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女儿书——记利津河务局张滩管理段的“半边天”
□潘佳佳
春雨过后,远处地面不断传来“噼嚓噼嚓”破土的声响,走近一看,是被春雷“唤醒”的春竹正舒展腰肢,它们带着春的希望在这处院落扎根生长;倏而今夏,竹笋早已褪去稚嫩外衣,初具遮风挡雨的模样;秋风起时,曾经柔嫩的枝干如今变遒劲,片片竹叶淬炼成金,她们铿锵挺立、无惧风雨。
在这座被竹林簇拥的管理段庭院内,驻守着如竹般坚韧的黄河女儿,她们满怀赤忱、以水为墨,在山东利津黄河畔提笔书写关于守护的故事,撑起了张滩管理段的“半边天”。
二十·新竹生阶
“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应该怎么操作?”……这是张滩管理段新入职大学生王玲琛上班以来说得最多的话。
入职之初,她跟着“老黄河”来到河边,视线在防洪工程之间来回扫动,一边细细聆听老师傅讲解知识,一边在自己的本子上认真记录。

新入职大学生王玲琛学习无人机巡查
当被问及“你为什么选择黄河?”她笑答:“不是我选择了黄河,而是黄河选择了我。我生在黄河边,喝着黄河水,从小听身边人讲着黄河的故事,她的神秘不断吸引着我向她靠近。”她坚定地说:“黄河既然选择了我,我愿意也将一直守护着她。”
仅仅1年时间,那个二十岁出头,习惯说“不懂”的小姑娘,已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了起来。从跟着老师傅学习根石探摸,到独立使用无人机巡堤查险,再到熟练运用视频监控系统监测工程情况……这棵初见风雨的“竹笋”正满心欢喜地循着光的方向自由生长,晒得发黑的脸上初绽治黄人的光芒。
三十·翠竹拔高
如果说二十岁的玲琛是黄河的“新生力量”,那么三十岁的“倩倩们”就是黄河上的“生力军”了,她们“一文一言”,一个负责提笔书写、一个擅长以声传情,相辅相成地讲述着发生在利津黄河张滩管理段的故事。
“张滩管理段被称为‘高级技师的摇篮’,现设有全国水利行业首席技师工作室、山东省技师工作站等8室、1站、1团队、1联盟,先后获评‘黄委示范性先进班组’。”
在庭院的小路上,刘倩身着“黄河蓝”工装、手持扩音器,正带领着学习交流团在段上参观。

刘倩为兄弟参观学习单位讲解
从建段初期老一辈治黄人历经的艰辛岁月,到如今“智慧黄河”建设让防洪工程的动态尽在掌握之中;从昏暗拥挤的老旧物资仓库,到探索建成全省首个“河地融合、共建共享、共管共用、联储双赢”物资仓库的亮眼表现,那些管理段的往昔今朝都在她的讲述中变得愈发鲜活。
相较“人前亮相”的讲解员,高倩更像是一名“幕后工作者”,每天在电脑桌前“敲敲打打”,时刻关注着段上的工作动态,将同事防汛抢险时的坚毅身影、日常巡查的细致入微,打磨成有温度、有力量的稿件,雕琢成独属于基层一线的动人故事。从不知如何起笔的迷茫到妙笔生花的笃定,在张滩管理段负责信息宣传的这8年里,高倩在黄河报(网)及各级媒体发表稿件百余篇,让一个个利津治黄人的故事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她们以笔为舟,以声作桨,将心中对黄河的炽热情愫,化作一篇篇动人的文章、一次次深情地讲述,让更多人能在字里行间领略黄河魅力、感受黄河力量,自觉成为黄河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四十·修竹成林
走进利津县综合应急物资仓库,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货架,物资分类清晰、标识一目了然。这一切,都离不开王真的精心打理。

王真在仓库进行物资清点
她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到仓库转一圈,把卫生清理完后,便仔细检查每一件物资的状态,认真核对防汛物资清单,确认发电机能否正常运转、应急照明设备是否满电……一套流程结束后,再根据检查情况更新物资台账。
“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2021年秋汛。黄河工程险情频出,仓库和我都迎来了巨大考验,最忙的时候一天能走3万多步,深夜调拨物资也是常有的事,那几天我完全不敢深睡,就怕突然有需要我的时候。”回想起那段艰辛的日子,她没有抱怨,在她心中,这是在守护黄河的征程上值得铭记的勋章。
在段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田”,从庭院卫生清理到职工“菜篮子”管护,从办公楼环境保持到琐碎的后勤事务,都是“管家姐”黄婧带领着大家一起打理,她用责任为大家营造了一个干净整洁、舒适宜人的工作环境,用爱守护着这个温馨的“家”。

女职工们管理“菜篮子”

女职工们进行内务整理
40岁的她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平凡的坚守、全心全意地付出,书写着新时代黄河女儿的责任与担当。
她们是笋、是竹、是林,是无数黄河女儿的小小缩影。她们把青春酿成河床下的沃土,将智慧化作堤岸边的杨柳,以女性特有的坚韧与细腻,续写着“黄河宁,天下平”的时代篇章。正如那首古老的河谣中所新唱的那样:“女儿身,黄河魂,踏浪行歌震乾坤。”
(图片由利津河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