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生态黄藏寺 幸福黑河源

【字体:      】     打印      2023-12-30 16:12      来源: 黄河网  

万亩平湖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冬日的黑河黄藏寺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黄藏寺工程”),有着不输夏日的胜景。12月初,黄藏寺工程已蓄水至2563米高程,库区清波荡漾,两岸重峦叠嶂,两艘蓝舷白身的渔船穿梭在碧水和冰凌之间,饱满的色彩和鲜活的场景让人忍不住沉醉其间。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每一位黄藏寺工程建设者心中,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梦。他们聚焦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题主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打造绿色工程,探索走出了一条尊重自然、人水和谐的发展新路径。

施工环保“两不误”

江南千条水,西北万重山。堵水修渠道,处处金银滩。

作为黑河上首座控制性工程,黄藏寺工程建成后将直接控制干流莺落峡以上近80%的水量,具备承上启下、跨时空调节水资源的功能,同时兼顾发电等综合效益。作为黑河上游在建海拔最高、装机容量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从它开始孕育到建设,再到不久后的发电运行,绿色环保理念自始至终刻入它的每一个“细胞”。

然而,把蓝图变为现实并不容易。黄藏寺工程所在祁连山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工程建设一直面临较大的生态保护压力。

黑河流域管理局和黄藏寺建管局深入研究相关政策,多次奔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等各方协调,加快建设用地申报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累计上报补正材料10次。2019年12月,黄藏寺工程建设用地终获自然资源部批复,工程所有外部制约终得破解。

工程在建设期,由于扰动、开挖原地貌,必然会对原地表土壤与植被造成破坏。有什么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

“黄藏寺工程从设计到施工,都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让工程建设区生态环境得到补偿和提升美化,让水利建筑融于自然环境,打造绿色工程、生态工程。”黄藏寺建管局副局长杜得彦说。

工程建设以来,黄藏寺建管局和EPC项目部秉承“建好生态水库,改善流域环境”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事前控制、过程管理、动态监控”的原则,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编制施工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及各类应急预案,引入施工期环境管理机制,逐步构建业主、环保监理、环境(生态)检测、EPC项目部、施工单位“五位一体”环保水保管理体系;通过无人机、视频监控、智能终端、环境监测等技术装备和手段,全面建成黄藏寺工程生态环保监测监控网络,缩短环境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周期,有效控制施工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

参建方中国水电三局项目部经理白海东说起工程绿色建设,如数家珍:“砂石料加工和混凝土生产系统废水主要采用絮凝剂沉淀法进行处理,施工期建成沉淀池、沉沙池、反应池、清水池4座;砂石料筛分系统主要采用湿法作业和人工细沙封闭式存储等方式,尽可能地控制扬尘……”

“我们在建设中严格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力求施工中最小程度的破坏、施工中最大限度地恢复,我们不考虑成本问题,不计代价完成国家交付的工程建设任务和生态修复目标。”中国水电十一局项目部经理朱飞告诉记者,施工过程中,该项目部严格做好机械及车辆冲洗含油废水处理,建设营地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及固体废弃物中转站,在大坝混凝土浇筑现场采取人工喷雾保湿方式降尘。同时,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做到文明施工,降低固体废弃物产生量。

行程再坎坷,也拦不住笃定向前的人。面对复杂的施工条件,黄藏寺工程参建各方积极探索创新,全力攻克山区道路、大坝施工过程中的重重生态环保难关。施工现场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控制,库周生态治理和恢复进展顺利,废机油存储及处理规范有序,道路洒水和扬尘治理效果明显,工程生态环保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库区老树“搬新家”

从祁连县城驱车至黄藏寺工地,悬挂、伫立在路边的标语、标牌令人目不暇接。

“生态水利惠民生,黑河福祉泽千秋。”

“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保护水土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

这些标语、标牌,让人充分感受到黄藏寺工程对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重视程度。

道路两侧,近年来移植的青海云杉舒展着身姿,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

黄藏寺工程在对外道路沿线边坡、渣场等施工区域撒播草籽25万平方米,栽种云杉、圆柏等树种。一方面是为了防治大气污染,另一方面是为了固结水土。

黄藏寺工程水库总库容4.03亿立方米,库区淹没及影响面积1200余公顷,在淹没区的百姓陆续得到妥善安置的同时,生长其间的树木也同样牵动人心。

在工程开工不久,黄藏寺建管局就组建专门团队,对淹没区的树木进行地毯式摸排和登记造册,并调查其生长环境,包括土壤、水文、小气候和周边植物分布等情况。

《黄藏寺工程小叶杨移栽设计方案》中的树木明细表,就像一张张“身份证”,还附带了古树资源的个体照。“环评报告要求移栽古树168棵,我们实际共移植大龄小叶杨220余棵、青壮小叶杨2300多棵,超额完成任务,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树木资源。”

此次待“搬家”的树木中,大龄小叶杨虽然数量不多,但是移植难度最大--它们大多体型庞大、生长缓慢、位置偏僻、腐心严重,而且生长在河边,根系不深,给移植、运输和后期养护成活工作带来重重挑战。

早在2019年,黄藏寺建管局就组织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院和西北林业勘察设计院对小叶杨移栽工作展开研究,在一次次探索和尝试过程中,攻克了小叶杨移植的技术难关。

上至古树,下至幼苗,为了给它们定制科学的“搬家”方案,各参建单位多方联动、密切协作,克服资金、技术、运输等方面的瓶颈,编制移植技术方案,给每一棵移植树木都建立了完善的档案。

如今,2500余棵不同年龄的小叶杨被移栽到库尾肖家筏片区,与当地原生的3万余棵树木一起,构成一片占地面积约34公顷的小叶杨种质资源保护区。

给大树“搬家”,在“一树一策”中倾注心血,尽管增加了工程建设难度,背后却彰显着生态文明的温度。

水碧鱼欢生机畅

青山绿水得鱼游,此乐未必饶公侯。渔业资源既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一条大河上矗立起的大坝,成为鱼儿眼中的“天堑”,它们怎么才能顺利洄游?

为最大程度减少工程建设对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保证流域内鱼类正常洄游和繁殖,在工程建设之初,黄藏寺建管局就将目光投向了黑河上游、距离黄藏寺17千米之遥的地盘子水电站。

“这个水电站总装机1.6万千瓦,是典型的小水电。近年来,小水电‘跑马圈河’过度开发,对濒危鱼类的生存和繁衍造成巨大破坏。”黑河黄藏寺建管局局长贾敬立告诉记者,为了连通黄藏寺库区到黑河源头186千米洄游鱼类通道,保障黑河生物多样性,在黄委党组、黑河流域管理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青海省政府和国电集团大力支持下,黄藏寺建管局斥资2.4亿元,将地盘子水电站全盘买下,直接拆除,走出了青海省小水电清理退出工作的第一步。

鱼类栖息地保护区建设完成,但环保工作可不止这一项。黄藏寺工程最大坝高123米,山高坝陡,无法修建洄游鱼道。怎样才能保障鱼类洄游上溯、保护种群基因交流及遗传多样性?

“只能从增殖放流、网捕过坝上想办法。”该局以祁连裸鲤增殖与保护、栖息地建设为抓手,构建河湖、湿地等典型水生生物栖息地和物种“大保护”格局,逐步完善水生态综合保护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8月18日,以“守护水中精灵,共建美丽黑河”为主题的2023年度黄藏寺工程祁连裸鲤增殖放流活动举行,在黑河、八宝河交汇口水域、坝下水域、油葫芦水域等5个放流点,共计放流祁连裸鲤7.2万尾。

自2021年以来,每年黑河冰冻前或者解冻后,该局都会开展增殖放流活动。黄藏寺工程所在水域属典型的高原鱼类区系,这里生长的祁连裸鲤属于易危等级物种,被列入甘肃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保护祁连裸鲤种质资源,该局联合祁连县人民政府将黄藏寺库区及以上186千米干流作为祁连裸鲤栖息地予以重点保护,按照野生亲本人工繁殖的子一代对祁连裸鲤进行物种保护放流。专门建设了黑河流域首座祁连裸鲤增殖放流站,开展繁殖、育种、救护、放流、监测等任务。

为了保障河流廊道生态功能,参建各方可谓细心备至。

在黄藏寺工程刚刚下闸蓄水之时,大坝下游会有大约3天的干涸期,对鱼类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为满足水库蓄水初期生态水量下泄要求,黄藏寺工程在2018年专门在导流洞埋设生态旁通管,并在坝下建设生态流量在线监控系统,保证生态泄流,让鱼类不再“喊渴”,让河流重现“生机”。

网捕过坝,是黄藏寺工程保护鱼类的又一创新举措。在库区亲鱼大量集结的水域,采用运鱼船诱鱼、集鱼,再把鱼装入运鱼车,运到大坝下游放入河道;同时,把大坝下游亲鱼通过运鱼车运至上游水库。如此循环操作,有效减缓了大坝建设对上下游鱼类种群种质交流的影响,对维系坝上、坝下种群间的遗传起到了重要作用。黄藏寺建管局为此提前建设库区码头、鱼类暂养池等,开展集鱼及诱鱼科研工作。

运鱼船载着黑河人的生态梦,划过道道涟漪,向码头迤逦行去。水天相映、星火交辉,眼前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黑河是河西走廊的母亲河,黑河之水是母爱之水。黄藏寺建管局将积极探索完善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方式,努力让黄藏寺工程释放出更多综合效益,用生态水托起黑河沿岸百姓的幸福梦。

作者: 本站记者 刘丛    责编: 刘岚 范江涛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