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以变求进 行稳致远

山东河务局:以变求进 行稳致远

【字体:      】     打印      2024-09-21 18:10      来源: 黄河网  

五年光阴,时间与一条大河共同流淌,孕育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梦想;

五年一瞬,山东黄河人始终秉承千年治河精神,潜心守护潮平岸阔,让大河无忧;

五年蝶变,山东黄河登上历史的新高点,古老而又年轻的大河在齐鲁大地上展现新的风姿。

五年来,我们全力战胜黄河干支流41次洪水过程,全省黄河水年均引水量约65亿立方米,800多千米堤防全线标准化,率先建成“三个全覆盖”信息感知网……

以变求进,行稳致远,每一个满载汗水的数字都化作山东黄河筑基固垒的一块块碣石,立于其上,可观沧海。

机制之变 法制机制日臻完善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为给山东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山东河务局主动融入水利部、黄委、山东省有关规划建设,配合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规划》《山东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等方案;在事关治黄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提出科学合理意见和观点,初步构建起新阶段山东黄河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框架体系。

机制框架的完善更离不开良法善治的护航。

五年来,山东河务局累计巡查河道约178.4万千米,现场制止违法行为4575次,立案查处水事案件580起,水事秩序明显向好,两起案件被列为2023年最高检和水利部联合发布的检察监督与水行政执法协同保护黄河水安全典型案例;五年来,山东黄河法治宣传教育的足迹遍布齐鲁大地,总覆盖人数达2283万人,真正让敬畏黄河、保护黄河、热爱黄河的思想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2021年,山东河务局自主打造的“法治润黄河”普法品牌获评“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东阿河务局张道强当选年度十大法治人物之一,均开全国水利系统先河;率先构建的“黄河河道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联勤联动”等三项机制,登上水利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简报》,并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普法吉祥物“禾禾”成功注册商标,是全河目前唯一一个依托法治品牌设立的商品和服务类商标。

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绵延近千里的山东黄河,一个个涤故更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相辅相成的配套机制应运而生。《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施行不到两个月,山东河务局牵头起草的《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条例》便正式出台,为守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片最年轻的土地铸牢立法之盾;今年3月27日,《山东省黄河保护条例》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制定了强有力的配套性地方法规。为倾力打造新时代依法治河样板,山东河务局还牵头修改了《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山东省黄河防汛条例》,目前均已正式施行,填补了黄河流域山东段生态保护法规空白,使山东黄河法制体系日臻完善。

工程之变 工程面貌焕然一新

“防大汛,啊嘛……哎嗨……;抢大险,啊嘛……哎嗨……”号声起,手硪落。曾几何时,一声声黄河号子在简陋的堤防工程上回荡,而今,随着山东黄河规模浩大的水利工程项目渐次铺开,黄河人脚下再也不是低矮的土坝,工程面貌早已焕然一新。

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山东段)开工建设以来,山东河务局落实各类防洪工程建设投资达22亿元,96处在建河道工程全部实现主体完工,融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于一体的800多千米堤防全线标准化,防洪工程体系愈加完备,堤防抗洪能力、河道泄洪能力大幅提升,东平湖蓄滞洪能力明显改善,在大河之畔筑牢保障沿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水上长城”;积极为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提供行业支撑,助推60万滩区群众实现安居梦。

6月14日,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山东段)10个施工标段的河道工程全部通过投入使用验收。6月28日,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山东段)22座涵闸全部通过通水验收,恢复了涵闸设计引水能力,全局引水能力跃升至2421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近200万公顷,有力改善黄河下游两岸及相关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两项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为这条古老的大河注入新的活力,空中俯瞰,崭新的防洪工程如坚不可摧的钢铁盔甲守护大河安澜,引黄涵闸如镶嵌其间的璀璨明珠,将甘霖送往田间地头,将幸福送进千家万户。

建设的五年,山东黄河的工程面貌飞速提升,工程运行管理也一直在向标准化、智慧化、现代化迈进。“三册一表一台账”创新管理模式得到水利部推广,23处工程通过水利部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齐河黄河堤防获全国堤防最高分;自主开发“智巡”App,实现一次巡查、一键录入、一表多用;打造“治黄新一线”,开创性实施基层段所标准化建设和准军事化管理,着力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规范业务流程33项,基层焕发新面貌,工作效能大大提升。

从一座涵闸的改头换面,到一段堤防的更新迭代,再到整个工程面貌和精神风貌的脱胎换骨,工程建设的笔墨在山间、河上书写,千里成行,龙蛇腾跃,让母亲河在新纪元中迸发出新光彩。

防汛之变 数字孪生助力科技防汛

千年一守,对于所有的黄河人和两岸人民来说,防汛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彼时除害,今日兴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唯不改一片赤子之心。五年来,山东黄河人全力战胜黄河干支流41次洪水过程,有力抢护各类险情1400余次,安全度过历年凌汛期。2019年,山东黄河人经受住了台风“利奇马”的考验;2021年,山东黄河人奋力夺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黄河最严重秋汛洪水、东平湖20年来最高水位、金堤河11年来最大流量防御的全面胜利;2024年,山东黄河人从容应对大汶河流域7次洪水过程,确保东平湖防洪安全……考验接踵而至,有实力,才有底气。

居安思危,以备不虞,防汛的从容不迫来自备汛的苦心孤诣。五年间,山东河务局建成了8处高标准防汛抢险演训基地,全局开展防汛抢险演练400余次;建立防汛抢险指挥专家队伍,培养认定101名抢险专家,开展各级防汛授课培训900次;构建“1+N”防汛队伍和物资保障新机制,创新防汛物资“实物代储、产能储备”模式,建立472家生产企业数据库,利津河务局防汛物资仓储经验全省推广,15次调运物资驰援江西、河北等地区抗洪;历史性推动防洪工程全线亮化,在238处重点工程架设3380套照明设备。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山东黄河防汛事业不能、也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当时代的潮流转向,防汛技术的使用也被重新审视,数字孪生以崭新的姿态连接起大河安澜的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五年时间,山东河务局率先建成包含2898处视频监控、219架无人机、176套远程会商系统的“三个全覆盖”信息感知网;创新建成全河首座物联网水位站;构建干流全线1.8万平方千米L2级数据底板;自主研发冰凌监测、浮桥拆除、坝岸坍塌等10套智能算法,在200余处工程部署应用。两个案例入选水利部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十大样板和典型案例,“根石探测无人艇”入选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坝岸智能卫士”系列产品得到李国英部长高度评价,21项成果入选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指导目录,43项成果获黄委科技进步奖,686项成果获黄委“三新”认定。

数字科技的浪潮席卷而来,山东黄河乘时代东风,高瞻远瞩,用新质生产力激发防汛新动能,未来之花傲然盛开。

用水之变 河湖生态持续复苏

黄河之水天上来,为天下而来。引黄供水量占山东总供水量的30%以上,作为山东省最主要的客水资源,黄河是一条民生之河,始终发挥着泽被齐鲁的重要作用。如何利用黄河水、用好黄河水,事关全省人民的安宁与福祉。

为全力保障全省粮食生产安全,山东河务局实施冬蓄春用避峰错时供水,近五年来全省年均引水量约65亿立方米,全力保障了山东省13市百余县、65处大中型引黄灌区、近200万公顷耕地的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为山东省粮食总产量连续十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作出黄河贡献。特别是在山东省部分地区旱情频发的严峻情况下,2024年应急抗旱期间,全省日引黄水量突破1亿立方米,为近十年之最;累计引水量达18.4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13.69亿立方米,为近五年同期最多,为今年秋粮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引黄抗旱成效屡获省政府领导批示肯定。全局开展水资源督查4000余次,坚决遏制违规取用水行为;建成37家节水单位,乡村振兴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获黄委“十三五”脱贫攻坚嘉奖。

除了让沿黄城市得到滋养,山东黄河还胸怀远方。五年来,山东黄河推动有限的黄河水资源发挥最大综合效益,统筹6个口门向胶东地区供水,五年累计调水近20亿立方米;开辟4条线路向河北省供水,圆满完成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京杭大运河贯通补水等重大政治任务,调水27.43亿立方米,助力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京杭大运河连续三年实现了全线水流贯通。曾经,人们逐水而居,母亲河雄浑的河水贯穿东西,托起了沿黄人民的福祉与希望;而今,山东黄河向需而行,成长为时代前进的恢弘动脉,完成一场义无旋踵的盛大奔赴。

8月12日8时,万里黄河的最后一站——利津水文站,测得实时流量1850立方米每秒,至此,黄河干流山东段实现连续25年不断流,山东黄河续写了四分之一世纪的荣光。

25年不断流、21年无预警、重要控制断面生态基流全部达标;近五年,山东黄河年均向清水沟、刁口河流路补水超过2亿立方米,较前十年均值增加超3倍;2021年,首次实现13个取水口过水,2023年补水方式由汛前大流量补水转为全年按需常态化补水,2024年刁口河全线补水效率由2020年的133小时提至41小时……数字之下是脚印,实绩背后是汗水。

多年的潜心滋养换来河口三角洲百鸟翔集、鸢飞鱼跃,生命之源汩汩流淌过这片退海之地,将海与河的命运与呼吸紧密地编织在一起。持续有效的生态补水有效遏制了河口河道萎缩、湿地退化、海岸线蚀退等现象,近年来,三角洲自然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近海生态系统良性恢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20世纪90年代已绝迹的黄河刀鱼再现黄河口,鸟类也由1990年建区时的187种增至373种,芦苇沼泽面积逐年回升。2022年,河口河务局荣获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是全国水利系统唯一获奖单位。

当三角洲行至更加水草丰茂、生机勃勃的明天,回看当今,也许更能印证这第一个五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途中的重要一步。

文化之变 历史文脉源远流长

千山一脉,万水同源。作为贯穿山东省东西、途经九市的河流,山东黄河的意义,远不仅仅体现在水资源的提供,更串联起大河上下的文化与精神血脉;而山东黄河人不仅是这条生命之河的守护者,更是黄河文化灵魂的守望者。

传承、探索、创造,山东河务局致力于打造山东黄河治理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高地。2021年初春,“河润山东”文化品牌正式发布,树起了山东黄河治理文化的旗帜,所属8个市局提炼打造出8个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子品牌,形成“1+8”文化品牌矩阵,并设计创作出20余种文创产品,将品牌越做越“厚”,让品牌越叫越“响”。

老照片、工器具、工程模型……微缩的景观凝聚人民治黄的历史,山东治黄文化展厅建成之后,逐渐成为黄河文化传播与交流互鉴的一个重要窗口。山东治黄文化展厅自2021年下半年开放以来,已有294家单位4000余人次前来参观。2024年初,山东黄河治理文化云上展馆正式上线,将黄河治理文化与数字技术相融合,从特色风光到文化成果再到精彩活动,足不出户,便可一键链接。

大河之势,带来奇思如瀑。628千米的大河两岸,处处可察前人先贤留下的丰厚人文遗产。山东河务局深入挖掘176项水文化遗产,广泛整理各类史料,出版《大河钩沉》等7本文化图书,建成3处集技艺科普、模拟演练、研学体验为一体的治河技艺教育展示基地。

如果说黄河文化是一场人与水的持续互动,那治黄精神则烛照着文化与工程的灵魂共鸣。五年来,山东河务局深度参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及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硕果累累。依托防洪工程打造精品文化园区80余处,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菏泽黄河国家水利风景区荣获国家级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案例、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等重磅奖项。

如今,山东黄河岸边林立的80余处精品文化园区,成为珍藏黄河记忆、展现时代变迁的璀璨明珠;亮相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让山东黄河之美登上更广阔的舞台;举办文化推介18场次,开发“走黄河·读齐鲁”山东黄河文化主题研学课程,让黄河文化深入人心、广泛弘扬;集一线职工之力自编自演《红心一号》《战洪图》等舞台剧,用艺术形式呈现山东治黄人的勇往直前、不屈不挠,优美的舞蹈、动人的故事,让母亲河之情沁入万千人民的心底。

一代又一代治河人,一个又一个五年,铺就了山东黄河如今的黄金时代。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从2019年到2024年,五年走来熠熠生辉,只因山东黄河站在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奋进的脉搏才会如此强劲,前进的步伐才会如此轻快。


作者: 董迪    责编: 邓云 周晓旭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