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与古为新 匠造精品——山东黄河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纪实

【字体:      】     打印      2025-03-26 15:59      来源: 黄河网  

季风周而复始,砂砾堆积成土,黄河贯通东西。黄河文化的缔造和传承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2024年,山东河务局从传承出发,秉持创造之心,激发山东黄河文化内生动力,与古为新,匠造精品。

溯源:循此苦旅 以抵繁星

如果可以穿梭于时空,我们将看到黄河如何以滔滔之力,塑造了中华文明和炎黄子孙。所幸,那些尘封在岁月中的过往并非无迹可寻,一个个文化遗产就是一个个历史记忆的储存点。有些记忆可能会消失,但有些可能被再次唤醒。

水文化遗产普查系统

2024年,山东河务局追寻历史记忆,盘点梳理了194项遗产分布和实际情况,确定可实施调查收录遗产178项,报送黄委。按照“市级自验、省级分验”工作原则,省市县三级联动,逐级把关、动态审核、查漏补缺、一体推进,完成可收录遗产报送率100%,通过黄委审核并入库139项,其中水利工程遗产类132项、红色水利遗产类3项、史籍史料类4项。

为了最大限度提升遗产调查效率,山东河务局明确遗产调查时间节点,全局一盘棋,组织开展线上技术指导,点对点培训,扫除技术盲区。各市局组织精干人员开展调查,参与现场勘测、测量拍摄、资料整理,确保申报质量。实地调研,对不在清单内但可调查的水利遗址逐项摸排,主动联系属地档案馆、博物馆、遗产属地管理单位,通过网络查询、走访调研等形式,逐项沟通落实。

循此苦旅,以抵繁星。经过种种努力,百余项文化遗产重回视野。它们如同一粒粒承载故事的“时间胶囊”,诉说着曾经的繁荣,唤醒了悠远岁月中的山东黄河文化。

新质:数字黄河 “云”上相遇

青绿山水、鹊华秋色、山河相济、旭日东升……从山东高村抢险纪念碑到黄河入海口远望楼,从特色风光到文化成果再到精彩活动,一键链接。

2024年,山东黄河“云”上展馆正式上线并荣获黄委科学技术奖。它将黄河治理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助力山东黄河治理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云”上游黄河,山东黄河文化地图、网上展厅、四季黄河等模块,利用VR、三维建模等技术,在沉浸式展示了黄河工程、瑰丽风景与遗址遗迹。

“云”上读黄河,电子书库、文艺作品、文化遗产台账等模块,分类展示了山东黄河文化建设成果,可打造用户个人的文化数据库,推动山东黄河文化成果资源的共享与应用。

“云”上约黄河,预约研学与个人中心等模块,实现了山东黄河文化活动的线上参与互动,进一步扩大了文化科普推介活动的受众面。

研学活动

奔流不息的黄河、连朝接夕的黄河治理,凝成山东治黄文化的结晶;而这些文化的结晶,又与数字技术融为一体。进一步激发了山东黄河文化的新质生产力,拥抱着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器来:岁月留痕 矢志不渝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传承之道,在技更在人。

在众除水害、兴水利的过程中,“黄河河工”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它是高超技艺的智慧结晶,是工程美学的艺术体现,更是民族精神的技术载体。2024年,黄河河工技艺在山东河务局的积极申报下,成功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黄河号子

作为黄河治理文化的缩影,无论从活态传承上还是精神继承上,黄河河工都意义非凡。决溢疏堵、修防整治,诠释着百折不挠的中华风骨,熔铸着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兴文继学、丰富曲艺,劳动人民将河工工作与俚曲创作相结合,形成了韵律感十足、唱词腔调地域特色浓郁的“黄河号子”;转化实物、彰显韵致,黄河河工技艺打造的黄河防洪工程,雄伟壮丽、气势磅礴。

传统治河技艺展演

器如人生,修器如修身。传承的背后,是身体力行、矢志不渝的热爱和“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非遗传承人把个人梦融入家国梦,用丰盈的黄河文化点缀人间烟火。非遗的传承,正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接力,前人的薪火相传,后人才得以抚摸其脉络,感受遥远的温度和历史的韵味。

有术: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大家有法,曲工有节,治河有术。饱含对优秀治河技艺的礼敬,2024年,山东河务局推出“大河”系列文化丛书的第三部《大河技艺》。

《大河技艺》印刷出版

《大河技艺》聚焦埽工、防汛抢险技术等优秀传统技艺,以及机淤固堤、网络通信等现代治河技术,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让古老的治河技艺重焕新生,让现代的治河技术点亮未来。

字里行间,记录山东黄河的传统文化;章节段落,再現大河技艺的卓越风姿。透过《大河技艺》,我们看到仁人志士凝心筑牢千里屏障的筚路蓝缕,看到黄河埽工护堤塞决的坚挺脊梁,看到风急雨骤抢险战洪的逆行身影,看到黄河治理夙兴夜寐的不变初心……一个个心系安澜的技艺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夯筑之声,交织成吟唱千秋的不辍弦歌,描绘出物阜民康的盛世气象。

温故知新、古为今用。源远流长的山东黄河文化,在新时代走出一条守正创新的道路。

与古为新,匠造精品。山东黄河人坚信,看得到久远的过去,方能创造更遥远的未来。


(本文图片由山东河务局提供)


作者: 董迪    责编: 郭旭帆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