯到2009年12月8日,正值黄河凌汛期。那场惊心动魄的救援过程众人至今记忆犹新。

  那年冬天分外寒冷,古贤工地滴水成冰。设计院地勘院梁瑞平、辛志相、张伟森等6人乘坐冲锋舟向河中间的钻井作业平台驶去时,突然被风浪打翻。6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全部落水,其中3人在翻船之时,挣扎着抓住了作业船,但是梁瑞平、辛志相、张伟森三人却被冲锋舟倒扣在下面,求生的欲望促使他们使劲全身力气用脚蹬、向外拱,互相帮忙,终于爬上倒扣的冲锋舟小小的船底。他们被冰冷的河水冲出去五六千米,即将被冲下壶口瀑布前,幸运的是冲锋舟被暗礁卡住,3人苦苦支撑,万分危急。因为河水湍急,河道情况复杂,9名前往营救的职工也意外被困河中。河南、山西两省地方和部队联手开展了黄河激流中的生死大营救。当时的国家防办,以及身在北京汇报工作的时任黄委主任李国英,当即要求采取各种措施全力以赴实施救援。山西省公安厅的救援直升机克服了天黑有雾的困难,终于在落水人员被困十余小时后救援成功。面对被救出的同志,医护人员心有余悸地说:“真庆幸,再晚会儿,他们就会因为身体极度失温失去宝贵的生命。”

赓续新时代黄河精神

  汽车沿着泥泞的高原乡间小路,颠簸着盘山行进,才能来到皮带机第4段2号孔钻探现场。

  参加工作3年的年轻职工李昌盛和今年硕士研究生刚毕业的夏子恒正在现场进行地质编录,每天在12个钻孔工地来回奔波,总行程超过数百千米。他们与机器设备为伍,以钻场为家,同风雨搏斗,与时间赛跑。遍地丛生的酸枣树长满了针刺,令人防不胜防,刺破手、挂烂衣都是家常便饭。前两天夏子恒的脚崴伤了,仍贴着膏药每天上岗,尽心尽责。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身上的伤疤就是地质人最好的勋章。

  设计院为了让年轻人尽快成长,采用师带徒的传统结对子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一系列有温度有力度的措施,大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速度。

  为了及时获取准确的数据,设计院外业人员顶严寒、冒风雪,争分夺秒地开展地质勘探工作。住的是临时搭建的帐篷,遇到大风天气,帐篷便随风摇动。吃的水从黄河中抽取,平时储存在岸边的水坑里,临时沉淀澄清后再供饮用。粮油蔬菜要到几十里外的县城去采购,回来后还得肩扛人挑从山头运到山脚。

  退休职工李保平返聘后多年来坚守在工地一线,走遍了周围的乡村,经常与群众打交道。他说:“群众工作无小事,既要坚持原则,也要照顾百姓的合理诉求。要用心用情,以绣花针的功夫和耐心,妥善处理问题,推动古贤项目前期工作顺利进行。”曾在当地乡政府工作过的程智强回忆说,老李做工作很有一套,附近村民家的红白喜事都会主动参与,与群众打成一片,化解了不少矛盾。2021年被山西吉县政府评为最美吉县人。

  如今,职工董润帮是工地的大管家,每天面对各种部门对口联系、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还兼顾着安全生产等工作,已经大半年没回过家。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口,他又接到电话,匆匆赶到河边去了。他说,这几天河水流量变化大,河道狭窄,一旦涨水,几分钟时间,水位就会上涨1米多,这关系着施工安全。

  秉承“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新时代的黄河设计人志存高远,胸襟开阔。无论是工程质量,还是公司知名度、美誉度等都声名鹊起,相继完成或正在从事一系列颇具挑战性的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黑河黄藏寺水利枢纽、东庄水库、平陆运河、珠三角水资源配置等等,工程遍布国内各地。与此同时,黄河设计院还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相继中标了南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地的工程,黄河设计人的足迹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宽广,黄河设计院的品牌也愈加响亮。

  身在晋陕峡谷,一次次聆听黄河设计人点点滴滴的故事,一次次感受质朴的语言和踏实的作风。坚信不久的将来,一座承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使命、肩负黄河安澜责任、赓续新时代黄河精神的大坝定会巍然屹立在晋陕峡谷间!


作者: 本站记者 于迎涛 关景匀 通讯员 焦伟    责编: 郑梦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