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近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重要成果发布会”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在由百名院士终选的这20项重大科技成果中,“黄河调水调沙理论与实践”成功入选。
有一段这样的介绍:
黄河调水调沙理论与实践:黄河调水调沙利用干支流水库对水沙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最大程度减少水库河道淤积。调水调沙成功将35.5亿吨泥沙送入渤海,实现了下游河道主河槽全线持续冲刷,过流能力由2002年的1800立方米每秒恢复到目前的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向河口湿地补水16.1亿立方米,取得了显著的防洪减淤生态效益。项目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黄河水沙调控理论和指标体系;揭示了下游河道水沙输移和水库异重流运动规律,形成了协调的水沙过程塑造技术、水库异重流塑造技术、跨年度水库河道接力输沙等完整的调水调沙技术。已在黄河防洪规划与调度方案、高等院校教学等多方面得到应用,在黄河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多沙河流治理提供借鉴。该成果获得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那么,我们一起来做个阅读理解,“精读”一下这段文章,看有哪些重要信息点呢?
黄河调水调沙利用干支流水库对水沙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最大程度减少水库河道淤积。
精读
黄河调水调沙,是一项利用干支流水库群,对水沙过程进行精准调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减少水库和河道淤积,让黄河水沙关系从“失调”走向“协调”。

调水调沙成功将35.5亿吨泥沙送入渤海, 实现了下游河道主河槽全线持续冲刷,过流能力由2002年的1800立方米每秒恢复到目前的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向河口湿地补水16.1亿立方米,取得了显著的防洪减淤生态效益。
精读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调水调沙究竟“调”出了什么。
1、减淤·清理重塑河槽
35.5亿吨泥沙入海:如同“清道夫”一样对黄河下游主河槽进行了彻底清理,带走了大量泥沙,极大缓解了黄河中下游的泥沙淤积压力。
2、防洪·过流能力倍增
过流能力从1800立方米每秒恢复到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平滩流量的提高显著降低了黄河下游的中常洪水漫溢风险,从根本上提升了防洪安全保障。
3、生态·补水滋养河口
16.1亿立方米生态补水:源源不断的黄河水涌向河口三角洲,遏制湿地萎缩,海水侵蚀,维护生物多样性,让黄河尾闾重焕生机。

黄河三角洲湿地群鸟翔集
项目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黄河水沙调控理论和指标体系;揭示了下游河道水沙输移和水库异重流运动规律,形成了协调的水沙过程塑造技术、水库异重流塑造技术、跨年度水库河道接力输沙等完整的调水调沙技术。
精读
这句话解释了调水调沙背后蕴含的理论体系和科学技术。
黄河水沙调控理论和指标体系:让治沙从经验判断,走向了精准把控。
下游河道水沙输移和水库异重流运动规律:摸清了黄河泥沙的“脾气”,为精准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协调的水沙过程塑造技术:通过水库联调出与“沙量”最匹配的“流量”,塑造“人造洪峰”,最高效地将泥沙带走。
水库异重流塑造与利用技术:利用浑水与清水的密度差,在水库中人工引导浑水像“潜龙”一样在水底潜行至坝前,并将其排出库外,减轻水库淤积。

异重流潜入
跨年度水库河道接力输沙技术:将泥沙治理视为一场“接力赛”。通过精准调度,实现泥沙在不同年份、不同水库与河道之间的“接棒”,形成可持续的输沙模式。
已在黄河防洪规划与调度方案、高等院校教学等多方面得到应用,在黄河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多沙河流治理提供借鉴。该成果获得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精读
这两句阐明了黄河调水调沙理论与技术的深远影响。这项成果的价值,早已超越了黄河本身。
应用落地:该理论与技术已直接应用于黄河防洪规划与调度方案,并在高等院校作为经典案例进行教学,持续培养治水人才。
行业标杆:该理论与技术为全球多沙河流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方案”与“黄河智慧”。
国家级认可:荣获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是其卓越价值的最佳证明。

所以,持续20余年的黄河调水调沙,正以协调水沙关系、防洪减淤、改善生态等多重功能,深刻改变着黄河流域和黄河保护治理理念。
你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