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兴水惠民 大河见证

陕西省水利厅:兴水惠民 大河见证

【字体:      】     打印      2024-09-21 16:24      来源: 黄河网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蜿蜒九曲,奔流不息。

陕西省地处黄河中游,黄河干流在陕西省境内全长719千米,流域面积达13.3万平方千米,对黄河生态保护与治理至关重要。

近年来,陕西省全面加快黄河流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强化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不断加大河湖生态修复保护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系统提升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广袤的三秦大地,绿意更浓、生态更美、人民生活更幸福。

加快水网建设 优化资源配置

8月30日上午,随着最后一立方米混凝土的浇筑完成,引汉济渭二期工程首个跨河建筑物——泾河管桥顺利合龙,标志着引汉济渭二期工程取得重大突破,为2025年底北干线建成通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泾河管桥工程右岸位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太平镇牛杨村,左岸位于泾阳县中张镇河滩杨村,全长1.178千米,共27跨,桥面宽14.5米,其中主桥长540米,引桥长630米,桥面铺设2根直径2.4米的压力钢管,设计流量13.5立方米每秒。工程于2022年3月5日开工建设,建成后,由汉江调来的甘甜水源将通过泾河管桥继续向北输送至泾阳、三原、高陵、阎良、富平等地。

“我们将一鼓作气,争取组织施工单位在两个半月内完成钢箱拱安装,同步推进压力钢管安装工作,确保按期通水。”陕西水务发展集团引汉济渭公司渭北分公司经理杨诚说。

引汉济渭工程是陕西五纵十横水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建成后,每年从汉江调水15亿立方米输入渭河流域,可有效解决西安、咸阳、渭南、杨凌等4个重点城市,4个国家级高新区、西咸新区5个产业新城,渭河两岸11个县城以及渭北工业园区生活与工业用水需求,受水区域总面积1.4万平方千米,可支撑受水区内1.1万亿元GDP,新增5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用水。

2023年7月16日,引汉济渭工程通过黄池沟配水枢纽与西安黑河供水管网联通,实现先期向西安供水。通水一年来,已累计上网电量3.8亿千瓦时,累计调配水量4400万立方米。今年入夏以来,向西安日供水量突破百万立方米,相当于西安市民近50%用水来自这里。

杨诚介绍,目前,引汉济渭工程南北两条输水干线正在按规划加速推进,二期工程预计2026年全面建成。

地处黄河流域中游的陕西省,水资源严重紧缺,而且分布严重不均衡。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位于秦岭以南的陕南区域,依托汉江、嘉陵江等,独得全省71%的水资源量;而位于黄河流域的关中和陕北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29%。

为切实解决水资源紧缺的制约性矛盾,“十四五”期间,陕西省印发《陕西省水网建设规划》,谋划构建“五纵十横”水网格局,建成引汉济渭一期、延安引黄等调水工程,建设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加快建设榆林黄河东线马镇引水、东庄水利枢纽、延安王瑶水库扩容、榆林蒋家窑则水库等一批水网重大工程。

截至2023年底,陕西省共建成水库1060座,总库容约117亿立方米,建成引提水工程4276处,各类工程总供水能力约135亿立方米,“东西引黄、南水北调”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探索水保治理 延伸绿色版图

夏日炎炎,来到榆林市绥德县,站在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高处远眺,一座座淤地坝拦沙淤地,一道道梯田高低错落,黄土地上铺满绿色。

辛店沟,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左岸,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曾经,这里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大量泥沙顺着千沟万壑涌入黄河。

加强黄河保护治理,关键是调节水沙关系,重点是减少入河泥沙。

如何防住泥沙?辛店沟探索的“三道防线”治理模式,在黄河岸边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第一道防线,是在梁峁坡地上,以修水平梯田为主,结合草田轮作,适当发展果园,防止水土流失。

第二道防线,是在沟谷坡地上,以营造灌木林为主,相应发展用材林和人工牧草,增加植被,稳定沟坡,防止冲刷。

第三道防线,是在沟谷中,修筑以防洪、拦泥、生产相结合的大、中、小型淤地坝。

“若形象比喻,‘三道防线’就是梁峁修田建园‘戴帽子’,沟坡植树种草‘披褂子’,沟底打坝淤地‘穿靴子’。”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生态工程建设科科长高健健介绍。经过几十年努力,该流域的治理面积已达到80%,林草覆盖率达到75%以上,基本实现“土不下山、泥不出沟、清水长流”的生态治理效果。

辛店沟,是陕西省在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精准实施淤地坝、拦沙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

治黄百难,唯沙为首。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陕西省加大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综合治理力度,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持续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先后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塬面保护、新建淤地(拦沙)坝、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7万平方千米,建成淤地坝3.4万座,入黄泥沙由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每年8亿吨下降到2021年以后平均每年不足1亿吨,全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由2019年的62.18%提升至2023年的63.94%。绿色版图持续向北延伸。

为让黄河长治久安、造福于民,陕西省还积极探索出综合治理型、特色产业型等多种水土保持示范园建设模式,累计建成18个国家级示范园、27个省级示范园,其中延川梁家河、米脂高西沟、安塞南沟等示范典型受到中央领导充分肯定。

“黄河干流(陕西段)全线连续两年水质达到Ⅱ类,流域年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00平方千米,黄土高原成为全国增绿幅度最大的区域。”陕西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强化节水增效 助力产能提高

“过去这里主要靠天吃饭。如今,通过‘沟道坝蓄水+光伏发电提水+软体水窖高位储水+膜下滴灌补水’的‘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和旱作集成技术模式,把‘望天田’变为了稳产田、高产田。”来到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看着层层叠叠的梯田里一片又一片茁壮生长的谷子,米脂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瑞介绍道。

高西沟村位于米脂县城北20千米处,总面积4平方千米,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2022年,高西沟村实施了“四位一体”高效旱作农业节水项目,项目建成投运后,能充分利用自然降雨和沟道坝水源,在谷子、苹果等农作物生育关键期进行补灌,使高西沟村彻底解决了农业灌溉用水难题,生产基本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年可节约灌溉用水7.5万立方米,增收169万元。其中,谷子亩产可达400千克,每亩节本增收1000元;苹果坐果率提高20%,亩产可达1200千克,每亩节本增收1200元。

节约有限水资源,科学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不仅是保护水资源的需要,也是强化生产管理、降本增效的需要。近年来,陕西省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和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

位于榆林神木市的北元化工集团是一家大型化工企业,主要从事聚氯乙烯、烧碱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走进北元化工的聚合母液水处理区,出水口一池清水缓缓流淌,池中畅游的鱼儿成为企业废水处理的“吸睛”景观。

“这是我们根据水质特点,遵循分质、分类、就近回收利用原则,将公司所产的二次水高效回收利用。”北元集团化工分公司聚合装置负责人翁明介绍。集团每年在生产中要消耗新鲜水1100万吨,生产废水经过母液水深度处理、蒸汽冷凝水、树脂塔再生水等工序再处理后,每年回用量约580万吨,占新鲜水比例约52%,每年可节省生产成本约1380万元。

“节水不是一两个人的职责,而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通过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节约集约转变,助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陕西省水利厅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陈卫东说。

目前,陕西省已累计建成59所节水型高校、126个节水型企业和67个县区县域节水型社会,并创新推进非常规水源、矿坑(井)疏干水综合利用,建立煤炭开采区地下水保护联席会议机制。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4,用水效率居全国第一方阵。

扮靓生态环境 绘就幸福底色

夏日的渭河咸阳城区段,干净的河面上波光粼粼。近岸水草葳蕤,不时看到白鹭展翅掠过水面。

“渭河流域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咸阳市渭河生态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王振华介绍,渭河咸阳段综合治理经历了多个阶段:实施防洪治理,堤防加宽加固;改善水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之河”;柔性治水,生态修复治理……

“久久为功,这里的环境和水质迎来‘蝶变’,成为‘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亮丽风景线。”王振华说。

渭河咸阳段并非陕西省孤例。近年来,陕西省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建立陕甘川三省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扎实开展河湖“清四乱”、非法采砂等专项行动,命名15条“陕西省幸福河湖”。2016年起,协调内蒙古从札萨克水库向榆林红碱淖8年9次补水900万立方米。2020年以来通过补水口门向黄河流域河湖、湿地生态补水2.4亿立方米。2023年,陕西黄河流域65个国控断面中优良水体比例达95.4%,连续两年总体水质达优。渭河入黄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黄河沿岸的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林木青翠、瓜果飘香。

来到“冬枣第一村”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目之所及都是冬枣大棚,或高或矮,连绵起伏。

“站在小坡向东望,田里一片新气象。万亩冬枣方展现,家家户户十几万。自古农民都种田,如今这里变公园……”小坡村党支部书记薛安全的一段顺口溜,道出了村里冬枣产业发展的好势头。

曾经,小坡村一带都是盐碱地,“只长盐蓬草,难长庄稼苗,种一葫芦收半瓢”。后来,经过长时间排碱改良,村里的碱、渍、涝地逐渐成为可耕良田。小坡人开始试种冬枣,大获丰收之后迅速推广。“家住黄河边,改造盐碱滩,吃上生态饭。”薛安全笑言。

近年来,大荔县以打造黄河绿色生态走廊为目标,加强水土保持、国土绿化、湿地保护,为美丽大荔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2023年,大荔冬枣产量50万吨,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果农户均收入超10万元,冬枣成为农民致富的“钱串串”。

不只是大荔冬枣,放眼陕西黄河流域,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陕北小杂粮……一大批优势特色产业正蓬勃发展。从“生态美”到“生态富”,越来越多百姓过上了梦想中的幸福生活。

大河滔滔,不舍昼夜。

从安澜河到生态河,再到幸福河,如今的三秦大地,河水渐清、荒山变绿、飞鸟重返,一河净水书写着新时代陕西“幸福答卷”。水利儿女守护黄河的故事,日日新,又日新……


作者: 王辛石 刘艳芹    责编: 毛梦婕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