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黄河润沃野 力保安澜护粮仓
——黄委2025年引黄抗旱保供水工作纪实
万里黄河润沃野 力保安澜护粮仓——黄委2025年引黄抗旱保供水工作纪实

本站记者 刘丛
赤日灼灼炙烤着大地,干渴的禾苗在热浪中低垂。2025年春夏之交,黄河流域降水较常年偏少近3成,其中黄河中游偏少3至4成,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7省(区)出现不同程度旱情。
面对这场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水安全的大考,黄委坚决扛起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天职,在水利部坚强领导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超前部署、科学调度、精准施策,打响抗旱保供水攻坚战。从春灌保墒到夏灌“解渴”,黄委统筹调度生命之水,全力保障流域粮食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在大旱之年书写了“见旱不见灾”的担当答卷。
打好“主动仗” 众志筑长城
旱情就是命令,预报就是先导。
黄委水文局自年初起即密切关注流域水雨情变化。3月下旬,该局敏锐捕捉到汾河河津站流量低于旱警流量等异常信号,立即加密监测频次,强化墒情、旱情信息收集与分析,滚动会商研判,提前作出黄河中下游可能出现严重春旱、夏旱的预判,为后续调度决策赢得宝贵时间。
“今年的旱情很特殊,来得早,正逢黄河下游灌区小麦孕穗、抽穗的需水高峰期。”黄委水资源局水调处相关负责人周康军介绍,相比去年6月中旬甘肃、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5省同时遭遇严重旱情,今年4月,黄河流域便遭遇近10年来最严峻春旱,到4月底,甘肃、陕西、山西、河南4省受旱面积达53.47万公顷;进入5月,宁夏、内蒙古也相继出现旱情,截至5月21日,流域省(区)最大受旱面积达81.80万公顷。
抗旱工作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大局,关乎“国之大者”。黄委党组高度重视流域旱情,早在4月14日就召开防汛抗旱会商会,为抗旱保供水工作拉响警报。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做好抗旱保供水工作对于保民生、保丰收的重要意义,逐级压紧压实责任,落实落细工作措施。”随着黄委主任祖雷鸣一声令下,各相关部门、单位同心协力,建立起高效运转的会商机制,确保信息畅通、研判精准、决策科学。
旱情牵动着4万多黄河人的心。黄委以“一丝不苟、如履薄冰”的精神状态,全力做好抗旱调度工作,持续密切监视流域水雨情、墒情,召开专题抗旱会商会5次,加强科学研判,及时发出旱情预警和通报;迅速修订完善流域抗旱应急预案,明确不同旱情等级下的响应措施和调度方案;加强与流域省(区)水利厅、应急管理厅的沟通协调,督促指导其落实属地责任,形成全流域“一盘棋”的抗旱合力;针对重点旱区,及时派出现场督导工作组,深入大功、人民胜利渠、位山、李家岸、邢家渡等灌区一线,实地调研指导农业灌溉、引黄工程运行等工作;各级河务局密切与灌区管理单位沟通联系,积极争取引水指标,加足马力为灌区提供水源……
4月22日,黄委及时针对陕西启动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继而于4月25日、5月14日、5月21日分别针对山西、甘肃、宁夏启动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直至6月6日终止针对甘肃、宁夏的应急响应,应急状态持续46天,比去年长了1个多月。在这场漫长的“攻坚战”中,黄河干流上中下游控制性水库全部进入抗旱调度模式,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水库多次加大下泄流量,全力保障灌区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
6月下旬,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夏种工作已进入尾声。在大范围干旱背景下,黄河流域受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夏粮生产总体稳定,秋粮播种面积落实,城乡居民饮水无忧,重要工业用水基本保障,黄委凭借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科学的前瞻布局,牢牢掌握了抗旱工作“主动权”。
模型演天时 调度显智慧
黄河干流上一座座巨型水库,是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应对极端旱涝的“国之重器”。
今年春灌以来,黄委按照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时段、精准措施“四个精准”要求,统筹水库供蓄情况,科学制定引水计划,精细调度水库群,力争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水工程综合效益,实现抗旱调度由“经验型”向“智慧精准型”转变,为抗旱保灌提供了最坚实的水源保障。
“三闸联调,误差不超过5个流量!”5月29日凌晨,河南赵口灌区调度中心灯火通明,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此时黄河下游灌区虽进入麦收时节,但夏播需水迫在眉睫,灌区引黄供水实现“错峰轮灌”,白天集中供水保障收割机械作业,夜间加大流量为秋粮播种蓄足底墒。
这样的精准调度,源于黄委构建的“天-空-地”立体监测网络。在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黄科院”)数字孪生平台上,卫星遥感影像清晰反映着土壤墒情、农业综合干旱指数,结合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未来天气预报等,为实现关键控制断面、重要引水口门和大型灌区需水、供水、引水能力的空间精准匹配提供数据支撑。
智慧治水的背后,还有更多“看不见”的硬仗。
黄委在“时间维度”上滚动调优化,通过专业模型模拟小浪底水库不同下泄流量、水库水位及水量变化、下游河道流量等,实时调整水库调度方案,并前瞻性预留调整空间。春灌以来,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调整高达17次,最小调整幅度仅100立方米每秒,力求水量供给与田间需水在时间上实现“无缝耦合”。
同时,在“工程维度”上协同挖潜能,精准调度黄河干流骨干水库,龙羊峡、刘家峡水库侧重为上游补水托底,三门峡水库接力调控、削峰填谷,小浪底水库作为下游“总开关”,精确控制下泄流量过程与水量分配,实现水库群“精准接力”。自2月中下旬以来,小浪底水库累计下泄水量117亿立方米。
数据显示,春灌以来,全河累计引水量123.88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多10.54亿立方米,其中河南引水量15.24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多3.3亿立方米;山东引水量35.89亿立方米。通过科学精细的水库联合调度,黄委将宝贵的蓄水转化为汩汩清流,滋润了干渴的农田,稳住了丰收的希望。
碧水穿阡陌 润泽有良方
再好的顶层设计和水库调度,最终能否惠及田间地头,关键在基层落实。
面对严峻旱情,黄委各级河务部门、涵闸管理单位闻令而动、全员上阵,与地方政府、灌区管理单位紧密协作,争分夺秒抢引抢灌,用心用情服务灌区,全力打通供水“最后一公里”。
6月3日,河南开封杜良乡的麦茬地里,黄河水顺着新修的防渗渠流入田间。“浇上这遍水,秋玉米就能扎根了!”村民张建军蹲在垄边,看着水流浸润土地,脸上绽开笑容。
“今年地里很旱,玉米急需灌水,还好有了黄河‘救命水’,关键时刻顶大用。”6月20日,山东聊城位山灌区,正在田间灌溉玉米的王大婶告诉黄委抗旱现场工作组成员杨健博士,“趁着现在黄河水大,再浇一水,玉米苗长得好,今年还能有好收成。”
这一幕幕正是今年春灌、夏灌期间,黄委各级河务局、涵闸管理部门下好一盘“调度棋”、算细一本“节水账”,及时增量引水为农作物“解渴”的缩影。
“今年以来,黄委强力推进引黄涵闸改建工程扫尾工作,确保河南段31座、山东段48座引黄涵闸具备或维持最大引水能力。”黄委水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进入灌溉高峰期以来,黄河下游旱区83座骨干引黄涵闸“能开尽开”,让黄河水精准高效地流进农田、润泽秧苗。
同时,各级河务部门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线上+线下”贯通调度,利用远程监控系统实时掌握重要引水口门运行状态和水位流量数据,并通过“四不两直”、飞检等方式不定时开展引水督查,确保专水专用、高效利用,精细用好每一立方米黄河水。
4月中下旬,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双庙镇增光村的春小麦进入拔节孕穗期,村干部刘建忠正带领村里的包浇小组浇地。“早年间,河套地区浇水都是漫灌,水深最大可浇至半米甚至更深。近年来,我们用上了智能系统,浇至20厘米左右,就能达到灌溉所需。”刘建忠说。
刘建忠所说的“智能系统”,是黄科院引黄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灌溉用水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可从时间和空间上对灌区用水进行全方位、精细化管控,在河南人民胜利渠灌区、山东小开河灌区和位山灌区、内蒙古河套灌区等地投入应用后,对灌溉需水量和引水需求预测精度达到80%以上。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被动抗旱到主动节水,这场静默的“绿色革命”正推动千年农耕文明华丽转身。
当前,黄委虽已终止各项干旱防御和抗旱应急响应,但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发出的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以及山东省防指针对济南、聊城市和南四湖地区的抗旱四级应急响应仍在继续。黄委慎终如始,科学调度精准发力,基层实干打通末梢,节水增效助力丰产,奔涌不绝的黄河水终将化作陇原大地的郁郁葱葱、中原粮仓的麦浪翻滚、齐鲁沃野的瓜果飘香。
6月23日,随着小浪底水库以2600立方米每秒流量下泄,2025年黄河调水调沙启动,治黄铁军又踏上新的征程--那永不停歇的黄河水声,正是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