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幸福长河润九州——黄委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综述

【字体:      】     打印      2025-09-18 10:22      来源: 黄河网  

本站记者 刘丛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

6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落地落实,黄委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治黄答卷:防洪工程体系全面升级、水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6年来,黄委锚定“幸福河”建设目标,以“六条实施路径”为牵引、以重大项目为骨架、以科技创新为血脉、以文化传承为灵魂,推动黄河保护治理事业实现历史跨越,让这条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持续焕发新生。

世纪工程筑牢治本之基

“真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啊!”站在晋陕大峡谷的崇山峻岭间,古贤水利枢纽工程设计副总工程师王贵军望着穿梭的工程车辆,眼角泛起泪光。这个承载几代治黄人梦想的超级工程,正在改写黄河水沙调控的历史。“古贤水利枢纽建成后,将与三门峡、小浪底水库形成‘黄金组合’,进一步增强黄河水沙调控和水资源调蓄能力,控制黄河下游泥沙淤积和悬河发展,提高黄河中下游水安全保障水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施行以来,顶层设计的笔触深刻改变着黄河面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犹如北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专项规划等重要规划的相继出台,指引着治黄航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颁布实施,让母亲河保护步入法治化轨道,19项配套制度相继出台,构建起“四梁八柱”制度体系。黄河“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逐步完善,水库工程、标准化堤防、河道整治工程、蓄滞洪区防洪工程等合理分布在黄河上中下游的重大水利工程,犹如防洪工程体系强壮有力的骨骼,为两岸百姓守护着千年期盼的安澜。

2024年6月,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168处河道工程全部完成投入使用验收;2025年1月,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37座涵闸主体工程全面完工,极大提高了黄河下游防洪能力与引黄供水保障水平……6年来,黄河东平湖蓄滞洪区防洪工程、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十三五”治理工程、沁河下游防洪治理工程、东庄水利枢纽工程等一项项重大水利工程,纷纷从蓝图变为现实,有效提升了黄河的水沙调控能力、防洪能力、供水能力,为确保防洪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安澜为本筑牢生命防线

2021年9月,黄河中下游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8轮秋雨连番登场,让黄河防汛调度中心气氛焦灼起来。面对9天内接踵而来的3场编号洪水,刚刚经历了黄河伏汛和“7·20”特大暴雨洪水的黄河人,鞍马未歇、旌旗再展。

黄委逐日滚动会商研判雨情、水情、工情,密切跟踪监测洪水演进,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并视情提升响应等级,近2000名各级机关干部下沉防汛一线,参与基层洪水防御工作。由黄委防御局、黄委水文局、黄河设计院、黄科院精兵强将组成的“防御大洪水方案组”,每2小时滚动修订水库调度方案一次,以时段30分钟、50立方米每秒流量为调度控制单元。这场被称为“立方米级调度”的防汛战,通过247份调令,五大水库吞川纳洪、滞洪削峰,在一轮轮与洪水的博弈中,守护黄河中下游的沃野千顷和众多百姓。

6年来,这样惊心动魄又妙到毫巅的调度已成常态。黄委强化“四预”措施,抓早抓细抓实各项防御工作,科学精细调度干支流骨干水库,累计应对干支流13场编号洪水,坚决守牢水安全底线,确保了黄河岁岁安澜。

抓住水沙关系调节“牛鼻子”,持续开展的黄河调水调沙,是黄河保护治理的关键之策。黄委不断探索完善水沙调控机制,更加关注局部生态保护,更加注重水沙调控、抗旱等目标多赢,连续两年通过增加支流的陆浑、故县、河口村3个水库,与小浪底、三门峡水库一道进行更加多效的联合调度。自2019年9月18日至2025年8月底,黄委累计开展9次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排沙11.05亿吨,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切3.1米,最小过流能力从4300立方米每秒恢复到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改写了河床淤积抬高的历史,防洪减淤效益巨大。

作为流域机构,水旱灾害防御是黄委的天职。2024年入夏、2025年春夏之交,黄河流域多省(区)连续两年出现不同程度旱情。面对这场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水安全的大考,黄委超前部署、科学调度、精准施策,及时启动应急抗旱调度。在2024年应急抗旱调度中,小浪底水库共下泄水量26.51亿立方米,河南、山东两省合计引水量11.66亿立方米,比2023年同期多3.39亿立方米,各灌区基本实现能引尽引、应灌尽灌。2025年春灌至夏种结束,全河累计引水量123.88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多10.54亿立方米。此外,2025年7月底至8月初,黄委精细调度东平湖水库通过梁济运河跨流域向南四湖进行补水抗旱,累计补水0.8亿立方米,淮河流域南四湖地区旱情得到有效缓解。

从春灌保墒到夏灌“解渴”,黄委按照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时段、精准措施“四个精准”要求,统筹调度生命之水,全力保障流域粮食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在大旱之年书写了“见旱不见灾”的担当答卷。

这些成绩背后,是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平台的强力支撑。在黄河防汛调度中心,大屏幕上滚动的气象云图、水文曲线、洪水风险预演和水库调度方案,正是数字孪生黄河跳动的脉搏。近年来,黄委加强系统研发与迭代升级,开发完成黄河水旱灾害防御“四预”系统,初步实现重点河段防洪“四预”功能;“模型黄河”持续开展大洪水模拟试验,升级黄河智慧防汛平台,实现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支持精准化决策的功能;水资源管理与节约保护和淤地坝、河防工程管理等“2+N”系统上线,三门峡等3座直管水库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成,光电测沙仪、河工模型人工智能地形制作设备等新仪器新设备自主研发成功……如今,黄委已基本形成涵盖水文预报、工程调度、灾情评估、冰凌预报、河口治理等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黄河模型架构体系,为防汛抗旱提供技术支撑。

重大工程建设为防洪工程体系“壮骨”,“四预”措施强化落实为灾害防御预演系统“强筋”,调水调沙持续开展为协调水沙关系“点睛”……6年实践,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日渐完善,监测预报预警水平逐年提升,水工程科学调度、技术支撑不断强化。

节水革命激活发展动能

“过去大水漫灌的时候水量不好掌握,一亩地要浇50立方米至80立方米的水,现在精准灌溉只要20多立方米。”河南人民胜利渠灌区种粮大户赵永顺拧开智能水阀,汩汩清水顺着PE管道滋润麦苗。这场真实发生在田间地头的变革,源于黄科院引黄灌溉中心研发的灌溉用水决策支持系统。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的实施,水资源节约集约水平得到提升,截至今年,黄河流域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47立方米以下,比2020年下降1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以上。

水资源配置的“棋盘”上,黄委落下关键数子。上线运行的黄河流域水权交易平台、大中型灌区数字孪生平台大显身手,数字技术正不断为黄河流域水权交易、灌区高效节水等工作增效赋能……它们正在重塑黄河流域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市场机制的引入,让节水焕发新活力。2023年11月,宁夏通过黄河流域水权交易平台完成全国首单跨省(区)水权交易,以1800万元购得四川省1500万立方米黄河用水权。2025年8月15日,四川与内蒙古完成黄河流域第二单跨省(区)用水权交易协议。水权的市场化流转,开创了流域协同节水新范式,黄委持续推动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接力”,不仅让水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优化配置,更为破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一滴小小的黄河水,背后是一篇大大的“水文章”。黄委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持续为推动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生态修复焕发大河生机

2025年4月23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今年首只人工孵化的朱鹮幼鸟破壳诞生。

“连续26年不断流的黄河,给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灵最可靠的承诺。”据该保护区工程师马建军介绍,20世纪后期,朱鹮几近灭绝,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2年底,一批野生朱鹮从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出发,沿黄跨越1300多千米抵达黄河三角洲。

随着“河口籍”朱鹮宝宝的诞生,人与自然实现又一场双向奔赴。6年来,黄委累计向河口湿地生态补水12.6亿立方米,造就了这条全球候鸟迁徙通道上的“星级服务区”,如今,685种种子植物、1633种野生动物在保护区安家。

在黄土高原,一场“绿色革命”悄然发生。陕西绥德辛店沟的梯田里,新栽的油松已长到2米多高。通过水土保持碳汇交易,这里的治理成果将不断转化为真金白银。据《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2024年)》显示,2019年至2024年,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84万平方千米,减幅6.96%。截至2024年底,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提升至69.07%,5.83万座淤地坝构成的“坝系军团”,牢牢锁住了滚滚的泥沙,流域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持续呈现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的良好态势,生态环境稳中向好,水土保持率进一步提升,昔日山光水浊的黄土高原,如今已是山川巨变、绿意盎然。

2019年以来,黄委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法治管理,推进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流域统筹与区域协调,黄河流域9省(区)共设立省、市、县、乡四级河湖长7.7万名,村级河湖长(巡河员、护河员)35.6万名;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通过黄河“清河行动”“黄河岸线利用项目专项整治”等专项执法行动,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累计整治流域“四乱”问题8.2万个;河湖复苏行动使河流重获新生,黄河流域10条重点河流20个主要控制断面逐月生态流量达标率良好。

一条调水线,就是一条“生命线”。黄河水量本不丰沛,但仍以母亲河的博大胸怀,向流域外地区调水,让沿线百姓共享水资源红利,实现区域均衡受益。黄委通过引黄入冀工程,支撑河北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廊坊、雄安新区等地的49个县(市、区)高质量发展。通过引黄调水,河北境内形成有水河渠长度1040.8千米,水面面积达66.9平方千米,其中白洋淀水位常年维持在6.5米至7米的合理区间。此外,黄委12次通过引黄入冀位山、潘庄等线路,累计为河北输送黄河水超30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供水危机并补充了地下水。助力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黄河水功不可没。

在四川石渠、在宁夏中卫、在河南孟津、在山东滨州小河湾……许多昔日砂石遍地的采砂场,如今已变成水鸟翔集的生态公园。母亲河敞开温暖博大的怀抱,用甘美润泽万物,将幸福惠及四方。

文化薪火照亮复兴之路

当黄委参与指导的电视剧《天下长河》首播收视率破0.6%时,黄河博物馆讲解员张笑蕾正为研学团队讲述镇馆之宝——“郑工合龙处碑”的故事。“这是‘郑州大工’的唯一实物证明,是国家一级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被誉为‘黄河上的三绝碑’。”6年来,这里日均接待量持续增长,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水博物馆联盟的喜讯,更让这座“黄河百科全书”闪耀国际舞台。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的历史担当和时代需要。2025年春,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由黄委正式对外发布,标志着黄河水利遗产系统性管理保护落下“关键一子”。这20处黄河水利遗产背后,既有黄委赓续黄河文化的谋篇布局“大写意”,也有细致落实“工笔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顶层设计将水文化遗产调查、治河历史研究、水文化作品创作等黄河文化内容纳入其中,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同时,打造“三千里长堤 五千里华夏”水文化品牌,相继设立黄河水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和中国水利廉洁文化中心,制定黄河工程与文化融合建设指引、水利工程水文化建设导则等制度标准,初步构建起立体化、全方位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

文化创新呈现井喷之势。2025年春,黄委联合新华社制作的短视频《总书记的春天之约|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引发全网热议,评论中满是“此生无悔入华夏”的感慨;黄委参与编撰的《黄河画传》《黄河故事·治理篇》等图书,图文并茂地勾勒出大河与文明的共生轨迹;参与指导的电视剧《天下长河》、纪录片《黄河安澜》、豫剧《大河安澜》分获飞天奖、金鹰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黄河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扩大。

治黄精神代代相传。在位于山东鄄城的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展厅,苏泗庄管理段段长毛宁为新入职职工讲述1946年老一辈治黄人开启人民治黄新纪元的故事;在河南兰考东坝头,焦裕禄精神与新时代治黄实践交相辉映;《薪火传承》专题片里,治河老专家正以口述方式重现治河重大历史场景,3代黄河人的接力坚守,诠释着人民治黄事业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

落日熔金,为晋陕大峡谷的悬崖镀上辉煌。古贤水利枢纽的建设者正在崖壁上刻下新的等高线,这些线条仿佛穿越时空,与《禹贡》记载的“导河积石”古法遥相呼应。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数字孪生的实践,从“黄河宁,天下平”的祈愿到“幸福河”的生动实践,这条亘古奔腾的母亲河,正在焕发新的面貌。

走过三千里长堤,感知五千年华夏。站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4万黄委干部职工将继续传承“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文明基因,锻造“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治理智慧,以河为纸、以汗为墨,在万里黄河书写更加壮丽的高质量发展新篇。

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作者:    责编: 周黎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