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古坝传水韵 智堤铸安澜——记戴村坝水利工程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

【字体:      】     打印      2025-10-25 10:04      来源: 黄河网  

□王美军 姚伟

戴村坝

600多年前,一座凝聚着智慧与汗水的大坝应运而生,彰显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独特创造和精湛技艺;600多年后,随着黄委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的公布,山东省戴村坝以水利遗产之名再添一张水利名片,被赋予了更多丰富的色彩和内涵。

潮起潮落600余载,戴村坝始终以沉稳之姿守望河湖安澜,以磅礴之势见证跨越时空的治水智慧。在岁月流转中,它默默浸润着水利遗产之美、治黄实践之美与科技治水之美,光华熠熠,历久弥新。

水利遗产之美——美在孕育

这座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坝”和“运河之心”的戴村坝,位于山东省东平县境内,是明清时代拦截汶河水补济京杭运河水源的重要水利枢纽。大汶河、大运河、黄河及东平湖“三河一湖”共同孕育出戴村坝得天独厚的生机与灵气。

明永乐九年,大运河中的汇通河段淤积成患,正为母守孝的工部尚书宋礼听闻后心急如焚,顾不得重孝在身,立刻请命前往疏浚河道。当时,从济宁到临清的运河地段丘陵多、地势高,运河水量不足是运河难以畅通的主要问题。

在东平,为大运河注入水流、加大水量、调节水位成了解决运河难题的关键。元代曾在堽城筑坝,迫使汶水南入洸河,流至济宁,再分水南北以济运道。但济宁向北至南旺一段,水爬坡上行,因水势不足,时常干涸,官员对此束手无策。为了寻找对策,宋礼微服出行,顺着汶河遍访高人,巧遇民间治水专家白英老人。他采纳白英的计策,在大汶河上修筑戴村坝,开挖小汶河,引汶水至南旺补济大运河,使漕运畅通,成为维系明清两代之命脉。

宋礼白英治水雕塑

戴村坝经历朝多次整修,形成如今的规模,即主石坝、窦公堤、灰土坝构成的大“三位一体”和主石坝的滚水坝、乱石坝、玲珑坝构成的小“三位一体”,三坝呈现中间低、南端次之、北端最高的阶梯状,随着大汶河水位的升降,三坝分级漫水,调节水量。大、小“三位一体”的相互配合、各承其责,既保证了戴村坝工程的安全和顺利泄洪,又可以保证向南旺持续供水。

戴村坝修筑场景复原

戴村坝设计之精巧、建造之精工、运用之精妙、分水之精确,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对明清两代南北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治黄建设之美——美在成长

时间来到2001年,历经580年风雨的古老工程戴村坝中段乱石坝垮塌。汛后,东平湖管理局调集精兵强将组建项目部,钻机空压机、高压喷射车、挖掘机、装载机等施工机械密布在工地,该局采用定喷、旋喷、混凝土裹护、丝笼防护等十几种复杂工艺进行建设,经过2年的紧张施工,古老的戴村坝再现昔日雄风。

2001年戴村坝北岸排沙袋护岸现场

2023年,随着兖矿彭集作业区码头防洪影响补救措施工程的开工,作为其分部工程之一的戴村坝抛石槽内格宾石笼施工工程项目,在施工前期克服上游有来水、下游有雍水、地下有渗水等多重阻力,统筹项目管理、沟通协调迁占、紧盯施工进度,明确节点、倒排工期、责任到人,将提前20天完成施工任务的口号变成现实,展现了黄河人的速度与担当。

2023年戴村坝坝下抛石建设现场

2024年,伴随着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建设的大力推进,围绕戴村坝这一历史古迹,新一轮的改造提升工程开始。戴村坝“人水法文化苑”改造项目,主要包括宣传栏更新、法治元素增设、绿化植被维护、设备设施完善等内容,改造升级后,其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个集文化展示、法制教育、生态保护、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地标。

戴村坝人水法文化苑

如今,每至汛期,戴坝虎啸奇景重现,激流飞瀑长虹卧波,蔚为壮观。“念古人身处岩穴而心在天下,行在一时而及万世之功德,令后人敬仰。”重修的碑文时刻提醒着治黄工作者:“事水利而责任重大,岂敢懈怠!”

科技治水之美——美在智慧

打开戴村坝三维模型,主石坝、窦公堤、灰土坝跃然图上,这里有让人身临其境的全景式VR视觉体验。

从初始地形数据采集、三维模型及点云数据重建,到无人机贴近摄影采集、单反相机摄影采集、影像RTK摄影采集,再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空中三角测量,戴村坝三维模型将精细化程度提高至毫米级,不仅可以应用于立体测量、变形监测、裂缝观测等项目,而且能够监测戴村坝整体运行状况,在运行管理、维修、除险加固等项目中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戴村坝3D建模

“传统测量手段误差较高、工作量较大,现在可以直接访问云端平台,直观了解各种情况,包括地形分析、距离、面积、高程、体积测量等。”数字孪生创新工作站负责人姚伟介绍,只需轻点鼠标,便可精准掌握戴村坝数据信息,大大减少了外业测量工作量。“对戴村坝定期进行贴近摄影测量、建立长期监测数据库、实现精细化管理,是数字孪生东平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姚伟一边介绍一边演示。

创新工作站揭牌仪式

近年来,随着数字孪生黄河建设项目的实施,东平湖管理局紧跟形势,成立数字孪生创新团队,创建东平湖数字孪生创新工作站,引领创新团队成员开展数字化创新,发挥团队人员的技术优势,紧密结合黄河保护治理工作实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不断完善东平湖蓄滞洪区数字孪生工作。

一坝如史,载沉载浮;一水如镜,映古照今。从黄委法治文化示范基地、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到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戴村坝横亘于大汶河上,横龙卧水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底色,讲述着人与河流共生共荣的永恒篇章。

(图片由东平管理局提供)


作者:    责编: 朱晓彤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