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大河润沃土 乡村展新颜
——山东河务局派驻第一书记工作记

大河润沃土 乡村展新颜——山东河务局派驻第一书记工作记

【字体:      】     打印      2025-08-14 17:30      来源: 黄河网  

盛夏时节,山东东明县大屯镇南元村的蔬果大棚里生机盎然。一大早,村民逯华宁麻利地将一筐筐翠绿的西瓜搬上货车,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嘴角却挂着满足的笑意。“今年承包了30个大棚,天天得有五六个人干活,每人每天百十块钱!”隔街相望的东夏营小学门口,新近竣工让村民彻底告别雨天积水窘迫的道路上,几位村民正闲聊畅谈,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见此情景,山东河务局第六轮省派第一书记工作组的吴睿、王闯两位同志觉得诸多辛勤付出很值得。

强基固本:星火燎原铸就“磐石”

位于东明县大屯镇西南的东夏营村和南元村,曾经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缺乏稳定的集体收入,村集体公益事业难以开展,村民主要依靠传统种植和就近务工谋生。党员群众缺乏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存在“等、靠、要”思想,借力发展、奋发自强的内驱动力不足,村集体产业发展滞后,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受限。

2024年初,山东河务局按照山东省委派驻驻村第一书记有关工作要求,紧密结合黄委党组有关工作部署,选派吴睿、王闯两名省派第一书记组成工作组。第一书记工作组到任后,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会同村“两委”成员积极主动开展帮扶工作。面对重重挑战,他们积极走访调研,精准把脉,开出了“党建引领铸魂、基础建设强筋、产业造血壮骨”的振兴药方。

一年多来,第一书记工作组在山东河务局和菏泽河务局的大力支持下,牢记使命、扎根基层,勤于思考、刻苦钻研,摸索出“一颗红心三多花”的工作方法。一颗红心强根基,组织开展党员大会、支委会、主题党日活动等80余次,发展党员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名;多花脚力知村情,走访党员群众2300余人次,慰问困难党员群众340余人,收集意见和建议20余条;多花精力挖潜力,实地考察调研,制订符合村庄实际的帮扶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植树、大清扫等志愿服务活动10余次,争取绿化树苗3000余株,丰富完善了村积分超市的物品数量和种类;多花心思谋产业,主动融入示范片区发展布局,调整优化板材加工车间、大棚种植等产业项目。

筑牢堡垒:红色引擎激活“一池春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两位省派第一书记深知,重塑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破局的关键。随即,一场深刻的变革悄然展开。

成立党员先锋队,从改善村居环境、义务植树入手。党员们带头挥锹上阵,宁静的村庄动了起来。村民从最初的观望到逐渐加入,共同为家园“洗脸换颜”。

通过推动村“两委”主动作为,严格落实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推行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增强党员责任意识,激发党员担当精神,促进党员模范作用发挥,有效提振了发展信心。

组织村干部和党员骨干赴焦裕禄纪念馆、东坝头等红色教育基地,在追寻初心中汲取力量。依托东夏营村作为东明县第一个党支部的红色阵地,开展“第一书记讲党课”、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不断强化党员的身份意识和奉献精神。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让组织生活真正严起来、实起来。

村干部拧成一股绳,党员队伍的干事热情不断高涨,成为引领东夏营村和南元村蝶变的“主心骨”。

破解瓶颈:基建先行铺就“康庄大道”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曾是两村村民出行的真实写照。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是实现村庄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一书记团队将补齐短板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

村民反映最强烈的内涝和出行难问题被摆在首位。一条长614米的下水道和一条长263米的道路迅速建成,困扰村民多年的雨天积水顽疾迎刃而解。同时,总长4000余米的村内主干道硬化及路灯更换项目成功申报立项,一幅“路畅灯明”的画卷正在铺开。

基础设施“硬”提升,乡村治理“软”实力同步跟进。在支部带领下,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定期开展普法宣传和反诈讲座,法治意识悄然生根,村庄清洁行动,绿化、美化持续推进,人居环境焕然一新。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自己的事自己议、自己干、自己管”的主人翁意识日益增强。

产业造血:特色发展点燃“内生之火”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可持续的产业支撑。第一书记团队立足资源禀赋,精准施策,点燃产业振兴引擎。

大屯镇政府扶持的温室大棚种植基地,是传统优势。第一书记团队推动其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升级,引进优良品种(如草莓“红颜99”),拓展“批发+超市+采摘游”多元销售渠道。逯华宁作为党员示范户,带头承包30个大棚种植花菜、菠菜、西瓜等,常年带动附近村民就业,提高村民收入。“累是累点,但收入好了,还能帮到乡亲,值!”逯华宁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共同致富的心声。

为壮大集体经济,破解“产业单一”和“就业无门”困境,第一书记工作组带领村“两委”多方调研、科学论证。依托区位优势,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在大屯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两村各建了一座标准化板材加工车间。这个高效能项目,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9万元,直接带动3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它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成为吸引人才回流的重要平台。

瞄准电商新趋势,第一书记工作组积极链接资源,组织村民开展电商技能培训、邀请专家指导农户如何利用手机拍摄农产品、开设网店、线上营销,为特色农产品插上“云翅膀”。

大河涛声阵阵,旧村新颜初展。乡村的蝶变令人振奋,但挑战犹存,吴睿他们深知,乡村振兴非一日之功,必须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作者: 魏发轩 王闯    责编: 周黎 范江涛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