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如何用水与沙,写下生态文明的答案

【字体:      】     打印      2025-11-12 11:12      来源: 黄河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黄河调水调沙理论与实践”入选“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

这不是它第一次获得如此重要荣誉,却是它第一次以“生态文明”之名,被载入中国绿色发展的史册。


01

大河之困:当“母亲河”成为“忧患之河”


黄河,孕育华夏文明,却也以泥沙闻名于世。

携泥带沙、奔流而下,不少淤积在下游河床。

于是,一场人与泥沙的“赛跑”持续千年:

河床越来越高,堤防越修越险。

不知道“人沙赛跑”的终点在哪里,只看到令人心惊的一幕幕——

1996年,黄河下游菏泽河段流量仅6200立方米每秒,却淹没150千米滩区、298个村庄;

黄河报1996年8月的图片报道


1998年,东明河段仅192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却致23.8万亩农田绝收。

“小水大灾”,现实残酷。

问题出在哪里?

“浅盆盛水”——

主河槽过流能力严重不足,稍有来水,即漫溢成灾。


02

破题之道:以自然之力,治自然之河


如何才能刷深河槽,让黄河“重塑身形”?

机械清淤?成本高昂,且可能破坏生态。

有没有更智慧的方式?

调水调沙理论横空出世。


这是一场精准的“自然模拟”:

先清水负载,补水配沙,如“清道夫”般刷深河槽;

再多库联动,塑“异重流”,冲刷库尾泥沙,携沙出库。

“以河治河”,顺势而为。


这是一场治河理论的跃升:

从“对抗”到“共生”:不再是“人沙赛跑”,而是尊重河流“生命体”属性;

从小浪底“单打独斗”到水库群“系统调控”:跨越2000千米河道,联动干支流多库,实现“流域一盘棋”;

从“防洪保安”到“生态繁育”:兼顾防洪、减淤、补水、生境修复,维护黄河生命健康。


03

二十四年之功:“调”出了什么?


调水调沙期间的黄河下游。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36.5亿吨泥沙入海,黄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切3.1米,过流能力从不足1800立方米每秒提升至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

“浅盆”变“深槽”,黄河下游防洪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中常洪水漫滩概率减少,为滩区高质量发展增添“保险绳”。


为小浪底水库“延寿”,省出40亿立方米库容,打破“预计2020年淤满”的魔咒。

水库累计排沙31.5亿吨,节省库容约40亿立方米,相当于新建40座大型水库。

水库“生命”被大幅延长。


16.5亿立方米生态补水,河口湿地重生:

向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17次,一度干渴226天的河口湿地重绽生机。

一度消失近30年的珍稀黄河刀鱼重新出现。

东方白鹳成为山东东营“市鸟”,“鸟类国际机场”一片繁忙。

得到黄河水滋养的河口湿地


今天的调水调沙,已进入“智慧时代”。

“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体系,雨滴到洪流,全过程实时捕捉。

AI驱动的水沙数学模型与数字孪生平台,在数字黄河中模拟预演,寻找最优调度方案。

如何跨区域、多水库的协同?一体化调度平台成为“智慧大脑”。

这,正是实打实的

“水利新质生产力”。


从“工程技术手段”到“生命维系工具”,

从“水沙难题”到“发展机遇”,

24年,32次调水调沙,

不仅带走了水库泥沙、刷深了河床、复苏了生态,

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彰显,

是黄河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安澜、生态,新质、新生,

脚踏实地、不懈求索;理念跃迁、科技创新,

“治河”,终将在黄河人手中成为真正的

“河之治”。


作者: 郭旭帆 王静琳    责编: 郭旭帆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