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廿载河峡寄初心 ——中游水文局助力黄河古贤工程建设的奋斗印迹

【字体:      】     打印      2025-11-07 17:01      来源: 黄河网  

2024年夏,晋陕峡谷的千仞峭壁间炮声轰然。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召开。

70余载的治水愿景从图纸上的“梦”逐步变得清晰可见。有这样一群水文工作者,他们用脚步丈量山川的每一寸肌理,用汗水打磨测量的每一组数据,用数载光阴为“梦”编织最精密坚韧的水文经络,怀揣“求真务实、精准监测”的信念,在母亲河畔诠释了奋斗与奉献的意义。


拓 荒


古贤工程是黄河人的光荣与梦想,决不能被物资运输难题卡住。

——古贤水位站建设带队负责人 张玉胜


2006年,仲秋。

受黄河设计院委托,中游水文局需设立黄河古贤水库专用水位站,为工程建设提供水文数据。

8月9日清晨,带着帐篷、水泥、水尺桩、观测仪器等必要物资,张玉胜带领测验队前往山西吉县。

一路颠簸尚且不提,面对落差360多米且蜿蜒数千米、翻沟越梁才能抵达河岸的羊肠道,测验队员意识到,挑战才刚刚开始。

如何将车上沉重的物资运输过去?“古贤工程是黄河人的光荣与梦想,决不能被物资运输难题卡住!”张玉胜果断带队踏勘,寻找出路,却在途中不慎惊扰土蜂窝。多年后,队员潘立省忆起那幕仍心有余悸。

终于,在几千米开外,他们发现了一条木船。队员立即兵分两路,一路操控木船开展测量,一路抢运物资上船。黄河流急浪高,木船动力不足,行至河心,突遇巨浪!岸上队员惊呼连连,木船一旦倾覆,后果不堪设想。

攻克了物资与测量难关,建站序幕正式拉开。每日6时,队员要准时从吉县出发,而吉县水文站站长张锦龙3时便已起床,生火、蒸馒头、熬热粥,只为队员们能在作业前吃上早餐。

搭设简易帐篷

末伏峡谷,酷暑难当。队员们在烈日炙烤下测断面、设水尺、测比降、搭建帐篷、布置营地。建站首日,仅过晌午,饮用水就见了底。如蒸笼般帐篷根本呆不住,队员们只能浸在河边浅水处商讨工作。

历经半月余缺水、高温、交通不便的多重考验,古贤水位站终告建成。队员们被晒得黝黑的面庞也绽开欣慰的笑容。


攻 坚


那段时间,大家都把自己当成了“铁人”。

——文城水文站建设领导小组组长 高国甫


2011年,仲夏。

另一服务古贤工程建设的文城水文站启动建设。此次建设依旧挑战重重:

站址一侧是超过70度的陡坡,荆棘丛生、无水无电,锚桩开凿凭人力,物料运输靠机船;另一侧虽有一条简易公路,但车流密集、弯急坡陡,大型建材运输极为困难。站点人烟稀少,施工人员只能暂住在几十千米外的村庄,所有建材都要从十余千米外调运。从地形测量、构件加工,到锚桩开挖、设备安装,所有工作要在1个月内完成。恰逢黄河主汛期,暴雨频繁,缆道架设等关键工作严重受阻。

“再难也要上!这是为古贤工程打基础的关键任务,我们绝不能掉链子。”中游水文局迅速抽调11名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组成攻坚组,昼夜鏖战:地势陡峭,缆道基础施工难以使用重型机械,组员便用铁锹刨土,用钢钎凿岩层,终以人力将锚桩、混凝土等运抵指定位置。6月24日,水文站断面及设施布设地形控制测量、站址征地及施工队伍组建任务相继完成;7月10日,发电机组、缆道测流操作台陆续开始安装;7月16日,最具挑战性的跨河缆道架设开工,组员们克服地形复杂、水流湍急、水位攀升,作业船只在河心操控艰难,缆绳屡遭水草纠缠,放线架突然歪倒一系列困难和危机,于20日完成3条跨河缆道架设,确保了7月下旬水文监测目标的实现。

整整34天,为赶工期,组员们主动压缩休息时间,吃饭更是没个准点,喝的是山涧水,整理资料只能靠在床上,因持续身处高温、潮湿的环境,部分组员身上还起了成片的湿疹。可当7月22日下午,测流吊箱沿着缆道平稳划过大河,对讲机报出第一组流量数据时,大家忍不住欢呼起来!

紧缆作业

跨河主缆架设现场

7月25日,文城水文站全面建成并启用。看着手上磨出的厚厚茧子,每一名组员都很自豪:“这哪是茧子,这是咱们水文人的勋章!”高国甫后来回忆:“那段时间,大家都把自己当成了‘铁人’,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


坚 守


这就是咱们的工作,看似平凡,却连着工程安全,连着黄河安澜。

——榆次勘测局巡测队队员 白志浩


2025年,仲春。

春寒料峭,按照中游水文局安排部署,榆次勘测局巡测队踏上征程。

清晨的山路陡峭湿滑,巡测队的车轮碾过尚未完全解冻的路面,抵达第一个水文观测断面。巡测队员顾不上搓手取暖,立刻按照提前规划好的测验线路投入工作。聂宇航熟练地将雷达测速仪固定在无人机挂载架上,白志浩则同步打开平板电脑,调出河段电子地图,在易形成冰塞、冰坝的重点观测点位一一做好标记。随着无人机缓缓升空,遥感图像实时回传至终端屏幕,画面上清晰可见河道的流凌情况。

巡测队队员调试无人机

夕阳西下,一天的外业工作终于结束。回到车上的队员没有立刻返程,而是迅速打开笔记本电脑,将无人机采集的遥感图像、雷达测速数据、人工观测记录逐一导入系统,细致整理校验。

“这就是咱们的工作,看似平凡,却连着工程安全,连着黄河安澜。”整理完数据,车轮再次缓缓碾过山路,车灯在夜色中划出两道明亮的光带。白志浩望着窗外漆黑的河面,语气平静坚定。

同年夏,暑气笼罩着河谷,大宁水文站站长刘小平手持一份刚送达的测验任务书,目光落在“关道水位站”几个字上。此次任务的核心,便是为这个护航古贤工程施工的新建站点建立精准的水位流量关系线。

安装雷达水位计信号卡的那天,日头格外毒辣。汗水滴滴答答,张裕豪手指却稳稳对着接口,迅速将信号卡接入设备。流量测验时,烈日下的张裕豪操控着搭载雷达测流设备的无人机升空,刘文磊蹲在岸边,双眼紧盯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流速数据,手指时刻悬在键盘上。就这样,从低水位到中高水位,从主槽到滩地,大宁水文站职工用数十次测验,圆满完成了不同水位级的数据采集,精准率定出水位流量关系。

如今,关道水位站的监测数据高效保障着施工安全。


使 命


从以前到现在,护河安澜的初心从未改变。

——中游水文人


从张玉胜带领团队第一次踏上那条山间羊肠路,到高国甫和组员在陡坡上凿出第一根锚桩;从山梁上扛运物资的蹒跚身影,到大河上空架设缆道的惊险瞬间;从巡测队在冰碴路面上开启颠簸征程,到盛夏滚烫钢支架上接收到第一组水文信号……廿载河峡岁月,中游水文人那一双双磨出老茧却精准记录数据的手,那一双双在暴雨中扶住仪器、在酷暑里校准设备、在寒夜中整理资料的手,共同托举着标杆工程的明天。

古贤水位站的第一支水尺桩,文城水文站的第一条钢缆,关道水位站的第一组实时数据……每一个“第一”背后,都是中游水文人“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数百万组水文数据是那些在河谷中拓荒、攻坚、坚守的水文人,对母亲河最深情的告白。

肩负使命、逐梦安澜,中游水文人的脚步,永不会停。


(本文图片由中游水文局提供)


作者: 刘文磊 李白羽 陈泉志    责编: 徐倩 郭旭帆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