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可鉴 大河长流——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述

陕西绥德赵家洼小流域综合治理 喻权刚 摄
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在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指引下,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取得巨大成效。2025年5月发布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2024)》显示,自2019年以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流失面积减少1.84万平方千米,减幅6.96%。截至2024年年底,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69.07%,较2019年增加2.32个百分点。
多年来,黄委协同流域各省(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全面贯彻“十六字”治水思路,扎实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水土保持任务落实落地,统筹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有力推进流域各省(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每一个百分比的提升,都是黄河流域大地上绿色版图的一次嬗变。这些日积月累的生态变化,更坚定了大家“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信念。
黄土高原上,荒山秃山不断减少,金山银山明显增加
7月的黄土高原,处处绿意盎然。在陕西榆林绥德县辛店沟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区,满山遍野都被经济作物和乔灌树种覆盖。
黄委绥德水保站提出的“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在这里成功实践。该站负责人介绍,“三道防线”是指梁峁坡地修(梯)田造(果)园,沟谷坡地植灌乔草,沟谷内建(设)淤地坝系。目前,该示范园拥有淤地坝22座,淤地面积270亩,梯田及台地365亩。园区内有乔灌树种100多种、草种30多种,林草植被覆盖率超75%,治理度达80%以上,拦沙率高达98%。
辛店沟的治理模式,已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多省(区)小流域治理中推广应用,具有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试验示范和科普教育等复合功能。
黄变绿,绿生金。昔日坡陡沟深、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绥德驱车几十分钟可达的米脂县高西沟村,如今成了黄土高原上的热门旅游地。高西沟水土保持纪念馆、米脂小米博物馆、露营基地、水果采摘区……“高西沟几代人坚持不懈保土固水,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如今,我们吃起了生态旅游饭,村里有大型农家乐5家、民宿48户,去年集体收入突破8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5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说。
“因地制宜、对症开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高西沟考察调研时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现在黄河的水里再也没有高西沟的泥沙。”高西沟村民自豪地说。
截至2024年年底,晋陕蒙砒砂岩区完成人工种植沙棘800多万亩,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沙棘生态建设工程,对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既是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现,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
天水市曾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天水藉河示范区是我国第一个流域性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工程。如今这里的山坡梯田上栽满了樱桃树、苹果树,当年山光岭秃的小流域已成为美丽的“花果山”和百姓致富的“金银山”。
天水市的生态巨变,只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的缩影。“十四五”期间,黄河流域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84万平方千米。
金山银山来之不易,绿水青山又何尝不是。青海省西宁南北山持续的绿化建设和小流域治理成效,成为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福祉。青海省水利厅水保处相关同志表示,深入实施重大生态工程以来,当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77.4%,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缩减”。正因为青海扎实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才有了如今“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盛景。
长期以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入黄泥沙,又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2024)》显示,通过不懈努力与综合施策,黄河流域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流域水土保持率从2019年的66.75%提高到69.07%,年均减少入黄泥沙由20世纪90年代的3亿吨增加到4.35亿吨,流域水土保持率与减少入黄泥沙实现“双增加”。
截至2024年年底,黄河流域建成淤地坝5.83万座,林草植被面积为54.13万平方千米,“十四五”以来累计安排沿黄9省(区)水土保持中央资金280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万平方千米,整治坡耕地461.8万亩,新建淤地坝和拦沙坝2627座,对3750座病险淤地坝进行除险加固,对老旧淤地坝实施提升改造。
如今,黄土高原主色调由“黄”变“绿”,绿色版图不断扩展,流域生态持续向好。
顶层设计先行,各省区协同配合,坚持保护优先,依法严格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对黄河保护和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突出抓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全面保护天然林,持续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改善上中游地区的生态面貌。
黄委水保局局长朱小勇表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规划》《黄河流域(片)水土保持规划》《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等水土保持的顶层设计确定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和防治思路,确定了“十四五”期间重大工作任务,为“十四五”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5年时间,总投资174亿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涉及面最多、工程实施范围最广、投资规模最大的流域水土保持项目,也是《规划纲要》落地的第一个水保项目。”朱小勇说。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同抓好大保护”要求,黄委通过淤地坝安全运用监管、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行动等,促进流域水保水平整体提升。
——强化淤地坝工程安全度汛监管。5年来,派出174个工作组、专家组,奔赴黄土高原各地指导淤地坝做好应对强降雨、安全度汛工作。
——紧盯违法违规行为强力推动专项整治。组织开展3次专项行动,流域与区域联动,综合运用行政处罚、责任追究、信用惩罚等手段,查处各级各类水土保持违法违规项目8000多个,将14个违法情节严重的项目移交检察机关开展协同监管,形成强大震慑。
——强化数字赋能,持续加快智慧水土保持建设。2.5万座淤地坝等基础数据已整编入库和上图,连续7年实现了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覆盖。
——水保碳汇工作取得新突破。宁夏完成首笔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全国交易量最大水土保持项目碳汇在陕西延安交易,黄委南小河沟小流域和辛店沟小流域,严格按照水利部、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要求,完成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标志着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碳汇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流域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有了新突破。
“坚持依法依规全面推进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严密的法治和严格的制度是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增加的保证。”朱小勇说。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的科学路径
“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狂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眼。”这首陕北的新信天游唱出了延安“绿进黄退”的变化。“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回泥。”这句信天游歌词曾用来形容陕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
陕西省延安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红色圣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2024年11月,全国交易量最大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在宝塔区薛张小流域成功达成,交易转让水土保持碳汇量15.1万吨,金额543.6万元。如今,这些“真金白银”已投入到冯庄乡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中,绿水青山实实在在变成了金山银山。
黄河流域通过不断创新水土保持发展理念、转变水土流失防治模式、丰富水土保持建设内容、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着力提高水土保持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黄河的健康生命得到呵护,今年,黄河已实现连续26年不断流。
“黄河宁,天下平”。如今,黄河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显著,三江源等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实施,上游水源涵养能力稳定提升,中游黄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黄河上中游地区在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在甘肃西峰南小河沟水土保持示范区,黄委西峰水保监督局负责人指着“陇中第一坝”说,南小河沟是黄土高原的一块翡翠,70年来几代水保工作者扎根陇中黄土高原沟壑,不断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和研究。“我们期待的蓝图实际上就是改变黄土高原面貌,实现青山绿水的良好生态,同时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的生态蓝图就是绿水青山,就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朱小勇在谈到新时代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时表示,黄土高原生态的嬗变,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在水土保持工作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实际上也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修订后的《水土保持法》颁布施行以来,依法防治水土流失迈入新的历史阶段。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制度、生态补偿机制、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制度等法规制度和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监督检查、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等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健全完善,为依法依规开展水土保持监管奠定了法治基础。与此同时,建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体系,全面履行水土保持监管职责,严肃查处和制止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促进了生产建设单位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主体责任,维护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水土保持不是种花,不可能一夜花开满园。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成就,是70多年来流域机构和各省(区)持之以恒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成果。坚持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和谐共生的科学路径,黄河一定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