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平常应无常 护安澜重担当 ——黄委2025年度防汛工作综述
洪水来袭,黄河卷起千重浪;力挽狂澜,干群同心保安全。
2025年的黄河伏秋汛期不同以往。3至6月降水偏少,发生流域性干旱;7至8月局地强降雨频发;9月以来,黄河流域秋雨特征明显,10月上中旬累计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近4倍。10月12日干流出现本年度首场编号洪水,出现时间为1964年以来最晚。
旱涝风险叠加,水旱灾害防御面临多重考验。
确保黄河安澜是“国之大者”。黄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水利部工作要求,充分发挥黄河防总平台作用,以底线思维切实打好监测预报预警、水工程调度、督导指导和抢险技术支撑等系列“组合拳”,全力筑牢流域防汛屏障,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科学研判 周密部署
成功应对黄河干支流94站次超警洪水
7至10月,黄河流域共经历25场区域性强降雨过程,面平均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62%,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黄河干支流洪水频发,48条河流94站次发生超警洪水。其中,北洛河吴旗水文站发生1994年以来最大洪水,大黑河支流水磨沟店上村水文站、延河支流杏子河杏河水文站出现有连续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
往年10月中旬秋汛已接近尾声,今年编号洪水却姗姗来迟。10月12日13时,临潼水文站流量3020立方米每秒,形成渭河2025年第1号洪水;10月12日23时,潼关水文站流量5010立方米每秒,形成黄河2025年第1号洪水。
多地降雨频发的同时,河南、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却出现阶段性旱情。7月中旬至8月初,河南、陕西出现旱情。8至9月,甘肃、宁夏中南部出现持续干旱,宁夏农作物受旱面积达54.57万平方千米。
防汛抗旱如同在走钢丝,需要精准把握平衡。
“全河各级要把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与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落实落细各项防御措施,以优良作风坚决打好防汛抗旱主动仗。”黄河防总常务副总指挥、黄委主任祖雷鸣强调。
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国家防总、水利部加强统筹指导,黄河防总、黄委认真落实水利部关于黄河防汛工作的具体要求,坚决扛稳扛牢防汛政治责任,与沿黄省(区)密切沟通,落实并公布黄河重要堤段、重点水库、重点城市和主要蓄滞洪区防汛行政责任人名单,高标准推进防汛备汛工作。
早在今年2月,黄委就召开全河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会议,
部署58项重点任务,编制《重大水旱灾害事件及水利抗震救灾调度指挥机制》,夯实“责任落实、决策支持、调度指挥”三位一体黄河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
汛前,组织开展直管防洪工程隐患排查整治,累计完成问题整改797处,修复水毁工程49处;举行各类防汛演练120余次;落实群防队伍103万余人,储备石料379万立方米,预筹机械设备2131台(套),确保应急保障到位。
进入主汛期,连绵的降雨急遽汇流,八方入黄,灌河成洪。一场洪水就是一场大考,每一位黄河人都如螺丝钉般坚守岗位,共同构筑起防汛抗洪的坚固防线。
黄委严格落实“周会商+局地暴雨会商+场次洪水会商”机制,累计召开防汛会商会56次。黄河防总和黄委分别启动防汛应急响应27次、洪水防御应急响应28次,下达水库调度指令135份,向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渭河等派出工作组、专家组31个,构建起上下贯通、快速响应的指挥体系。
黄委系统各部门、各单位协同作战、各司其职:精准监测预报雨水沙情,有效应对每一场洪水过程;精心编制调度预案,当好“智囊团”;加强遥感监测,确保通信网络畅通;强化浮桥、涉河项目、水利风景区等涉水区域安全监管;抓好中小水库、淤地坝及直管在建工程安全管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成功应对一场场洪水,写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注脚。
水文测报先行
洪水预见期38小时,准确度超90%
防汛决策,水文先行。
黄委加快推进“三道防线”耦合贯通的雨水沙情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对每场洪水实施全过程追踪——从云团变幻、水滴成雨的跟踪预报,到雨滴降落、汇流入河的动态监测,构建起精密的水文网络。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黄河雨情智能查询系统,可以查看未来9天的环流形势、降水时空分布及当前降水实况。”黄委水文局信息中心主任范国庆点开“多模式降水”版块,4个分屏分别展示黄委水文局、中央气象台、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和智能模型的预报结果。多模式产品对比,让降雨预报更加精准。
测雨雷达是监测雨情的锐利鹰眼。范国庆介绍,黄河测雨雷达能快速监测40秒频率、30米网格的降雨,并预报1—3小时短临降雨,比传统雨量站监测精度更高,而且可以精准定位暴雨中心、反映降水时空分布差异,为防御措施“跑赢”洪水灾害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测雨雷达数据已正式报送水利部信息中心。
黄委还研发了黄河流域定量降水预报制作发布平台和多源数据融合降雨应用平台,优化改进了三门峡至小浪底区间水利测雨雷达回波反演降水算法模型,完成黄河流域406个水情分区和80余万个1千米网格划分,实现水情分区精细化、流域降雨预报网格化。
“目前,我们滚动开展‘降水—产流—汇流—演进’全过程分析研判,有效监测范围扩展至龙门至花园口区间,能够精准研判区域短时强降水发展趋势,提升短临预警精准度,延长强降水预报预见期。6月以来,成功预报了三门峡至小浪底区间13次强降水过程。”范国庆介绍。
在黄河2025年第1号洪水预报中,黄委充分发挥雨水沙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作用,提前6天发出预警,滚动预报降雨落区、量级、时间,预报结果与实况基本一致。渭河临潼水文站、华县水文站,黄河潼关水文站洪峰流量预报预见期分别为21小时、38小时、22小时,预报准确度均超过90%,精准支撑防汛调度。
此外,水文测报还提供了专项定制服务。针对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等编制雨水情专报262期;根据雨水情变化及调度方案调整情况,滚动开展潼关至花园口区间26个预报节点的预报调度交互,支撑了水旱灾害防御和水库群精细调度。
水工程联合调度
科学调度55座工程,实现防洪、减淤、蓄水多赢
黄河流域的众多水工程,如同交响乐团中手持不同乐器的乐手,需要统一指挥才能奏出和谐乐章。
6月20日,黄委研究通过《2025年黄河水工程联合防洪调度方案》,首次在原有上游、中下游调度方案基础上整合为上中下游统一联合调度方案。
该方案纳入水库、水电站、蓄滞洪区等各类水工程55座,调度范围由原先的几座骨干工程扩大到全流域,贯穿上下游、干支流,形成全流域“一盘棋”格局。同时,结合水库库容更新、在建工程进展及汛期天气预测,系统优化调度方式,兼顾古贤水利枢纽等在建工程的施工安全。
6月23日,黄河主汛期前调水调沙正式开启。通过中下游及支流水工程联合调度,成功塑造冲沙水流,实现抗旱保供、腾库迎汛、水库排沙、生态补水等多目标共赢。其中,三门峡、小浪底水库排沙总量超2亿吨,创下同期历次调水调沙之最,有效减少了水库泥沙淤积,维持了下游中水河槽过流能力。同时,通过向黄河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补水、利用支流清水塑造低含沙带等方式,有效保护了沿线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8月上旬,黄河上游支流洮河流域出现强降雨,黄委精准调度刘家峡水库,利用异重流排沙技术,成功应对洮河年度最强沙峰,有效减少了库区泥沙淤积,保障了电站安全运行。此次调度也是“浑水排沙+清水发电”模式的成功实践,展现了黄委在高含沙洪水调控方面的技术优势。
9月3日至18日,黄委组织实施上中游重点水库联合排沙调度,塑造大流量过程冲刷库区淤积泥沙,历时16天,累计排沙1.3亿吨,创下海勃湾、万家寨、龙口三库联合排沙最高纪录。其中,万家寨水库排沙5177万吨,超额完成年度恢复库容目标,为后续做好防洪、供水与生态调度奠定坚实基础。
9月中旬以来,黄河中下游地区降雨频繁、重叠度高。黄委精准调度黄河干流及汾河、渭河、伊洛河等支流水工程拦洪削峰错峰,并开展后汛期蓄水调度,为防洪和冬季供水创造有利条件。
2025年春夏之交,黄河流域多省(区)出现不同程度旱情,黄委及时启动应急抗旱调度,充分利用刘家峡、万家寨、小浪底等水库及沿线引黄工程,科学调配水资源,最大限度满足沿黄地区用水需求。从春灌至夏种结束,全河累计引水量123.88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加10.54亿立方米,各灌区基本实现能引尽引、应灌尽灌。
7月底至8月初,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南四湖水位偏低,周边抗旱形势严峻。在水利部指导下,黄委精细调度东平湖水库,通过梁济运河跨流域向南四湖补水0.8亿立方米,南四湖流域旱情得到有效缓解。
紧盯重点部位薄弱环节
84座病险水库、5.83万座淤地坝安全度汛
“要紧盯重点部位薄弱环节,做到心中有底、应对有方。”在历次防汛会商会上,祖雷鸣对做好病险水库、淤地坝安全度汛一再强调。
黄河流域(片)现有水库3675座、淤地坝5.83万座,它们是防汛抗旱“卫士”,但也存在一定的安全度汛“隐患”。部分工程抗洪能力较弱,如同木桶的短板,决定着防汛工作的整体成效。
黄委立足最不利情况,通过闭环管理、压实责任、科技赋能等举措,将薄弱环节转化为安全屏障,牢牢掌握防汛工作主动权。
——病险水库闭环管理,空库运行。
针对84座病险水库,黄委建立“预报—抽查—督导”闭环防控机制。汛前逐库电话抽查提醒,组织2次空库运行情况排查,4次印发通知,督促16座未空库水库限期整改;汛期紧盯强降雨落区,累计抽查提醒小型水库、病险水库992座次,推动未空库病险水库全部降至死水位以下。针对内蒙古考考什纳、朱尔圪岱等病险水库突发险情,第一时间赴现场指导应急处置,以主动作为实现化险为夷。
同时,黄委对流域110处在建重点工程开展134次电话问询,督促落实安全度汛“三个责任人”工作机制,确保在建工程安全度汛。
——构建淤地坝“责任+科技”立体防线。
黄土高原淤地坝数量多、分布广、规模不一。黄委将责任落实到最小网格单元,督促流域省(区)明确县、镇、村三级防汛责任,逐坝落实行政、技术、巡查责任人。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黄委汛前完成45座直管淤地坝全覆盖检查,建立台账督促整改消除隐患;派出专家开展汛前安全检查,督促地方及时消除隐患,杜绝淤地坝“带病”度汛。
串联式淤地坝与下游有人淤地坝是防汛重中之重。黄委协调上下游各省(区),在单坝预案基础上编制串联式淤地坝防汛预案,强化下游有人淤地坝防汛预案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全面提升防汛实战能力。
科技让防汛决策从“凭经验”转向“靠数据”。黄委统筹建设淤地坝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基本信息、安全运用、淤积调查、监测设施、预演预案等116项核心指标,形成“淤地坝一张图”,实现全维度数据实时在线监测与可视化呈现。
目前,该系统已全部纳入5.8万余座淤地坝,其中下游有人的1364座淤地坝中,已有880座完成监测设施安装、792座接入系统。对尚未接入系统的下游有人淤地坝,黄委正逐坝跟踪督促建设进度,确保年底前实现全覆盖。
今年汛期,该系统累计发送预警提醒174期,覆盖2.48万余坝次,降雨预警准确率高于80%,有效保障了35.26万余人次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条黄河”耦合联动
10分钟完成7天洪水过程模拟计算
科技是防汛工作的硬支撑。
黄委以数字孪生黄河建设为引领,强化“三条黄河”耦合联动,打造“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系统,推动防汛工作从“人防”向“技防”“智防”深刻转变。
——精准感知,密织立体监测网络。
黄委统筹运用“水利一号”等多源卫星、553架无人机、3部测雨雷达、2138颗“智能石头”及“坝岸智能卫士”等先进设备,构建起“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系统,如同为黄河装上“千里眼”和“顺风耳”。在今年防汛工作中,这一系统大显身手——通过测雨雷达与卫星遥感协同,动态监测洪水进展;测雨雷达组网实现暴雨核心区域分钟级精准监测,为暴雨洪水防御赢得先机。
——智能装备,突破传统监测瓶颈。
一批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新设备在汛期大放异彩:在线光电测沙仪在马莲河庆阳水文站实测到1030千克每立方米的高含沙量,系统误差仅1.03%;高含沙测深仪突破75千克每立方米含沙量条件下的测深难题;冰期自动蒸发观测系统攻克高寒地区蒸发监测盲区;“智能石头”实现工程险情从点到面的全天候动态监测,调水调沙期间发出预警53次,成为工程安全的“前哨兵”。
——数字孪生,提升“四预”能力水平。
黄委加快完善基于“黄河一张图”的统一数据底板,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实现从小北干流至入海口的集中计算,10分钟内即可完成7天洪水过程的模拟计算,如同在数字世界里为黄河防汛装上“时间机器”。数字孪生三门峡、故县、东平湖等系统投入运行,与黄河水旱灾害防御四预系统协同配合,通过“正向—逆向—正向”推演东平湖运用方式,成功实施向南四湖跨流域补水,实现防汛抗旱双赢。伊洛河、大汶河流域防洪“四预”系统首次投入应用,提前7天精准发出洪水预报,为决策调度赢得超长窗口期。
——智慧联动,打造科学决策支持场。
黄委创新性地将原型黄河监测数据、数字孪生黄河模拟参数与模型黄河试验成果相互校验,形成迭代优化的科学决策支持场。在今年调水调沙中,黄科院通过“三条黄河”联动模块开展物理模型“数字孪生”,实现水深、流量、淹没面积等试验结果的交互验证,为推演调水调沙方案效果、定量评估水库排沙效率、精准调控水库下泄流量提供科学依据;黄河设计院采用自主研发的预报调度平台和泥沙模型,通过多模型在线耦合计算,动态优化调度方案42期,实现维持下游中水河槽、水库排沙等目标,充分展现了科技赋能下多目标协同调度的高水平。
从水情在线监测、洪水过程模拟计算到“三条黄河”耦合联动,科技创新已深度融入黄河防汛各环节、全过程,为守护黄河安澜注入强劲动能。
非同寻常的汛期,如履如临地应对。在2025年伏秋汛期大考中,黄委以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的手段,为黄河流域构筑起一道可靠的水安全防线。展望即将到来的黄河凌汛期,黄委将锚定“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黄河干支流堤防不决口”防凌目标,以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坚决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防凌答卷。
(图片由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