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法治护航黄河水文高质量发展

【字体:      】     打印      2023-02-18 09:23      来源: 黄河网  

本站记者 胡霞 通讯员 任顺平

黄河保护法的制定出台是黄河保护和治理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对沿着法治轨道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具有重大意义。黄河保护法规定了水文职责、任务和要求。近日,记者就黄河水文系统如何学习好、掌握好、宣传好、运用好、实践好黄河保护法,与黄委水文局局长马永来进行了深入交流。

 问:黄河保护法第七条提出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相关标准体系,请问如何建立健全黄河水文标准体系?

答:黄委水文局将着眼新阶段黄河水文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水文站网规划、水文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及管理、水文数据库管理等方面,健全具有黄河水文特色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体系,推进重点领域标准化建设,使“标准化”成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统一管理的基本尺度。

加强水生态监测,映射河湖保护治理成效,组织制定《黄河水生态监测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范、保障和促进黄河水生态监测工作全面、深入开展,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强省(区)界和重要控制断面、规模以上引退水口门水资源监测及监督性监测工作,着手制定《黄河流域省(区)界和重要控制断面水资源监督性监测管理办法》和《黄河流域引退水监督性监测管理办法》。

问:黄河保护法第十二条提出健全黄河流域水文、泥沙、气象等监测网络体系。在黄河流域水文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方面水文局有何打算?

答:目前,黄河水文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水文站网体系。截至2021年底,黄委水文局管理水文站145处、水位站93处、降水量站900处、蒸发站38处,初步实现对黄河流域基本水文情势的有效控制。但是,现有为防汛抗旱提供决策支持、以驻测为主的水文站网布局,不能适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新要求。在水旱灾害防御方面,黄河源区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较大支流存在监测空白;上中游干流水库站网不完善;黄河源区、黄河中游主要洪水泥沙来源区等区域站网密度不能满足预报预警需求。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多个省(区)界支流、湖泊未设置监测断面;流域内重要引退水口未有效覆盖,多头管理现象突出。在水环境水生态监测方面,水量水质监测断面不匹配,河源、河口及重要湖泊水生态监测力度不足。

在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过程中,黄委水文局将按照“填空白、强功能、拓范围”原则,面向江河湖泊、水资源、水利工程和重要生态保护区等监管对象,坚持技术手段与管理措施并重,填补河源区水文监测空白,优化调整泥沙监测站网;增补宁蒙防凌重点河段和中游无控区间水位监测站点,补设省(区)界河湖站;推进规模以上引退水口监督性监测;补充省(区)界、重要水源地水质监测断面;试点推进水生态监测,拓宽水文监测领域和覆盖范围,补齐补强水文站网管理短板,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黄河水文站网体系。

问:黄河保护法第十六条提出国家鼓励、支持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水文等方面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加强协同创新,推动关键性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水文局将如何推进相关工作?

 答:黄河保护法对水文提出更高要求,必须以科技创新推动黄河水文新突破新提升新发展。一是加强治黄重大问题研究。围绕气候变化与流域保护治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等重要领域,着力在水文预测预警预报、水沙变化情势、水资源利用等优势方向,打造科研“长板”,塑造竞争优势,力争在黄河重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创新突破。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提升智慧水文协同创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能力,加强与黄河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合作,协同开展水文测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完善重要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示范机制,做好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三是完善黄河水文专业技术创新团队运行管理。重点围绕黄河水文情势演变及驱动力甄别、流域水资源禀赋和承载能力研究、水文情报预报水平提升、水生态监测系统建设等研究方向,推进黄河水文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

 问:黄河保护法第六十条提出加强水文监测预报预警。水文局将采取哪些措施落实本条规定?

答:一是推进水文监测自动化。以“自动测报”为目标,建立覆盖全面的“空天地”一体化水文监测体系,实现水文全要素、全量程自动监测。推进水质监测中心建设和提档升级,拓展实验室分析要素,提升水质监测水平。二是推进水文预警预报实时化。紧盯预报精度和预见期,优化气象、洪水等预报业务系统,强化“四预”措施,初步实现对黄河干流和重要支流洪水过程模拟推演和数字流场映射,实现预报调度一体化。三是推进水文测报管理科学化。依托水文监测中心,全面推进“巡驻结合”测报管理模式改革,探索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水文测报、运行维护等管理机制。四是推进水文信息分析评价智能化。深化水文业务与云计算、大数据、5G通信等先进技术融合,完善“黄河水文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功能,丰富水文信息产品,推动水文服务向产品化、多样化服务转变,更好全面适应和满足黄河保护治理和流域高质量发展要求。

责任编辑:刘岚


作者: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