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弱水复苏漾新波——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的黑河答卷

【字体:      】     打印      2025-08-16 11:03      来源: 黄河网  

编者按: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黑河流域管理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指引下,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确立“全面节水、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科学调水”工作思路,在持续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扎实推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同时,有效促进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沿岸百姓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保障,积极探索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途径。


黑河秋季下游河道 林渊 摄

黑河尾闾,人群翘首眺望。

8月12日9时38分,在附近嘎查(村)农牧民期待目光的注视下,历时8天、经700余千米长途跋涉,2025年度黑河关键调度期集中调度下泄的水头顺利抵达尾闾东居延海。深藏于戈壁之中的“大漠明珠”再次“喝”上黑河水,为其实现连续21年不干涸创造了有利条件。

黑河流域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生态本底极度脆弱。进入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随着黑河中游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激增,进入下游水量锐减,造成尾闾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林木死亡、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日趋严重,西居延海、东居延海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干涸,漫漫黄沙随之席卷而来,成为我国沙尘暴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科研,以及稳固边疆均带来负面影响。

黑河——这条源出祁连、穿越河西,被誉为“河西走廊母亲河”的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身染沉疴……


艰辛探索,涅槃重生:开创西北内陆河调度管理新模式,26年累计调水进入额济纳绿洲167.22亿立方米


小小居延海,连着中南海。

黑河流域出现的严重生态危机和水资源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有效解决黑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中下游水事矛盾,国务院于1997年批准了《黑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2000年1月,经中央编办批准,黑河流域管理局在兰州挂牌成立,当年即开始组织实施黑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2001年8月,国务院批复《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并启动实施。

实施统一调度以来,在水利部、黄委的坚强领导下,黑河流域管理局干部职工克服自然条件恶劣、缺乏控制性调蓄工程、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重重困难,在调度实施过程中,始终以生态保护为首要任务、以保障生态用水为主要目标,统筹上下游、左右岸,通过压减不合理用水、将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纳入年度水量调度方案等措施,逐渐退还被挤占的河流生态用水。逐步确立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断面总量控制与用配水管理相衔接、统一调度与协商协调相促进”的体制机制,开创出一条具有黑河特色的“全面节水、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科学调水”西北内陆河调度模式。

2000年8月21日,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份黑河水量统一调度指令正式发出。自此,黑河走上涅槃重生之路。

2004年,从应急调度转入常规调度,调度时间由半年调度转为全年调度。

2005年,东居延海首次实现全年不干涸。

2008年,黑河水量统一调度由常规调度转入生态调度。

2016年,首次尝试融冰期水量调度。

2022年,转入生态调度后首次超额完成正义峡水文断面下泄指标。

2023年,在来水偏枯的情况下再次超额完成年度调水任务,有效缓解中下游地区大旱。

2024年,创新实施“冬春接续”调水,首次开展黄藏寺工程生态调度,首次在冬季调水进入东居延海。

变化着的数据为黑河保护治理取得的成效提供了最好的注脚。

“在2000年前,作为黑河下游是否断流的标志性水文断面,狼心山断面年均断流天数达250天,近10年来平均断流天数为72天,减少了178天。”黑河流域管理局总规划师张婕告诉记者。

今年是黑河实施水量统一调度的第二十六个年头。截至8月14日,黑河流域管理局共组织实施“全线闭口、集中下泄”调度措施95次2405天,莺落峡断面累计来水量479.41亿立方米,年均18.65亿立方米(2000-2024调度年系列),正义峡断面累计下泄水量293.10亿立方米,年均11.43亿立方米(2000-2024调度年系列),累计进入额济纳绿洲(狼心山断面)水量167.22亿立方米,年均6.53亿立方米(2000-2024调度年系列),调度以来正义峡、狼心山断面年均下泄水量分别比20世纪90年代增加了约3.56、3.00亿立方米,长期干涸的东居延海已实现连续20年不干涸,水域面积常年保持在30平方千米至40平方千米。


河湖复苏,流域蝶变:探索建立母亲河复苏的“黑河样本”,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黑河流域水资源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丰枯交替特点。近年来,黑河来水逐步呈现出由多变少、由丰转枯的苗头。2023年,黑河莺落峡断面来水锐减至13.79亿立方米,为2002年以来首次偏枯,较统一调度以来均值偏少27.2%,加之中下游地区夏季持续高温干旱、来水过程与调度时段不匹配,流域用水矛盾突出、东居延海水面面积急剧缩小。

黑河流域管理局积极应对严峻形势,深入开展“黑河母亲河复苏行动”。“我们更加注重尊重河流生存与健康的基本权利,调整人与河流关系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责任义务、行为规范,不断完善、优化调度思路和工作思路,结合母亲河复苏行动,率先在河流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逐步确立了西北内陆河生态调水的黑河样本。”张婕告诉记者,在流域各方支持下,该局抓住2023年12月下旬中游地区气温回升、部分冰坝融化、正义峡断面来水增加的有利形势,组织实施冬季水量调度措施,紧接着于翌年春季实施融冰期调水和春季集中调度,首次实现“冬春接续调水”,先后3次输水进入东居延海,有效浸润了沿河绿洲。

2024年入夏后,黑河流域高温少雨,生产、生态用水矛盾突出,东居延海水面持续萎缩,为2010年以来同期最小,下游生态绿洲遭遇退化风险。同年7月,黄藏寺水利枢纽通过第二阶段蓄水验收后,黑河流域管理局随即发出指令,利用中下旬两个洪水过程,加快蓄水进度。同时,提前做好不同流量级泄流实验,科学分析水头演进过程,统筹兼顾各方用水需求,不断优化调度方案,抢抓中游地区关键调度期的有利时机,首次开启生态调度运用,全力配合实施集中调水措施,大大提高输水效率,第一次仅用8天多时间输水至东居延海,输水量0.3亿立方米左右,初步缓解了下游绿洲生态用水紧张以及东居延海萎缩的趋势,有效维护了额济纳绿洲核心区生态安全。

“在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上,我们始终坚持以流域为整体,上中下游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张婕表示,流域统一调水26年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上游黑土滩治理项目区草地盖度增加近30%,水源涵养能力明显增强;中游地区基本形成以农田林网和防风固沙林为主体、带片网点相结合、渠路林田相配套的防护林体系,林草面积增加了94万亩,湿地面积增加了43.7万亩。下游沿河两岸近300万亩濒临枯死的柽柳得到了抢救性保护,额济纳绿洲面积增加了30万亩左右,沙尘暴次数比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减少50%,东居延海湿地周边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7%提高至10%,分布植物133种,栖息候鸟种类147种,高峰期候鸟数量有11万多只,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


润泽一方,生态富民: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途径


黑河水是张掖的命脉。

自西汉屯兵戍边以来,黑河流域逐步由游牧时代迈入农耕时代,张掖成为我国历史上较早开始大规模实施农业屯田开发的地区之一。

“黑河流域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流域。近年来,我们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强化节水措施,管住用水,深化水价水权改革,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有效提高了用水效率和效益。”黑河流域管理局水政水资源处郭佳香在采访中说。

如今的张掖,农业产业升级与生态改善融合发展,膜下滴灌、高标准低压管灌等节水技术广泛应用,河西农业迎来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采摘、分拣、包装……8月13日,记者在该市甘州区乌江镇供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蔬菜基地看到,芥蓝、菜心、西蓝花等蔬菜经过上述流程,装车待发,该批蔬菜将于次日发往湾区,48小时内就能摆上湾区市民的餐桌。

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基地于2017年7月陆续建成投运,种植各类高品质蔬菜达20余种,年均可生产蔬菜3茬至5茬,向香港、澳门、深圳等地销售3万余吨,年产值达1.7亿元,周边村镇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户均增收1.3万元以上。而在基地辐射带动下,周边乡镇发展供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种植,目前规模已达到10万亩,产量3万余吨,深耕蔬菜产业,已成为张掖市助推乡村振兴“绿色引擎”。

黑河水已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水。以张掖市为例,目前已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37.4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2提高到0.62,建成我国首个节水型社会试点。在探索发展供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蔬菜基地的同时,作为我国最大的市级玉米制种基地,玉米制种面积多年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年均产种量4.2亿千克,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1.6%、45%,年产种量占全国45%以上,供种量近50%,“张掖玉米种子”已成为全国唯一的农作物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在全面节水、管住用水的同时,黑河流域管理局以合理分水为基础、科学调水为手段,统筹流域各方生产、生活、生态等用水需求,科学制订水量分配方案,坚持“总量控制、分级管理、丰增枯减、逐月滚动修正”的原则,创造性实施“全线闭口、集中下泄”的调度措施,不断提高水量调度的精细度和时效性,实现调水到东居延海。

8月初秋,伫立居延海岸,湛蓝天空上的流云映衬着碧蓝水面,水到之处生灵跳跃、万物丰茂,一派生机。

生态环境的改善,极大促进了东居延海所在地额济纳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都知道10月的金色胡杨很美,没想到8月的绿色胡杨也是欣欣向荣,自成一景!”漫步在胡杨景区的木栈道上,来自湖南长沙的游客杨女士感叹不已。

游客们眼中的美景对当地农牧民来说,则是增收致富的新机遇。近年来,许多紧邻胡杨林保护区的嘎查(村)开始实行全面禁牧措施,牲畜全部舍饲喂养,而且限制数量。千百年来靠放牧生活的农牧民生产和生活如何保障?当地政府将目光投向了日益改善的生态。

据当地负责人介绍,自2021年起,许多嘎查(村)开始整合资源,探索以“党支部+合作社+旅游企业+农牧户”的模式,带动农牧民广泛参与,发展生态旅游,从而拓宽增收渠道。许多嘎查(村)超半数农牧民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

曾经风起沙扬的边境小城额济纳成了各地游客的向往之地。数据显示,额济纳旗旅游人数由2000年的不足3万人次,发展到2020年的600多万人次,相应旅游收入从0.12亿元增长到52.5亿元。

如今,漫步居延之畔,胡杨林下,我们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黑河水润泽的不仅仅是大漠胡杨、沿岸生灵,更滋养了沿岸百姓的幸福生活。


作者: 蒲飞 郭佳香    责编: 刘杨闻笛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