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精准调度 智慧守护黄河安澜
——记黄河设计院2025年黄河调水调沙的技术攻坚
科技赋能精准调度 智慧守护黄河安澜——记黄河设计院2025年黄河调水调沙的技术攻坚

7月10日9时,随着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压减至600立方米每秒,水位回蓄至220.54米,标志着2025年黄河调水调沙水库调度结束。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本次调水调沙实现了抗旱保供、腾库迎汛、水库排沙、生态补水等多目标共赢。这份亮眼的2025年黄河调水调沙成绩单,是所有奋战在治黄一线、坚守岗位的治黄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其中也凝结着黄河设计院调水调沙项目组全体成员的心血、汗水与智慧,正是他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积累和反复的技术论证,精心绘制了这场“大考”的“作战图”,为最终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石。
未雨绸缪
基于数学模型的方案博弈与优化
黄河设计院作为黄河防汛的核心技术支撑单位,始终将守护母亲河的责任扛在肩上,自2002年起一直全力参与黄河调水调沙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今年新年伊始,黄河设计院积极响应黄委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要求,提前部署安排各项工作,规划院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2025年黄河调水调沙预案编制项目组,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扎实推进预案编制工作。3月份以来,项目组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洪水演进、水库排沙以及河道冲淤变化规律,面对复杂多变的来水来沙形势,不断优化调整水库调度方案,采用自主研发的水库—河道水沙耦合数学模型对不同方案下水库排沙和河道冲淤效果进行模拟预测,提出了扎实可靠的技术成果。预案编制期间,项目组累计调算了50余个水库调度方案,多次参加黄委防御局组织的预案成果专题座谈会,与各方领导和专家反复切磋,最终确定了科学、安全、高效的调水调沙方案,为《2025年黄河调水调沙预案》的成功印发和调水调沙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枕戈待旦
基于实时数据的滚动更新与调算
6月23日9时,调水调沙指令下达,标志着这场与水沙竞速的“硬仗”正式打响。项目组全体成员仿佛上了发条,进入24小时待命的高强度工作状态。他们全面启用并充分发挥预报调度一体化平台的潜力,利用实时传输的雨情、水情、沙情数据,结合精细化的水文气象预报,争分夺秒地滚动调算调水调沙调度方案单,密切跟踪分析水库水沙演进及排沙情况,紧盯黄河下游大流量过程的一举一动。每一次水位的变化、每一次流量的调整都牵动着他们的神经。黄委防汛会商会上,项目组基于当前来水及水库调度情况,结合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研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技术建议,为科学制订水库调度方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调水调沙期间,项目组累计编制了18份黄河汛情及水库调度方案单,参加了8次黄委防汛会商会。这些数字背后,是加班到深夜的见证,是对精准无误的不懈追求。
攻坚克难
厘米级精准对接背后的“钢丝”操作
本次调水调沙调度,如何实现三门峡水库到小浪底水库水位的精准对接,是项目组面临的一项关键技术挑战。对接水位越低,对异重流的形成和排沙越有利,但对接水位过低,会影响水库运行安全及后期供水安全。7月2日至5日,在三门峡、小浪底水库对接的关键期,项目组派专人驻守在黄委防御局集中办公,根据小浪底水位蓄量变化及时动态调整三门峡、小浪底水库出库流量,如同在钢丝上跳舞,力求精准无误。为探究库区支流拦门沙坎变化对水库调度的影响,项目组还派出了由水文、泥沙和测绘等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外业查勘工作小组。专业技术人员不畏酷暑,顶着烈日,奔赴小浪底水库支流畛水河河口,对拦门沙坎的变化情况进行实地观测。汗水湿透了衣背,蚊虫叮咬也顾不上拍打,他们顶着高温,通过无人机航测拦门沙坎地形,获取了第一手、最真实的数据,并及时反馈给内业方案调算组。内外业的紧密联动,有力支撑了调度方案的制订、防汛会商的决策。7月4日零时,三门峡水库泄放的大流量过程到达小浪底坝前,此时小浪底库水位为216.99米,三门峡、小浪底水库对接水位与预案设定的217米仅相差1厘米,实现了流量和水位的精准对接,有力支撑了调水调沙的调度。这1厘米的精准对接,不仅极大优化了水库的排沙效率,更是项目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态度的最好体现。
当前,黄河已经进入主汛期,新的挑战仍在继续。项目组没有丝毫松懈,他们严格遵守防汛值班纪律,持续跟踪黄河水情变化,积极总结本次调水调沙的宝贵经验,按照黄委统一部署和要求,全力以赴做好流域洪水防御和汛期调水调沙工作。这群奋斗在黄河治理与保护一线的技术人员,将继续坚守在岗位上,为黄河安澜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