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回望风雨砺安澜
——2025年黄河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复盘会议侧记

回望风雨砺安澜——2025年黄河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复盘会议侧记

【字体:      】     打印      2025-11-14 17:40      来源: 黄河网  

初冬的郑州,寒意渐浓,黄河防汛抗旱会商中心气氛却异常热烈。

2025年黄河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复盘会议在此间举行。

这是一次对刚刚过去的、极不寻常的伏秋汛期的深度检视,也是一场直面问题、凝聚共识、启迪未来的思想碰撞。与会者脸上,既有历经风雨鏖战后的疲惫与欣慰,更有面对母亲河安澜永续这一宏大课题的深沉思考。

会议伊始,大屏幕上滚动的数据、图表与影像,瞬间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惊心动魄的非常汛期。

先北涝南旱,面弱点强;后旱涝急转,秋雨显著。25场区域性强降雨过程接连来袭,流域面平均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62%,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秋汛期间降雨异常偏多,10月上中旬累计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近4倍,刷新历史纪录;48条河流94站次发生超警洪水,部分支流更是发生了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大洪水,10月12日,渭河、黄河干流本年度首场编号洪水接踵而至,为1964年以来最晚;局地暴雨山洪与区域性旱情并存,流域3675座水库、5.83万座淤地坝面临严峻考验……2025年的黄河伏秋汛期,仿佛一道复杂的考题,考验着水旱灾害防御的每一个环节。

然而,面对这场“大考”,黄委早有准备。早在今年2月,全河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会议就部署58项重点任务;汛前修订完善调度方案;组织开展直管防洪工程隐患排查整治,累计完成问题整改797处;组建专业机动抢险队伍16支1020人,落实群防队伍103万余人,聘任应急抢险专家42位……这一系列周密部署,彰显着黄委如履薄冰的谨慎和未雨绸缪的智慧。

主汛期来临,全河上下立即进入战斗状态,黄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在国家防总、水利部坚强领导下,坚定自觉扛牢防汛天职,锚定“四不”目标,坚持底线思维,强化会商研判,累计召开防汛会商会56次,启动应急响应55次,下达调度指令135份,以优良作风坚决打好防汛抗旱主动仗。

黄委各部门、各单位团结协作、履职尽责,共同筑起守护大河安澜的坚固防线:加快推进“三道防线”建设,洪水预见期延长至38小时,预报准确度超过90%;统筹调度55座水工程,成功实施3次调水调沙与黄河上中游重点水库联合排沙调度,小浪底排沙2.22亿吨,创同期新高,中游重点水库排沙1.3亿吨,排沙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抗旱保供、腾库迎汛、水库减淤、维持下游中水河槽、生态补水的多目标共赢;充分发挥拦洪削峰、调蓄保供作用,有效应对干支流编号洪水;精准有力应对流域旱情,并首次实施跨流域调度,向南四湖补水0.8亿立方米,缓解淮河流域旱情;加大防汛“四预”能力建设和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力度,守牢防洪、供水和生态安全底线;全力做好防汛后勤保障,加强防汛宣传和舆论引导,获得社会媒体广泛关注……

这份沉甸甸的胜利果实,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各部门、各单位的协同作战,是“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与“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的具体体现。

复盘,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随着黄委防御局的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系统复盘和黄委建管局、水保局、山东河务局、水文局、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信息中心等8家部门、单位的10个专题汇报依次展开,会议的基调从“总结成绩”迅速转向“审视不足”。

没有“穿靴戴帽”,没有回避遮掩,一个个具体而微的议题被摆在桌面上:从流域水库安全度汛到淤地坝安全运用监管,从雨水沙情监测预报到水工程统一调度,从大汶河、伊洛河流域防洪“四预”系统建设到遥感监测技术的实践应用,从潼关高程变化到下游河道淤积特点……汇报者言辞恳切,倾听者神情专注。会议室里,弥漫着求真务实的氛围——成绩固然可喜,但找出“木桶”最短的那块板,才是此次复盘的真正价值所在。

与会者的交流座谈更是将这种问题导向思维引向深入。

“当前小浪底水库处于高水位运行,并且还要维持一段时间,要高度重视小浪底水库库区和水库大坝的安全。”

“黄委‘十五五’工作规划正在编制中,防汛是其中一个重点内容,要结合我们现在防汛抗旱工作中暴露的一些短板问题和解决方案,有针对性地纳入规划中。”

“要聚焦‘防洪工程安全’这一核心,围绕应用系统在极端情况下实用性不足等问题,做实相关研究和系统建设。”

“对淤地坝等薄弱环节的监管要‘较真’,对抢险团队该表彰的要表彰,为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今年我们首次将上游与中下游联合调度方案合二为一,在刘家峡—兰州区间、张庄闸、东平湖的调度指挥机制实现了突破。下一步要持续深化统一调度、平战结合的转换,不断将新成果汇入水工程联合调度方案体系。”

“要以小流域为单元,紧盯重点部位、薄弱部位,加强风险防控。”

“要强化监测手段,动态调整预警阈值,提高预警精准度,防范小雨成灾风险。”

……

随着大家的踊跃发言,思想的火花在交流碰撞中迸发。

如何将防汛“四预”系统的触角从伊洛河、大汶河流域延伸至更多区间?如何让水库调度信息从“静态”变为“动态”,真正实现精准调控?如何优化利津以下河口段泥沙淤积形态?如何确保位于“通信盲区”的淤地坝,能将安全信号及时传出……一条条极具针对性的技术改进建议被提出,从深化水工程联合调度方案,到整合提升“四预”平台,再到加强基础研究,思路清晰,措施具体。

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却凝聚了全河上下的共同关切。

在坦诚的剖析与热烈的讨论中,未来的方向逐渐清晰:必须加快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密织监测站网,延长预见期,提高预报精准度;必须持续推动流域水工程联合统一调度,细化权限,完善机制;必须强化重点区域风险防控,特别是对中小水库、病险水库、淤地坝和山洪灾害隐患点的监管;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四预”系统整合、算力提升、泥沙预报模型研发等,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守护黄河安澜的“硬支撑”……

在总结建议、展望未来中,这更是一种新起点的宣告。会议明确,全河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将复盘会的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后半篇文章”。

要立即着手,将查摆出的问题、研讨出的措施,纳入整改清单,融入即将到来的防凌工作和今冬明春的抗旱保供水任务中,更要提前谋划2026年乃至“十五五”期间的水旱灾害防御蓝图,确保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良好开局。

步出会场,冬日的阳光正好。比阳光更明亮的,是经由深度检视与思想碰撞后,在每一位黄河守护者心中点亮的灯火与凝聚的共识。

这光芒,即刻照亮下一程的征途——即将拉开序幕的黄河凌汛防御,正是检验此次复盘成果的第一场实战。

作者: 刘丛    责编: 郑梦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