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与黄河对话

晨光熹微,朝露未晞,一群怀揣好奇的身影踏上与黄河对话的旅程,山东聊城河务局2025年全国科普月活动就此启幕。参与这场奔赴的有对未来工作充满期许的新入职职工,也有对母亲河懵懂向往前来研学的青少年。
“你们看,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当讲师指向地图上那条蜿蜒的“黄丝带”,黄河的故事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缓缓展开……
23个青少年的眼睛亮了,仿佛看到了那条奔腾不息的大河;23个新入职职工则默默记下,这将是他们要守护一生的“疆域”。
“大家知道吗?洪水分很多种类型,有暴雨洪水、暴潮洪水、溃口洪水、冰凌洪水……”
从洪水危害到防汛责任,从险情发现到防汛应急流程,黄委首席技师吕延昌详细、准确的讲解让大家清晰地感到肩上多出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讲堂尾声,一个孩子举手提问:“我们能为黄河做什么?”——也许,记住今天的感触,就是最好的开始。
档案无声,岁月有证。人们流连于“黄河记忆”专题档案文献展,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280余件档案文献叩开了黄河过往的大门,聊城人民与黄河母亲休戚与共的历史画卷就在眼前,党团结带领人民保护黄河的光辉历程一一展现。
“原来前辈们是这样守护黄河的,这份责任,我们要接好。”新入职职工任冲驻足在复堤自救老照片前静静沉思。
一旁,看着大河长卷的小朋友们悄声讨论:“黄河竟然这么长,那些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还能将黄河保护的这么好,好勇敢啊,我以后也要保护黄河。”
档案无言,却让黄河的精神深深烙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嗨哟——砸呀!嗨哟——稳呀!”黄河岸畔,号子声响起,阳谷河务局夯号队队员们拽着手中的绳子,石夯随着节奏被拉上拉下……时而激昂、时而舒缓的歌词里藏着所有黄河人最朴素的愿望--护河安澜。
当队员们邀请大家体验时,现场瞬间热闹起来。
孩子们有的拉着绳索跟着号子的节奏用力,有的学着扶夯的姿势感受石夯落下时的重量。“原来这么多人一起干活,才叫‘团结’!”6岁的李冠熠擦着额头的汗,笑得格外灿烂。
夯号声在大河之滨回荡,那是黄河的回响,也是传承的序章。
当大家抵达本次活动的最后一站--聊城黄河抢险演训基地,真切的“实战感”扑面而来。
聊城黄河机动抢险队队员手指险情抢护模型,细心讲解各种“大块头”的应用原理。“拴家伙桩”演示让大家看得入了迷,队员们两手上下翻飞,一种种拴法瞬间成型,在场人员跃跃欲试。
“‘三星’桩要绳搭在前面两根桩的外部,两手抓住两桩中间的绳往里带……”青少年们虽然生疏却努力翻动着粗重的家伙绳,新入职职工认真求教每种拴法用到的情景。
汗水浸湿了衣衫,没有人停下手里的动作。“以前觉得抢险离自己很远,今天亲手触摸这些工具,才知就是当下。”新入职职工潘建伦说。
以科普为桥,赴黄河之约。这场与黄河的相遇,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从这里出发,会有更多人带着对黄河的热爱接过守护的接力棒,让黄河的奔腾之声,在岁月里永远嘹亮;让黄河的精神之光,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