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小北干流河道治理工程之变
黄河小北干流指黄河中游禹门口至潼关河段,为晋、陕两省的天然界河,河道全长132.5千米,河床宽浅,水流散乱,主流摆动频繁,素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是典型的游荡型河道。
历史上,黄河小北干流河段频繁的河势变化经常引起主流坐湾淘刷,导致塌岸塌滩现象十分严重,部分机电灌站脱流、坍塌,极大影响农业灌溉用水,甚至危及沿岸村庄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两岸灾害的增多,从1968年9月开始,沿河各县政府大规模开展小北干流治理。但晋、陕两省在修建沿河工程时各自为政,互不通气,互不让步,使得一部分工程形成阻水挑流,相继引发了多次水事纠纷,进一步加剧了矛盾。为彻底解决两岸矛盾,1985年,依据国务院批复,黄河小北干流山西、陕西河务局(隶属黄委管理,2010年更名为山西、陕西黄河河务局)正式成立,对黄河小北干流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20世纪70年代的芮城河段凤凰咀工程 吴仰朝 提供
芮城河段凤凰咀工程新貌 武琳博 摄
山西黄河河务局成立以来,一代代治黄工作者筚路蓝缕,共克时艰,新建续建、加高加固防洪工程47千米,建设管理防洪工程总长度达到102.63千米。一方面稳定了河势,进一步增强了黄河小北干流河段防御洪水能力,将游荡不定的洪水紧紧束缚在河道治导控制线内;一方面改善了沿岸电灌站的引水和汾河入黄条件,保护高崖93.4千米、滩地2.8万公顷,为沿黄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安全保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山西黄河河务局充分发挥水利工程载体功能,保护传承弘扬山西黄河文化,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示范带建设亮点纷呈、特点各异。
大河奔涌,奏响新时代乐章。晚秋时节,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工程两侧坝坡坡面平整、备防石码放整齐,错落有致的生态景观和彩色慢行道相映生辉,集防洪、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百里绿色生态文化廊道蜿蜒而来,守护大河,守护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