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笔 凝心聚力绘就幸福“水”画卷
甘肃省水利厅:以“水”为笔 凝心聚力绘就幸福“水”画卷

黄河宁,天下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为黄河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擘画蓝图。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首倡省份,甘肃近年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准确把握甘肃作为黄河重要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的功能定位,立足水情,聚焦重点,狠抓落实,坚决扛牢“水”的责任,着力解决“水”的难题,扎实做细“水”的文章,聚力推动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提供坚实水利支撑。
坚持高位推动 加强统筹谋划部署
黄河流经甘肃913千米,60%以上的水量来自兰州以上河段,流域面积14.59万平方千米。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在保障黄河流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甘肃省委、省政府始终将国家“江河战略”作为新时代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遵循,站在讲政治和顾全局的高度坚持把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摆在重要位置。
甘肃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水利、生态修复、污染防治、产业发展、文化旅游5个专责组,率先在黄河流域9省(区)成立专职机构,高位高效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落实。
先后召开7次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会议,安排重点工作,协调解决突出问题,统筹推进重大事项。
出台《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为持续有效推进甘肃省黄河流域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甘肃省水利厅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构建了以《甘肃省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为基础的“1+6+6+4+1”规划成果体系。
《甘肃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甘肃水利“四抓一打通”实施方案》《甘肃省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等的科学制定,为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工作做好了顶层设计,提供了行动方案,确保甘肃省黄河流域保护治理有法可依、依规推进。
2023年12月,甘肃省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全省水资源管理专题会议,要求全省上下做好知水情、量水行、解水难、兴水利、除水害5篇文章,并对加强甘肃省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出具体安排。
2024年2月,甘肃省政府召开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省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必须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提出要抓实抓好黄河流域保护治理。同时,全省上下严格落实并细化实化河湖长制、林长制,确保黄河干流和各级支流有专人负责,生态问题能够提前预警、及时发现、快速处置,总体做到了关口前移、常态保护和有效治理。
坚持两手发力 生态防汛两不误
以法之力,守护黄河。
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为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甘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为根本遵循,科学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贯彻《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将黄河流域淤地坝建设管理、水土保持空间管控等最新水土保持工作要求纳入《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为全省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2019年以来,甘肃省黄河流域全口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万平方千米,新修梯田33.46万公顷,新建淤地坝249座,除险加固淤地坝258座,水土保持率69.29%。
定西安定区、天水秦州区、平凉泾川县、庄浪县、白银会宁县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兰州小青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
强化生物多样性群落维护,开展增殖放流活动。2023年,在甘肃省黄河流域9个市州自然水域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1295万尾,有效恢复了水生生物资源。
全省25条重点河流44处主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水量)2023年度达标96%,在全国率先实现水电站生态流量在线监测和预警管理全覆盖。
在甘肃,黄河治理不仅仅体现在生态保护修复上。
甘肃积极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全面提升流域抵御水旱灾害综合防范能力。近年来,甘肃省黄河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整体平稳。
黄河干流重点河段治理基本完成,沿线城市等重点区域达到防洪标准,保护了沿黄4市州、15个县区、317万人、3.53万公顷耕地(草地)免受洪水侵袭;兰州城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洪水,相应洪峰流量达到6500立方米每秒,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在甘肃省黄河流域实施10条江河主要支流、150条中小河流和28条重点山洪沟道治理,累计治理河长2198千米,甘肃省黄河流域1—5级江河堤防达标率89.7%,较2019年提升了3.7个百分点。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全面落实水旱灾害防御“四预”措施,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流域灾害应对能力逐渐提升。
实施锦屏、巴家嘴、东峡等水库除险加固及清淤工程,对于流域内丧失功能的病险水库,逐库落实运行措施,主汛期一律实行空库运行,并按照规定进行降等报废。
坚持重拳出击 建设幸福河湖
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支撑着全国12%人口、17%耕地的用水需求和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
宝贵的黄河水,是河流的命脉,更是沿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命脉。
面对尖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甘肃聚焦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甘肃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从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重点领域深度节水控水、激发节水市场活力等方面提出25条具体措施。
甘肃省水利厅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印发《甘肃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甘肃省“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甘肃省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等。
持续巩固庆阳市等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成果,2019年以来,甘肃省黄河流域共完成45个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占甘肃省黄河流域县区总数的75%。2023年甘肃省黄河流域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19年下降30%、54%,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9年的0.5807提升至0.5894。
颁布实施《甘肃省行业用水定额(2023版)》,覆盖甘肃省黄河流域农业、工业、居民生活、建筑业和服务业5个大类28个中类539个行业。甘肃省黄河流域0.33万公顷以上大中型灌区渠首及规模以上非农取水口实现在线监测计量全覆盖。
黄河干流、洮河、渭河、泾河、北洛河等跨省河流国家已批复水量分配方案,庄浪河等跨市州水量分配方案编制工作正有序推进。
坚持河道采砂规划先行,严格行政许可,依法划定采砂区和采砂期,严格落实国家岸线管控要求,积极开展河湖在线视频监控体系建设,推动河湖监管由“人防”向“人技并防”转变。
紧盯涉河湖领域各类违法行为,全面根治涉河湖安全顽瘴痼疾,不断拓展幸福河湖水域,大幅提升母亲河幸福指数。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建立了党政同责的双河长机制和五级河湖长体系,甘肃省黄河流域1.64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
组织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2019年以来,推动解决甘肃省黄河流域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1448个,兰州黄河趸船、白银富聚码头等一大批“硬骨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全面完成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管理范围划定,组织开展河湖健康评价,甘肃省黄河流域河流健康状况均为良好。
聚焦防洪安全、水资源保护、滩区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等水安全领域问题,坚持“一行动一方案”,全面推进问题整改。甘肃省法院、检察院、公安厅、司法厅、水利厅等部门联合开展全省河湖安全保护和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专项行动,高频调度推进,铁腕整治各类流域保护治理问题,累计摸排问题线索196个,整改完成188个,立案查办110余起,有效推动甘肃省黄河流域各类问题整治销号。中央环保督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等反馈的各问题正在加快整改销号。
坚持厚植优势 传承弘扬黄河水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甘肃是黄河文化的重要代表地域。近年来,甘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扛稳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责任,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甘肃省水利厅高度重视黄河水文化建设,将水文化建设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先后组织编制《全省水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甘肃省水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出台《甘肃省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办法》《甘肃省水利风景区评价办法》等,以水利工程为依托,采取“工程+文化”等形式巧妙融合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人文景观资源,不断促进水文化多元化、多样化发展。
全省共建成赤金峡水库水利风景区、景电水利风景区、庆阳市庆阳湖水利风景区、敦煌市党河风情线水利风景区、泾川县田家沟水土保持生态风景区等国家水利风景区28处;引大水利风景区、景泰西部民俗文化生态谷、庆阳市西峰区蒲河水利风景区、定西市陇西县桦林水利风景区等省级水利风景区11处;创建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和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纪念馆国家水情教育基地2个;被水利部命名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8个;刘家峡黄河文化博物馆、景电博物馆、嘉峪关市水利博物馆等一批水文化研究展示场馆建成投运。
黄河万里奔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甘肃正逐步绘就一幅人水和谐、保护发展同频共振的幸福河画卷。
展望未来,甘肃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准确把握黄河保护治理事业发展方向和历史机遇,紧紧锚定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这个目标,全力打好项目规划建设、水资源管理、深度节水控水、水利灾后恢复重建“四大攻坚战”;聚力抓好省级水网规划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智慧水利项目建设、水库移民安置管理、各类反馈问题整改、水利行业自身建设“六项重点任务”,通过涵养水、抓节水、优配水、保供水、防洪水“五水共抓”,大力建设全省“四横一纵、九河连通、多源互济、统筹调配”全域供水网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