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黄河润豫 中原粮安

【字体:      】     打印      2025-07-08 10:09      来源: 黄河网  

眼下,全国夏粮小麦收购工作正紧锣密鼓展开。截至7月2日,河南已收购新产小麦753.7万吨,同比增加92.6万吨。

夏粮丰收,来之不易。去冬今春以来,河南遭遇近十年同期最严重干旱,40%的县(市)出现重度气象干旱。如此艰难的背景下,河南引黄灌区何以实现仓廪充实?

农业专家认为,答案在水——干旱时补水,是帮小麦抓住阳光资源、把光能变产能的“最后一公里”。

旱魃肆虐的中原之渴

2025年春季的黄淮海平原,长时间的晴空高温令人焦虑。

小麦生产历经秋、冬、春、夏四季,生长期长达260多天,面对不利因素时,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腾挪空间,但今年春季特殊的旱情,却难以转圜。

特殊在哪儿?“持续时间长,且时间点不对。”中国农业科学院灌溉研究所灌区现代化技术与装备团队执行首席李浩说。

自去年冬季以来,河南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今春旱情持续发展,到5月中旬,全省受旱面积已达780万亩。

5月中旬是小麦灌浆期,作物正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关键阶段,对水分需求极大。灌浆期缺水,会对小麦生长造成多重危害:首先严重干扰小麦的正常发育,使分蘖减少和灌浆过程受阻,直接影响穗粒数;其次使植株矮化、叶片黄化,削弱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千粒重。这些不利因素叠加,将最终导致小麦减产。

在一些粮食主产区,没有引水灌溉条件的部分农户甚至为减少损失提前收割尚未完全成熟的小麦。

千里水脉的生命突围

6月中旬,河南8500万亩小麦全部归仓。这片占全国耕地面积不足1/16的土地,撑起了全国近1/10的粮食产量。

河南省为什么能顶住旱情稳大盘?

“引水灌溉弥补了自然降水的不足,是今年丰收的关键因素之一。”李浩表示。

他进一步解释:“光合作用是小麦能量和物质积累的基础,它依赖光、二氧化碳和水的协同作用。在干旱胁迫下,水分亏缺会导致气孔关闭,削弱二氧化碳同化能力,导致光合作用下降,小麦营养断供,籽粒干瘪,产量下降。此时,及时引水灌溉,给小麦‘解渴充电’,有助于恢复气孔功能,保障光合作用,从而缓解减产风险。因此,干旱时补水,是帮小麦抓住阳光资源,把光能变产能的‘最后一公里’!”

就拿引黄灌区来说,河南现有大中型引黄灌区56处,设计灌溉面积1840多万亩。为了在关键时期保障所有灌区能引尽引、应灌尽灌,黄委及其所属各级河务部门、地方各级水利部门和灌区管理单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龙羊峡压减发电用水,刘家峡提前泄洪,万家寨错峰调蓄——最终在小浪底集结成抗旱‘水阵’。”黄委防御局调度处处长张丙夺指着流域骨干水库分布图介绍。2月至6月中旬,黄委先后发布小浪底水库调度指令15次。

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一再加大的同时,河南河务局联合河南省水利厅组成引黄春灌供水保障工作组,赴红旗闸和大功灌区、共产主义闸和人民胜利渠灌区等地现场督导。

在抗旱保丰收的关键时刻,濮阳河务局管辖的11座引黄涵闸按最大过流能力全开运行,最高引水流量达104.2立方米每秒,日最大引水量逾900万立方米。

引黄渠道畅通与否直接影响农田灌溉效率。3月11日深夜,人民胜利渠三十里铺段机械轰鸣,“必须在48小时内打通输水渠道堵点!”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建设管理局职工张建国嘶哑着嗓子指挥作业。柳园口灌区采用纳米级防渗材料衬砌渠道,输水效率提升27%。

智能化灌溉系统实现节水增效。在赵口引黄灌区智慧中心,电子沙盘闪烁蓝光,技术员刘颖轻点屏幕,民权县三皇店村的灌溉方案即刻生成。开封河务局三义寨闸管处职工运用远程闸门控制系统,实时监测闸门工作状态、电量、故障等信息,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造成水资源浪费。

“从春灌到6月中旬麦收结束,河南累计引黄供水15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增加3.97亿立方米,全力保障了小麦关键期的用水需求。”河南河务局负责人欣慰地说。

水粮共生的科学密码

在地处河南省新乡市的水利部灌溉试验总站试验研究基地,12块相邻试验地块见证了不同灌溉条件下小麦的生长变化。

试验田内,随着灌溉量增加,小麦由低矮枯黄渐变为粗壮浓绿。“试验直观反映了灌溉与小麦产量的关系。”该试验总站相关负责人刘战东说,灌溉对粮食生产至关重要,有水无水“两重天”。

“引黄灌溉田的亩产显著高于非灌区,其中轮浇3次的地块比只浇一两次的产量更高。”李浩举例说,“赵口引黄灌区种粮大户张华的500亩小麦浇了3遍水,亩产达1400斤,比去年多100多斤;而非灌区农户杜美荣家的小麦灌溉了1次,亩产仅400多斤。”

电子显微镜下,引黄灌区和非灌区的两组麦粒切面呈现鲜明对比。“引黄灌区小麦蛋白质含量比非灌区高1.3个百分点。”李浩指着光谱分析图解释,“你看这胚乳结构,黄河水浇灌的明显更致密饱满,蛋白质颗粒分布更均匀。”

柳园口渠首闸前,缓缓流淌的黄河水在夕阳映照下波光粼粼,闪烁着中华农耕文明延绵不绝的生命之光。

从大禹治水到数字孪生黄河,从“望天收”到“云灌溉”,这场抗旱保粮战役不仅守护了粮食安全,更诠释着新时代治水兴农的中国智慧。

作者: 项晓光 王静琳 刘丛    责编: 邓云 刘岚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