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解码淤地坝防汛“责任+科技”双引擎 ——黄委统筹推进淤地坝安全度汛工作纪实

【字体:      】     打印      2025-07-21 15:50      来源: 黄河网  

炎炎夏日,黄土高原腹地绿意渐浓。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的沟壑里,一座座淤地坝点缀其间,坝地里的玉米舒展着叶子,与周边的梯田、林草构成层次分明的生态画卷。这片曾饱受水土流失困扰的土地,正因“三道防线”的守护焕发新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川县考察调研时指出,淤地坝是流域综合治理的一种有效形式,既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要因地制宜推行。

黄土高原现有淤地坝5.8万余座,它们是拦沙保土的“生态卫士”。今年汛前,黄委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锚定“安全度汛”核心目标,通过机制创新、责任落实、科技赋能,统筹推动流域省(区)织密淤地坝防汛安全网。

责任链条贯穿黄土高原上下

清晨的薄雾笼罩着辛店沟,巡查责任人王光利的身影已出现在青阳峁坝顶。这位坚守巡查岗位20年的老水利人,正沿着坝体仔细检查是否存在冲沟。“到了七八月,陕北降雨比往常多得多,自然检查就要更勤些。”他口袋里的巡查明白卡上,清楚标注着检查要点和应急联系方式。

这样的场景在黄土高原随处可见。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黄委将督促落实“三个责任人”制度作为重要抓手,督促地方逐坝落实行政、技术、巡查责任人,名单全公示、责任全明晰。今年汛前,7省(区)“三个责任人”名单已全部完成公示上报,从乡镇领导到村级巡查员,一套层级分明的责任体系已然形成。

为筑牢安全底线,黄委水保局汛前组织对黄委45座直管淤地坝开展全覆盖检查,建立问题台账督促整改,全面消除各类风险隐患。“淤地坝汛期必须空库运行,这是铁规矩。”督查组工作人员表示。同时,推动完成安全监测设施全覆盖建设及接入系统,坚决守住直管淤地坝安全底线。

针对串联式淤地坝这一防汛重点,黄委强化上下游沟通协调机制,要求各省在单坝预案基础上编制串联式淤地坝防汛预案,经防汛指挥部门批复后执行。通过将预案编制、避险演练、预报预警等环节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人员,形成了统一指挥、快速响应、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防御体系。

科技赋能点亮智慧防汛

绥德县辛店沟的值班室内,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实时更新着22座淤地坝的运行状态。“您看,这是鸭峁沟的基础信息和实时监测数据。”技术人员轻点鼠标,三维地图上立即显示出坝体结构和周边地形。这套由黄委统筹建设的淤地坝信息管理系统,已实现24小时、6小时短临及实时降雨三级预警功能,串联坝模块也纳入预报预警体系,预警水平和精准度显著提升。

为破解淤地坝数量多、分布广的管理难题,黄委多次推动系统提档升级。目前,系统已协调接入委属200多个水文站、6000多个雨量站数据,推动7省(区)更新淤地坝基础数据。截至7月15日,共完成1800多座中型以上淤地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接入系统1300多座,下游有居民点监控设施建设800多座、接入系统近700座。

“这套系统是我们的‘智慧眼’。”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技术专家介绍,去年通过系统推送的35期2530次淤地坝暴雨洪水预警提醒信息,帮助地方提前处置了多处险情。目前接入系统的2.5万余座淤地坝汇聚形成了“淤地坝一张图”,实时传输共享信息服务、汛情预警、安全监测、运行监管等相关数据,让防汛决策从“凭经验”转向“靠数据”。

科技赋能不仅在“云端”,更在“田间”。山西五寨县的淤地坝防汛演练现场,技术人员运用淤地坝管理信息系统精准模拟淤地坝上下游水位变化;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天水、西峰、绥德三站45座直管淤地坝已全部完成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及接入工作,在监测终端前,工作人员紧盯数据……对于黄委推动的“监测全覆盖”工程,榆林楼沟村书记霍建安深有感触“上次暴雨前,系统提前预警,村里用大喇叭通知,大伙儿提前准备得妥妥的。”

机制创新守护长效安澜

多年来,黄委持续推动淤地坝建设技术创新,从除险加固到升级改造,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

为夯实长效管护基础,黄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淤地坝工程安全运行管理工作的通知》,督促7省(区)汛前全面开展排查、及时消除隐患,杜绝“带病”度汛。按照水利部安排,黄委组成专家检查组赴甘肃省天水市、平凉市和定西市,对淤地坝进行专项检查,推动地方补足短板弱项。

目前,黄委正聚焦“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加强对下游有居民点淤地坝空库运行的调研指导,强化预警提醒和电话抽查,压实地方防汛主体责任。针对直管淤地坝,进一步完善巡查处置、调度会商、负责人一线值守、防汛值班和零报告等制度。

夕阳西下,青阳峁淤地坝的轮廓在暮色中格外清晰。坝下,玉米地随风起伏;坝上,巡查员的身影与监控摄像头相得益彰。从黄河之畔到高原深处,黄委正以系统思维编织防汛安全网,让每一座淤地坝都守护着流域的生态与民生。

作者: 刘杨闻笛    责编: 田婧雅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