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奔腾 绿涌千里——水量统一调度生动践行“两山”理念

河流,是生态的守护者、文明的摇篮,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命脉。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而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正以26年不断流的治理实践,书写着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样本。
自1999年国务院授权黄委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黄河彻底告别频繁断流的历史,不仅河畅其流,更让河流生命一步步走向健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一天天形成共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水动能。
河口生态复苏:万类霜天竞自由
初秋时节,数十万亩芦苇荡葳蕤丛生,上万亩柽柳林随风摇曳,成千上万的鸟儿长空穿梭……黄河口,是人们回归大自然、感受生命律动的绝佳之地。
黄河入海口新淤地上的“红地毯” 赵文昌 摄
然而,20多年前,黄河口却是另一番景象。
“大片大片的野生柳树没了踪影,狐兔出没的柽柳滩被海水淹没,残存的柽柳根如一堆堆枯骨散落在泛着白色盐花的碱地上,取而代之的是一丛丛低矮的卤蓬,从卤蓬丛中偶尔传来几声凄婉的鸟鸣,那是一种叫鸭脸的小鸟,是盐碱地上唯一生存的鸟类。”在河口长大的黄河河口管理局原副调研员崔光这样描述。
1972年至1999年的28年间,黄河有22年出现断流。1997年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断流河段上延到距离河口780千米的河南开封。
断流导致黄河入海口自然生态逐渐恶化:20世纪末与70年代相比,黄河三角洲湿地萎缩将近一半,鱼类减少40%,鸟类减少30%……
一条河流的生命,不仅在于河的本身,更在于它所养育的、赖于它而生存的两岸生灵。母亲河羸弱的身躯,正牵动着无数生命的脉搏,也承载着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与希望。
“要像确保黄河下游不决口一样确保黄河不断流!”自1999年开始,国家授权黄委正式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国家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遵循总量控制、断面流量控制、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根据水情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调水的目的,就是使取水从无序到有序,让有限的水资源在黄河上下游、左右岸均衡使用,发挥出最大的综合效益。”长年参与调度的黄委水资源局副局长可素娟介绍,“26年来,黄委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工程、科技、经济五种手段,精心调控好每一方黄河水。”
如今,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日臻成熟——黄河水量调度范围从干流部分河段扩展到全干流和重要支流;调度时段从非汛期延伸到全年;调度目标从确保黄河不断流发展到实现功能性不断流再到全方位实施生态调度,目前正在为实现幸福河而奋斗。
自2008年起,黄委每年还会结合调水调沙,对黄河三角洲实施生态补水。截至2025年,累计补水量达16.42亿立方米,三角洲湿地生态逐步走上自我恢复、自我发展的持续向好之路。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
在这片15.3万公顷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里,现有植物685种、鸟类38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
“每年11月份,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大天鹅等珍稀候鸟陆续飞抵保护区,野鸭、麻鸭、大雁等更是遮天蔽日,犹如风卷残云,在眼前呼啸而过。”河口河务局办公室主任张立传形象地说。
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美画卷因黄河奔腾不息而徐徐展开。
河流生命回归:黄河刀鱼重现身影
8月1日,黄河山东段结束了为期4个月的禁渔期。在东平湖与黄河交界处的庞口闸外,东平县东庞口村村民杨尚来熟练地拉起渔网,两条银白狭长的黄河刀鱼在网中跃动。
黄河刀鱼(刀鲚)是典型的洄游鱼类,每年农历三月中旬开始从黄河入海口逆流而上,寻找淡水水域产卵,孵化后的幼鱼再顺流而下到渤海生长和越冬,这其中任何一环的缺失都会导致种群衰退。黄河刀鱼因此成为反映黄河下游生态状况的指示物种。
20世纪末,黄河刀鱼因黄河断流、栖息地遭破坏而销声匿迹。“2020年,黄河刀鱼重现河口近海水域,2023年至2025年出现在下游河段及河口。2023年全年,在山东段共调查4次,鉴定刀鱼90尾,平均体重49.42克。2024年8月,在河口采集刀鱼21尾,平均体重122.05克。”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室副主任黄玉芳告诉记者。
黄河刀鱼种群的增多,意味着河流生命的回归。
黄河水利作家协会主席,黄委办公室原巡视员、研究员侯全亮认为:“河流也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存在方式是流动。流量与流速代表其规模和强度,洪水与洪峰代表其能量与高潮,水质标志其品质,湿地体现其多样性。正是这些生命特征,众多河流才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黄河水量统一调度,让黄河向着大海的方向奔腾不息,以巨大的力量维持着生态环境和能量交换的总体平衡,所经之处生灵跃动、万物丰茂。
水量统一调度不仅维持了黄河的健康生命,也为流域其他河湖输送着“能量”,激活其生态活力。
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有“塞外明珠”之誉,是我国“三屏两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关口。乌梁素海曾深陷生态之痛,面积逐年萎缩,水质恶化为劣Ⅴ类。
鸟之天堂乌梁素海
2007年以来,黄委通过水量统一调度,累计向乌梁素海生态补水56亿立方米,加快了水量置换与水体循环,有效维持了湖泊生态平衡,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及盐渍化程度。目前,湖区水质整体提升至Ⅴ类、局部达Ⅳ类,且Ⅳ类水域持续扩大,鱼类鸟类种群逐步恢复,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水资源均衡受益:华北明珠重焕光彩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是作家孙犁眼中的白洋淀,也是如今白洋淀依然鲜活的日常图景。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质一度处于V类或劣V类水平,在引黄入冀工程的滋养下,这颗暗淡的“华北明珠”重新焕发光芒。
一条调水线,就是一条“生命线”。黄河水量本不丰沛,但仍以母亲河的博大胸怀,向流域外地区调水,让沿线百姓共享水资源红利,实现区域均衡受益。
引黄入冀工程“解渴”冀中南。自1993年以来,引黄入冀位山、潘庄、李家岸、渠村4条线路先后通水,30余年累计输水148.7亿立方米,滋润河北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廊坊、雄安新区等地的49个县(市、区)。
黄河水为河北带来什么变化?河北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以来,通过引黄调水,河北境内形成有水河渠长度1040.8千米,水面面积达66.9平方千米,其中白洋淀水位常年维持在6.5米至7米的合理区间,助力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黄河水功不可没。
白洋淀
引黄济津工程滋养天津。黄委12次通过引黄入冀位山、潘庄等线路,累计为天津输送黄河水超30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供水危机并补充了地下水,让京杭大运河山东段至天津段焕发新生。
引黄济青工程润泽青岛。1989年通水的引黄济青工程,让滔滔黄河水跨越4个地市10个县(市、区),终在黄海之滨涌入棘洪滩水库,成为青岛的“新动脉”。36年来,该工程累计引水超131亿立方米,其中,向青岛引水超过60亿立方米,不仅为这座千万人口大市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还为沿线地区带来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京杭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但也长期面临水资源短缺、河道断流等问题。自2022年起,黄委按照水利部安排部署,连续4年参与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行动,续写了千年运河的辉煌篇章。
黄河“解渴”南四湖。2025年7月,淮河流域南四湖地区旱情严重。黄委紧急支援,调度东平湖开启八里湾泄洪闸,通过梁济运河向南四湖输送抗旱应急水源,13天累计补水0.8亿立方米,为南四湖地区抗旱保灌提供坚实支撑。
滔滔大河,浩浩东进。黄委以日复一日的坚守确保黄河26年不断流,不仅守护了流域生态的勃勃生机,更以跨区域调水的无私奉献,滋养着华北平原的千里沃野、运河古镇的桨声灯影。
从河口湿地的万鸟翔集到白洋淀的荷香依旧,从黄河刀鱼的身影重现到乌梁素海的水质改善,母亲河正以流淌的绿色动能为墨,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谱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黄河篇章。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