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书写科技赋能幸福河建设的新篇章

【字体:      】     打印      2024-09-21 17:53      来源: 黄河网  

沿着历史的时间轴,回眸5年前那场重大变革,意义非凡。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

5年,砥砺前行;5年,创新超越。

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宏伟蓝图在中华大地上徐徐铺展之时,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黄科院”)的科研工作者努力遵循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六条途径”和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四个统一”,全力推进“三条黄河”建设,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过硬的作风书写了科技赋能黄河保护治理的崭新答卷。

使命 厚植为河情怀

站在黄河岸边,望大河奔涌、稻菽千重,“智汇黄河、科技报国”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这一重要论述,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积极投身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推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引。

5年来,黄科院始终坚持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法治、数字孪生水利“七水同研”,强化基础研究,着力自主创新,持续提升黄河科研引领支撑能力。

5年来,黄科院巩固提升“四梁八柱”(4项优势技术和8项特色技术)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稳步构建“战略—科研—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全链条服务技术,持续拓展服务领域区域,提升服务质量和效能。

5年来,黄科院坚持“有人才就有一切、没有人才一切没有”理念,按照“一流目标、两个覆盖、三条途径、四种机制”总体思路,扎扎实实做好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牢记人才是“院之大者”,坚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在引培、选拔和激励上持续加力,为推动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5年来,黄科院坚持党建业务融合,实现管理部门支部横向融合以及与业务所支部党建科研纵向联合,大力开展制度创新、廉政文化建设等工作,培育院所文化,营造良好氛围,护航高层次科研成果产出。

黄科院党委书记、院长余欣说:“黄河科研人要有一生一世投身黄河保护治理的格局和情怀,‘智汇黄河、科技报国’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任何时候,科技都要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驻守在大河两岸的科研工作者,升华家国情怀、激扬奋进力量,不辱使命、勇于担当,筑起了母亲河幸福无恙的科技屏障。

奋斗 注入发展底色

科技的魅力在于探索未知的勇气和纵深思考的力量。当前,黄河保护治理迎来重大历史机遇,也面临困难和挑战。黄科院自强自立,与时俱进,强化创新,以科技之力全面支撑黄河流域治理管理“四个统一”。

“把黄河装进计算机”是数字孪生黄河建设规划的目标。黄科院组织科研骨干,成立工作专班,按照黄委的工作要求,主持编制了《数字孪生黄河建设规划(2022—2025)》,这是七大流域机构首个数字孪生建设规划。规划颁布实施以后,将为黄河流域水利智能业务应用提供数字化场景和智慧化模拟支撑。

黄科院牵头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河口演变与流路稳定综合治理研究”,探索了有利于侵蚀海岸防治与流路稳定的水沙调配技术,提出了稳定行河百年的流路运用方案及治理措施,这些成果为制订《黄河河口综合治理规划》《黄河刁口河入海流路综合治理方案》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科技助推流域统一治理中,黄科院深度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立法,完成防汛抗旱等7个法律制度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颁布施行后,黄科院加强宣贯,发挥科技优势助力依法治河管河,确保法治思维和方式应用于黄河保护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

年度咨询及跟踪研究是黄科院的品牌项目。聚焦治黄新建议、新解释、新发现,工作组持续跟踪分析黄河河情、水情、工情变化,提出研究成果及咨询建议,连续23年,每年向黄委党组提交1份《黄河年度咨询及跟踪研究报告》,为上级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为当好防汛应急科技前锋,黄科院自主研发了黄河智慧防汛系统,具有黄河防汛调度演进方案预演评价比选、洪水警情发布等功能。2023年汛前调水调沙工作中,黄河智慧防汛平台与数字孪生小浪底系统完成对接,实现了水库调度方案的直观同屏比选,赢得行业内外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

2021年10月,黄河发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秋汛保卫战集结号吹响,黄河科研“智库”显担当——防汛支撑组密切跟踪汛情,细化完善调度方案,为三门峡水利枢纽等提供实时调控建议;派出40余个监测工作组、100余名科研骨干连续开展河道观测、水沙演进跟踪、水质现场监测、堤防隐患探测等;10余位应急抢险专家进驻一线,参与洪水防御督导,现场指导工程安全度汛,充分彰显了“不胜不休”的战斗精神和“黄河一家亲”的团结精神。

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数字中国建设的快速推进,黄河保护治理进入数字化发展阶段。黄科院加强整体统筹谋划,深度推进“三条黄河”联动,把“三条黄河”作为黄河科研范式,以原型黄河“算据”汇集带动基础研究,以模型黄河、数字孪生黄河“算法”突破提升黄河科研“预”的能力。

——完善原型黄河建设。通过布局建设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持续开展科学考察、积极搭建黄河科学数据平台3大途径,长期开展现场观测,集成利用来自黄河本体多源、多尺度的海量数据,构建流域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信息化智能化观测研究体系,为“三条黄河”深度联动提供数据底板支撑。

结合数据采集需要,编制完成《黄科院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建设方案》,加快推进黄河源区、黄土高原区、重点灌区、黄河三角洲及滨海区等16个野外站网建设,目前已经建成黄河下游黑岗口分站、小浪底分站等6个野外观测站。开发了CCAM数据集,初步建立了黄河科学数据平台。

——强化模型黄河应用。第一时间成立模型黄河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统筹推进顶层设计、实施方案编制等有关重大事项。

工作专班28人加班加点,历时149天,编制完成《“模型黄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升三年工作方案》,以“模型制作机械化、要素测控自动化、过程模拟智能化、试验结果精准化、试验环境人文化”为总体目标,先期重点对黄河下游河道模型、黄河口模型和古贤水利枢纽模型等进行提升改造与建设。

经团队科技攻关,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例“河工模型人工智能地形制作”设备,大大缩短动床模型制作时间,减少人力制作成本,有力提升“模型黄河”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目前正对专用水槽进行调试,技术改进后,将逐步在黄河下游河道模型制作工作中推广应用。

——深化数字孪生黄河研发。近年来,针对新兴水利模型开发需求不清、目标不明、功能不强等问题,编制《黄河流域“1314”数学模拟系统三年提升方案》,实现黄河保护法明确的“13”条重要支流,干流“1”个生态廊道,源区、黄土高原区、三角洲地区、灌区“4”个重点区全覆盖,气候气象降水径流洪水泥沙生态水情旱情险情社情全模拟,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算法落地应用。

数学模型是数字孪生黄河的核心和灵魂,把算法搞好的关键就是高质量的人才供给。为提高黄河数学模拟系统研发能力,黄科院组织开展了为期3周的数字孪生黄河“算法”现场培训班,邀请了多位业内专家授课,课程涵盖河流数学模型理论、水利大模型、人工智能算法等多个方向,为学员们带来一场知识的盛宴。

耕耘 采撷丰硕果实

党的十九大之后,黄科院勇担生态文明建设时代使命,集全院之力,组建并持续培育水生态环境研究团队,实现了水生态环境学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努力打造水生态环境研究品牌。该团队先后开展河源综合科考活动,参与水利部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技术评估和验收、陕西汾河“清河行动”等工作;参与水利部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开展河流生态治理方案、水利部示范河湖建设实施方案等编制工作,提出了一系列以乌梁素海、岱海为代表的水生态综合治理技术方案和管理对策,有力支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

2019年11月,黄科院组建成立黄河文化研究中心。5年来,该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凝心铸魂,为赋能水文化建设贡献了科技力量。承担了《黄河画传》编撰和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研究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其中《黄河画传》评定等级为“优秀”;编撰《慧眼识河》黄河水文化系列科普丛书7本;完成《黄河水文化价值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等项目,梳理黄河文化基本元素,探索黄河文化传承弘扬途径;开展了青铜峡库区文物保护调查研究、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馆展陈方案编制等工作,服务流域区域黄河文化建设与发展。

把握主旋律,开创新局面。黄科院制定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优化科研队伍,成立梯级研究团队,明确六大学科集群,筹措资金经费,对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标准、保障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战略、黄河涉河工程文化评估标准等30余个项目进行全方位支持……进一步出成果、出人才,提升在行业内的话语权。

为推进治黄科研人才队伍建设,黄科院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设立基础研究团队,严格遴选、全额资助。一期资助河流泥沙、土壤侵蚀2支团队,经过3年实践,成效显著。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二期组建领军、拔尖、创新3个层次的6支基础研究团队,保障基础研究工作稳步推进,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厚植青年人才成长沃土。黄科院聚焦流域重大问题,以项目为依托支撑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组织科研人员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在项目研发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引导青年科研人员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在治黄实践中培养应用型研究人才,2020年起成立防汛调度科技支撑工作组,集结了水库调度、河床演变、水土保持、堤防安全等多专业的技术人员,在汛期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2022年启动“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选派6名博士挂职河南河务局下属县级河务局工程师,全过程参与防汛工作,拓展视野、增长才干。加强基础研究团队保障、对重大项目及成果进行奖励、“一人一策”人才跟踪培养……一系列政策措施之下,2023年,黄科院实现自主培养国家“优青”人才零的突破。

风雨砥砺,春华秋实。5年来,黄科院获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39人;入选水利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黄委领军、拔尖和重点创新团队13个;每名博士均拥有1项以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稳居河南省科研院所首位。5年来,黄科院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黄河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余项。

号角声嘹亮,奋进正当时。

黄科院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特别是黄河治理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智汇黄河、科技报国”为使命,锚定一流思想、一流成果、一流人才、一流效益、一流文化的“五个一流”发展目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高层次人才核心竞争力,踔厉奋发、创新超越,奋力谱写黄河科研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 徐腾飞    责编: 郭旭帆 田静雅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