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风雨护“堤”人
——东阿河务局大桥管理段迎战强降雨纪实

风雨护“堤”人——东阿河务局大桥管理段迎战强降雨纪实

【字体:      】     打印      2025-07-26 10:52      来源: 黄河网  

当“黄河下游将出现一次明显降水过程”的预警传入山东东阿河务局大桥管理段值班室。这支黄河岸边的基层队伍迅速行动,以专题部署细化防御责任,用科技巡检探查工程隐患,让“堵疏结合”筑牢安全防线,在风雨交织中,为黄河防洪工程建起坚实屏障。

专题会议“细”部署

“黄委针对山东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山东河务局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聊城河务局、东阿河务局就强降雨防范工作进行了最新安排部署”……一连串红色预警信号在值班室电脑屏幕上不断跳动。

东阿河务局大桥管理段在晨会上对此次强降雨防御工作进行专题部署。负责人神情严肃,目光扫过每一位参会人员,他强调:“当前正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这场强降雨可能带来诸多雨毁、水毁风险,这将为防洪工程安全带来一场较大的考验。”

“未来3天,日降雨量可能突破80毫米,淤背区背坡、险工坝顶、上堤路辅道两侧都是本次强降雨防范的重要风险点。我们要提前预判,拉设警示标识,确保人员及工程安全。”该段负责人指着大桥段防洪工程图说。

7月22日上午,该段召开专题晨会,进行“清单式”安排部署,会议要求,全段职工必须认真按照班坝责任制要求,对隐患点进行加密巡查,尽全力减少雨水对防洪工程带来的损坏。

科技巡检“辨”隐患

暴雨如帘,狂风裹挟着豆大的雨点砸向河面,激起的水花模糊了堤岸的轮廓。泥泞的道路让人工巡查举步维艰。巡查小组抓住雨停的间隙,操控无人机,使其沿工程区域低空掠过,高清摄像头如鹰隼般捕捉着坝坡的每个细节。

监控室内,屏幕上的画面不断切换。3处险工、2处控导工程,以及15余千米的堤防都在44处高清摄像头的监视下一览无余。这些摄像头如同警惕的眼睛,聚焦在险工坝顶、上堤路辅道等关键部位。

值班人员紧盯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记录:“井圈险工某号坝发现浪窝。”“康口险工某号坝排水沟有冲刷。”无人机与视频监控的协同配合,构建起“空中+地面”的立体监测网,将传统巡查需要6小时完成的任务压缩至90分钟,为隐患处置赢得了宝贵时间。

科技赋能让工程巡查更智能、更高效。恶劣天气下的快速高效普查,不仅检验了紧急状态下的技术应用能力,更凸显了信息化手段在黄河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堵疏结合“筑”防线

“视频监控巡查中发现,毕庄险工某号坝坝坡土石结合部被雨水冲坏,应采取措施避免损毁状况进一步扩大。”

“山东黄河抢险展演基地存水较为严重,排水口有杂草异物堆积,应进行人工清理。”

大桥管理段结合最新情况进行了下一步工作部署:“据天气预报分析,强降雨还将持续,我们要赶在下一场降雨之前有效圈堵排查到的雨毁隐患,清理堵塞的排水沟,并设置警示标识提醒行人注意安全。”

经过数小时的奋战,工作人员完成了所有隐患点的排查和初步处置工作。虽然大家都疲惫不堪,但每当想到自己的付出可以有效避免雨毁进一步扩大,心中便充满了成就感。

暴风雨过后,他们来不及整修,便手持测量工具和铁锹,继续奔赴各个隐患点,仔细测量坍塌的长度、宽度和深度,详细记录数据,以便制订科学的修复方案。

在此次强降雨应对过程中,东阿黄河大桥管理段充分展现出了专业的应急处置能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专题会议的紧急部署,到无人机视频监控的科技排查,再到人工堵疏防范扩大的精准处置,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扣、有条不紊。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基层治黄人的初心与使命,用行动证明了暴风雨中守“堤”人的坚守与担当。

(图片由东阿河务局提供)

作者: 王传生 孙文佳    责编: 朱晓彤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