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黄河防汛的“智控”蝶变
寒风凛冽,大雪初霁。2月4日,郑州黄河马渡管理班,新年的气氛渐浓,工程巡查人员却时刻没有松劲。
13时许,班长翟国学接到河务通APP(河南黄河智慧管理平台)推送的坝岸根石预警信息,骑上电动车,带上工具,马不停蹄地赶往现场检查确认,“是水流淘刷引起的根石松动,要加强重点巡查。”说话间,他掏出手机,拍照、上传、填报。半小时后,系统显示:问题办结。
翟国学使用河务通APP巡河
翟国学说,河务通APP被职工亲切地称为“网上河务局”,其强大的功能加上“智能石头”的加持,更让巡堤查险如虎添翼。运用一年多来,马渡管理班已经接到上百条预警信息,抢护了十几处突发险情,真正做到了抢早、抢小、抢住。
“智能石头”是如何先知先觉的?站在马渡险工的坝垛上,河南河务局信息中心研发人员向记者揭秘:“它是外观像石头一样的传感器,在坝垛迎水面的上部和下部均匀安装了10个,如果根石发生晃动、位移等变化,会立即发出告警。”目前,河南黄河86道重点坝岸都布设了“智能石头”。
除了埋在坝岸的传感器,记者沿着黄河惠金河段大堤一路走来,看到靠河工程上矗立着一座座监控系统,全天候“注视”着脚下的黄河;河岸35米高空的“天眼”系统,2.5千米视距,厘米级精度;机舱里停靠的巡查预警机,自动换电,自动飞行,一次巡查30千米黄河;河边的自计水尺,6分钟自动上报一次水位;大堤上停靠的移动监测车,随时待命,到抢险一线执行监测、照明任务……信息化装备让黄河防汛“耳聪目明”。
安装监控设备
“这些设备都是‘小花间无控区暴雨洪水监测预警系统一期项目’(简称小花间项目)建设的监测感知系统,后方还建有应用支撑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三大系统的海量数据汇集于手机端的河务通APP和电脑端的‘四预’一体化平台。”小花间项目技术总监骞俊超介绍。
记者从马渡返回河南河务局机关,见到坐在电脑前忙碌的小花间项目负责人张弛,他打开河务通APP,介绍道:“你看,今天有2200人在线,85个工程靠河,158人进行了现场巡查,上报了309个巡查日志。”“这个是1月25日大留寺险工抢护记录,险情大小、出险原因、抢护方法、石料来源等信息都有详细记录。”
接着,他登录“四预”一体化平台,轻点屏幕,即可调取查看河南黄河全域气象、水情、雨情、工情实时动态,“一旦进行洪水预警,系统会自动给出防守重点、防守策略、防汛预案、洪水影响范围、滩区迁安救护建议,并通过‘固定+移动’监测点视频显示防守现场画面,多维度为会商决策提供支持。”
一个APP,开启“掌上巡河”时代;一套系统,为河南黄河防汛装上“最强大脑”。
“小花间项目是河地融合结出的硕果。”张弛介绍。河南“重金”投入黄河防汛,缘于对严峻形势的研判和未雨绸缪的应对。
自古以来,黄河作为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而河南正处在黄河“豆腐腰”的位置。万里黄河,险在河南;黄河治理,要在河南,河南黄河历来都是黄河防洪的重中之重。而在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仍有1.8万平方千米的区域无工程控制,区间洪水峰高、涨势猛、预见期短,严重威胁河南滩区100多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7·20”特大暴雨让郑州遭受重创,假如暴雨区移至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花园口水文站洪峰流量将超过2万立方米每秒,远超当前设防标准,洪水对河南全境的威胁更为严重。“建立健全黄河安澜综合监测机制,实现数据资源跨区域跨部门互通共享,建设‘智慧黄河’。”2021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作出如此规定。
张弛告诉记者,小花间项目2022年12月立项,2024年2月初步建成上线试运行,该项目的建设意义在于,“一是丰富了监测手段,扩大了重要点位的监测范围,是河南黄河‘五级四线’全覆盖的有效补充;二是通过搭建数据平台、地理信息平台、模型平台,形成了功能强大的数据底座;三是通过搭建防汛业务应用平台,使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加速了河南黄河数字化转型”。
基坑钢筋笼绑扎
“我们正在与河南省有关部门沟通,力争早日把滩区‘天眼’系统接入平台,实现河道、堤防、滩区等2万平方千米范围内地理信息系统全覆盖;计划将运管、水行政、安全等其他应用系统融入‘四预’一体化平台,形成‘2+N’水利智能业务应用体系;将适当开放访问权限,让6000多名治黄职工都能感受到信息化的便捷高效。”张弛说,随着这些工作的逐步推进,“四预”一体化平台的功能会更加强大。“洪水什么时候到?重点防御部位在哪里?影响范围有多大?各单位应该如何应对?诸如此类问题,平台会回答得明明白白。”张弛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采访结束,合上电脑,挎上背包,张弛又要出差了,“小花间项目到了收尾调试关键阶段,不敢懈怠,要确保今年汛期正式投入运用。”
室内暖意融融,室外冰雪料峭。黄河人,心中根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正走在坚实的数字孪生黄河建设之路上。
(本文图片由河南河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