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染大河美景 添彩魅力中原
绘染大河美景 添彩魅力中原

城市篇 黄河新城经济带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临水而居,择水而栖,自古就是人类的天性。长江沿线的上海、南京、武汉、长沙、重庆等城市,均依水而建、跨河发展。
郑州、开封等黄河沿线的城市可以像这些城市一样,滨河、跨河发展吗?
过去,不行!黄河下游河道为“地上悬河”,迁徙游荡,频繁决口改道,城市发展不得不留有安全空间。
现在,可以!人民治理黄河取得辉煌成就,伏秋大汛岁岁安澜,黄河基本实现长治久安。
黄河沿线各省(区)中,河南段大城市最多,人口最密集,具备打造生态滨水城市的优良本底。
《河南黄河国家生态文化带建设规划》以黄河为轴,各城市肌理为基础,以郑州大都市区为核心,融合串联,打造沿黄两岸黄河新城,推进中原城市群深度融合,加快大都市区及副中心城市的建设,扩大生态空间,使沿黄城市成为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
此前,山东济南已经启动了黄河新城建设,总规划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是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先行者、先试者和排头兵。河南新乡平原新区建设也已经初具规模,其与郑州一河之隔,三桥相连,互为呼应,是郑州辐射豫北的“桥头堡”,是实现郑州“东扩北移,跨河发展”战略构想的支撑。
黄河新城发展理念——生态海绵城市
一是空间引导,城镇优化。空间上“融合串联,拥抱黄河”,使沿黄城市群形成合力,跨河、临河发展,互借优势、抱团发展。打造黄河的“黄金河岸”,突出临黄价值高地,依次向两岸城市延展,打造最具活力的黄河新城区。
二是生态为基,设施先行。首先通过建设宽顶、缓坡的超级大堤,打造生态空间、城市建设空间。其次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把雨水从包袱变为财富。
黄河新城的建设会使来水条件更加复杂,带来更大的污染风险。内河是容纳城市排污的空间,容易造成河道水体黑臭、水质污染。海绵城市建设将成为保护河流、防止雨水污染、保障新城生态基底的必要手段。城市建设与河流的保护性开发必须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从规划初期开始就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以人、水、城和谐共生为终极目标。
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生态空间强调雨水的滞和净,保证进入黄河的初雨水质;配套服务区、移民安置区,重点考虑雨水的蓄和用,结合水土保持,避免雨水下渗和排放导致的水资源浪费。
海绵城市的生态策略:用低影响开发系统串联各个生态节点及生态斑块,形成向外辐射生态能量的黄河生态绿廊。
海绵城市的建设策略:以因地制宜的尺度,运用绿地、商业和滨水公共空间,在超级大堤两侧不同风貌的城市界面间形成对话和联系。在建设区采用单元式海绵城市开发蓄水单元,采用蓄水湿地、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路边植草沟、道路透水铺装等设施,将雨水储存在蓄水单元中,进行初步净化,下渗进入地下。降水过后,地下水层补给河流水源。
黄河新城发展目标——沿黄新城系
河南黄河新城包括郑州黄河新城、开封黄河新城及其他黄河新城。
郑州黄河新城的发展目标:一是打造郑州发展新模式,以黄河为主轴,将黄河活力空间拓展到城市,带动城市发展;二是打造郑州黄河新城生态绿廊,因地制宜,运用绿地、商业和滨水公共空间,在超级大堤两侧不同风貌的城市界面间形成对话和联系,构建堤、水、林、田、河、城完整的生态系统及向外延伸的黄河生态绿廊;三是打造都市休闲胜地,把花园口黄河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为“产城人文”特色旅游景区,以黄河滩的自然资源为本底,促进消费升级,融合生态观光、亲水游乐、田园度假、文化体验等功能,引导居民常态聚集、游客高频次出游。
开封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是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和沿黄风景道的重要城市之一。开封黄河新城分为两部分,北部以黑池、柳池为核心形成生态景观带,融入休闲旅游功能;南部为城市建设区,衔接开封老城。
其他黄河新城,还有新乡平原新区、黄河柳池湖文化旅游区、黄河兰考湾文化旅游区、荥阳黄河新城、巩义黄河新城、中牟黄河新区等。
乡村篇 滩区乡村振兴示范带
河南黄河滩区总面积2116平方千米,耕地228万亩,居住人口125.4万人,1172个自然村。这里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基础设施薄弱、经济产业落后,形成了沿黄贫困带。《河南黄河国家生态文化带建设规划》提出四位一体振兴体系,来实现黄河滩区的全面振兴。
基础体系之建设振兴
(1)农业生产设施工程
建设超级大堤,平整高滩,建设移民安置点;治理二滩,发展农林牧渔全程农业生态产业链;放缓嫩滩,恢复植被,建设湿地公园,留足生态空间,保证生态安全;拓宽堤顶,融入乡村与城市景观,打造沿黄风景道。
完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生态沟渠、防洪抗旱排涝水利系统、控导工程、生态防护林。
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农业传感器系统,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2)道路交通市政工程
建设滩区快速公共交通、交通运输体系、旅游通勤专线、农产品物流专线和大型农产品物流驿站、景观慢行道、旅游观光道等多层次道路系统。
建设宽带网络、便民信息服务平台、远程教育与医疗服务平台、农产品销售与农业旅游服务“互联网+”电商平台,赋予滩区居民新时代生活体验。对滩区电网改造升级。
建设滩区集中式饮用水系统,乡村污水管网、垃圾收集与集中处理系统,进行乡村厕所革命,改善滩区人居环境。
产业体系之经济振兴
(1)农产品体系
滩区农业产业集群,加快“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促进滩区农业市场化、区域化经营,农产品个性化、多样化和优质化,打造河南黄河滩区沿黄生态林业、沿黄经济果林、沿黄生态农业、沿黄生态牧业、沿黄生态渔业等沿黄品牌。
(2)三园一体业态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聚集资源、产业、区位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实现“三高一新”(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综合经济效益高、经营管理机制创新);建设现代农业创业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物流等产业,打造现代农业的创新高地;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拓展滩区乡村价值空间。
(3)一镇多园业态
打造“一镇一产业、一镇一文化”滩区特色小镇,促进土地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国家农业公园,以农村自然环境为基础,融入现代农业园林景观和乡村文化,发展高端农业旅游;建设休闲主题庄园,激活滩区旅游业,带动滩区经济发展。
乡建体系之文化振兴
(1)最美乡村建设风貌
融入现代的设施和功能,保留村庄的原始布局和邻里关系。优化空间配置,建设多样性广场、公园、休闲长廊,打造最美乡村公共设施和景观。保护滩区历史文化古迹,发挥文化古迹的科研价值、教育价值和形象价值。
(2)最美乡村文化活动
教育引领,注重科普教育,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养,尊重并传承优良传统文化活动。扶持非遗传承人和民间技艺人,传承滩区传统民间技艺与曲艺,发扬中原传统文化。保留滩区乡村“慢”的生活节奏,打造最美田园,增强滩区居民幸福感,满足城市居民田园梦。
机制体系之社会振兴
(1)滩区土地制度体系
承包经营地确权登记,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改革用地机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完善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制度。
(2)农业支持制度体系
滩区农产品“市场定位,价补分离”,促使滩区农业调整种植结构、实现优质优价,保证优势农产品的种植稳定,提高农民种植收益和积极性。农业补贴政策更倾向于农业生产更加环保、高效且更注重粮食安全的项目。构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与农业保险体系,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稳定农民收入。
(3)城乡机制发展体系
打破传统城乡分割的机制体制,城与乡开放发展,做到平等、开放、融合、共享。建立公共事业建设与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与就业服务体系、投融资与金融服务体系、滩区乡村治理体系。
生态篇 黄河生态安全建设带
超级大堤——重塑河南黄河安全与生态
重塑河南黄河生态,将其整体保护,进行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构建河南黄河的生态安全带,着力保护母亲河生态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河南黄河河道的典型横断面为复式断面,由主槽(枯水槽)、一级滩地(嫩滩)、二级滩地(二滩)和三级滩地(高滩)组成。
首先,稳定主槽,留足缓冲空间,实现一级滩地河道生态一体化。
在完善河道整治工程体系,应对不确定的上游来水来沙情势,治理畸形河势,完善现行河道整治平面布局的同时,为洪水留足缓冲空间,保障河道的行洪安全,使一级滩地生态得到恢复。具体措施包括:微弯型整治工程,以减少横河、斜河的发生概率,控制河势;小洪水整治工程,加强畸形河势治理,在重点河段强化边界控制,使防洪工程建设与水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废除生产堤,为洪水留足缓冲空间,发挥滩区滞洪、沉沙作用。恢复河道洪泛区湿地洲滩及湿地植被,稳定河滩,保持河滩水土,退耕还湿和退耕还滩;因地制宜,恢复滩区湿地植被,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乔则乔,营造从沉水植物到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岸坡植被的生长结构,防风固沙阻污染,减少滩区水土流失,营造健康水环境;在湿地恢复、植被恢复的同时,考虑河滩湿地生态景观,构建环境好、生态优、景观美的河滩生态景观。
其次,开展生态建设,发展田园产业,实现二级滩地农林生态一体化。
建设导流林带、堤防防护林和农田防护林。构建河道软约束生物导洪林,利用防护林系统,绿化滩区、防风固沙,保证二滩农业生产安全,恢复黄河滩区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与黄河之间的第一道绿色廊道和城市森林版块,提高沿黄城市品位。同时,在防护林带体系中,强调生态景观效应,通过景观种植设计,合理配置树种比例,形成森林带状景观;为滩区野生动物生存提供空间,提升滩区生态活力,建成沿黄生态涵养带。
开展二滩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滩区农业生产质量、效率,生产高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降低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风险。大面积农作物种植,兼顾考虑农作物的景观性,打造滩区百里沃野现代农业田园风光。优化滩区农业生产结构,种植特色经济果林,生产绿色生态瓜果,打造四季变化的生态田园景观,增加滩区田园景观丰富度,提升景观品质。
其三,打造城乡融合、生态开发新格局,实现高滩宽堤生态一体化。开展滩区环境综合治理,美化滩区环境,建设高滩生态环境系统,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结合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形成城市绿带,打造最美黄河滩区,为滩区向外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构建超级大堤体系,加强防洪抗旱体系建设,保证河南黄河长治久安,为滩区与城市融合发展提供安全的空间。注重顶层设计,合理规划高滩城市布局,构建滩区海绵城市体系,保证城市建设安全和水资源充分利用,打造生态新城。开展地形整理,拓宽堤顶,形成巨大的优质发展区;建设多功能堤顶道路体系,结合林带景观和田园景观建设,为城乡融合发展和旅游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堤内开展滩区生态、环境、景观建设,堤外进行黄河新城生态规划,构建大堤内外一体化发展空间,滩区与堤外城市有机融合发展,为堤外城市发展提供空间,为滩区向外发展的需求提供路径,形成沿黄新城带。
黄河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与生物多样性
黄河河南段是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之一,关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同时,作为河南省“四区三带”区域生态网络的重要部分,沿黄生态涵养带承载着生态涵养、防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黄河河南段山、水、林、田、湖整治空间布局包括:
山:山体修复工程重点针对三门峡、洛阳、济源和郑州开展。
水:主要针对洛河、伊河、沁河三河及支流等,进行河道清淤、滩区农业面源处理、小型污水处理站建设、植物种植以及人工湿地建设。
林:集中造林区建设主要包括在三门峡周边开展荒山绿化、退耕还林、矿山复绿、水源涵养林建设;洛阳水源涵养林建设、沿黄森林公园建设;济源湿地生态恢复、沿黄涵养林建设;焦作滩区用材林基地、生态防护林建设;新乡黄河森林公园建设、滩区退耕还林、天然文岩渠廊道绿化;郑州黄河沿线廊道绿化;开封黄河沿线廊道绿化、农田林网、防风固沙片林建设;濮阳黄河及金堤河生态涵养林、滩区国家储备林建设。
田: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积极进行土壤修复,落实沿黄滩区农田整治、盐碱化处理、重金属污染治理。
湖:在伊洛河入黄处和沁河入黄处新建两处湿地公园,其他沿黄区域进行湿地修复。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包括:生物多样性监测、巡护与管理,栖息地保护与营造,山体修复,水系治理,林区网络完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山、水、林、田、湖体系综合保护,科研基地与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等。
景观篇 沿黄国家风景道
河南黄河与众不同
黄河中下游出黄土高原,急转东流,浩浩荡荡,进入河南、山东,穿行在华北平原,奔向渤海。这一路恩怨交织、沉淀厚重,尤其在中原河南,历代黄河,在此分野,从远古文明到历史沉淀,从曾经的苦难到当代的灿烂,无数的黄河故事沉淀于此。
一段黄土川谷与古道沧桑
即三门峡段。本段通秦连晋,承东启西,黄河、山地、丘陵和黄土塬组成黄土峡谷景观,有“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三门峡即由此得名。这里有黄帝铸鼎、老子著道德经、达摩祖师圆寂、中流砥柱,也有禹开三门、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紫气东来、秦赵会盟、假途灭虢等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无不彰显了本段黄土川谷古道沧桑、历史厚重的景观特质。
一段山水风景与文明传奇
即济源至洛阳段。本段汇集了河南黄河山水林湖城的精髓,是河南黄河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精华段,拥有国家级自然山水资源、国家级历史文化资源、国家重要水利枢纽。
群山景观:秦岭余脉崤山段,有知名大山百座,山头山峰千个。
水系景观:河洛汇流奇观和小浪底飞瀑景观,同时还有黄河过渡型河道景观。
森林景观:河南沿黄森林覆盖率高,古树名木富集。
湖光景观:小浪底高峡出平湖景观,湖岛辉映成趣。
历史城镇:沿黄济源、巩义、孟津等历史文化名地。
一段城河互融与花灯异彩
即郑汴洛段。本段有洛郑汴三都领衔,其他城市紧跟看齐的系列黄河新城,她们与黄河形成城河互荣、花灯异彩。黄河作为城市发展经济带的中央景观生态走廊,对应的黄河景观为相对游荡型河道——悬河大滩段,她组织起两岸特色景观:北岸大田园生态,小城镇风情;南岸大都市生态,小田园风情。
一段原野生态与田园乡音
即兰考湾至台前段。本段有兰考湾区,金色怀旧,另有范县、濮阳、长垣、台前黄河的原野生态与田园景观。
黄河重点景观提升
河道景观:稳定游荡型河道的河势,利用控导工程,引导河势、稳定主槽;留足空间,恢复生态洲滩,宽河缓冲;临河滩地生态恢复,成为生态缓冲带,同时利用植被稳定河道形态。
湿地景观:退耕还湿,恢复湿地植被,恢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整体形成结构完善的湿地植被景观系统。
田园景观:各种田园种植形态景观有序组合,形成阡陌交通,秩序俨然新桃源。滩区开展特色经济果林种植,优化滩区农业生产结构,生产绿色生态瓜果的同时,打造四季变化的生态田园景观,增加滩区田园景观丰富度,提升景观品质。
生态景观:合理规划与种植滩区林木,农田防护林、河渠生态防护林、旅游景观林,构建滩区生态廊道,打造滩区森林景观。
乡村景观:开展生态田园+魅力乡村建设,着力于乡村建设形态和乡村建筑风貌以及乡土庭院景观、乡村社会文化形态的构建。
小镇景观:根据小镇资源禀赋,分为文创小镇和文化小镇,前者依托核心产业和专业,后者结合核心历史文化,如古镇或传统村落等。
沿黄景观全景体验
河南沿黄公路风景道穿越了黄土川谷与古道沧桑、山水风景与传奇文明、城河互荣与名都风情、原野生态与田园乡音,有高堤、台塬、半山等全方位、全景式沿黄风景道体验。风景道景观打造在现有大堤道路和沿黄公路的道路工程与交通系统基础上,增加游客综合服务中心、自驾旅游驿站系统、临时停车与观景点等,形成优质的沿黄公路风景道。
沿黄自行车道、步行道或者综合慢行道形成的慢行系统,由道路及路面系统、驿站服务系统、标识解说系统以及观景节点空间构成,打造沿黄山水风景绿道、田园生态绿道、人文历史绿道、时尚文创绿道、风情城镇绿道、沿黄绿道与步道慢行系统景观。
河南黄河景观缺少像秦晋峡谷和上游俯瞰大河壮观景色的地形环境,打造经典俯瞰黄河节点显得更加宝贵。在三门峡和洛阳有峡谷高山以及高的台塬山地,同时借用高坝等水利设施、跨黄河大桥、建筑高塔工程设施打造二十大经典俯瞰黄河观景点,形成重要的景观节点和游览活动的开敞空间。
结合沿黄慢行系统,增设少量滨水步道或草滩湿地栈道等,同时利用黄河水域景观,结合控导工程平台,增加滨水生态栈道以及岸边亭阁平台观景节点。
在适宜行船的河段与水域设置水上游览体系,增加水上体验,在不影响行洪的原则下,设置小型游船码头,停靠快艇、游船等,为游客提供水上游览观光体验。
旅游篇 沿黄全域旅游区
河南旅游看大河上下,打造沿黄全域旅游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诞生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等古都。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组建,“诗”和“远方”终于走到了一起。在“文化+旅游”融合大环境下,着眼河南全域,彰显文化自信,河南黄河旅游迎来发展新机遇。
河南是旅游强省,特别是沿黄旅游带聚集河南省域旅游精华。这里汇集了郑州、开封和洛阳3大古都,7个国家AAAAA级景区,并拥有河南省最具综合特色的全域旅游示范区——郑汴洛全域旅游示范区。河南大力推行沿黄地区的全域旅游,联合沿线城市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出了河南近郊旅游的黄金河岸。
河南沿黄旅游带现有运动拓展基地、田园采摘园、乡村农家乐、主题酒店、黄河湿地公园、人文纪念广场、沙滩浴场、黄河地质公园、黄河渡口等多种旅游业态,形成了文化、休闲、观光、度假、城市商务、体验、生态等全要素旅游大集合。
河南的文化旅游目前以省外客源为主。河南人口基数大,旅游需求旺盛,应把握其旅游需求,留住省内客源,探寻突破路径,突破文化旅游产品现状,向近郊休闲娱乐游发展,做好省内旅游、沿黄旅游。
河南沿黄旅游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造成了现实与战略发展不匹配、现实与未来需求不匹配的情况。
首先是缺乏大项目。沿黄旅游虽集合了河南旅游精华,但多而不精,小而杂散,产品深度不够,缺乏内涵,亟须包装大项目进行整合和串联。
其次是缺乏大体系。各旅游项目间各自为政,管理运营体系混乱,市场认可率不足。沿黄带上企业及个体户盲目开发与建设,旅游项目遍地开花,体验雷同,没有进一步挖掘市场需求和产品本身的设计。
第三是缺乏大品牌。只听大黄河,不见大黄河,有说头没看头,有情怀没场景。由于缺乏大品牌引领,河南沿黄旅游带未形成一体化,品牌推广和旅游营销滞后。
沿黄全域旅游靠联创,系统打造全域示范
为了更好地创建沿黄全域旅游带,河南可根据各地特点,建设沿黄全域旅游联合示范区,包括:黄土川谷与古道沧桑特色的三门峡全域旅游示范区、山水风景与城河互融特色的郑汴洛全域旅游示范区、原野生态与田园乡音特色的新濮台全域旅游示范区。
打造沿黄全域旅游全产品谱系,包括3大看点:一看黄河历史文化,品味历史文化、治水文化、黄河故事和沿黄民俗;二看黄河自然山水,这里汇集了优美自然山水旅游景观和乡野生态与田园农业景观;三看黄河新城,尽享新城灯火与小镇风情。同时,创建都市、商旅、文创、美食、节事、体育、游乐、科普、康养、乡愁十大体系,涵盖低空旅游、水上运动、商务会议、滨水休闲、研学科普、康养旅游等丰富完备功能的休闲度假产品类型。
沿黄风景道体系,全域旅游的动力线
沿黄风景道串联起了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新乡、郑州、开封和濮阳8座城市的26个县(区),每个地区都拥有各自的特点。天鹅小镇灵宝市、牡丹小镇麻屯镇、三彩小镇朝阳镇等11座特色小镇更是独具亮点。
沿黄风景道也将函谷关、黄河小浪底、河洛汇流、洛阳白马寺、楚河汉界5大地标景观,清明上河园、眉黛山景区、黄河生态旅游景区、河洛汇流圣地、雁鸣湖5大景区,龙潭大峡谷景区、孤柏渡飞黄旅游区、黄河丹峡、刘禹锡公园、黄河风景名胜区、康百万庄园等50多处自然文化资源串联到了一起。
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体验,应建立省际交通枢纽与集散体系,包括:郑州、洛阳、开封3个省际交通枢纽,濮阳、开封、新乡、焦作4个交通集散体系,可为游客提供租车、异地还车、汽车维修、电话预订、网络预约、汽车旅馆、餐饮休憩等综合配套服务。
同时,从城市到景区,建立3级服务驿站体系。一级驿站可提供租车、异地还车、休憩、问询、邮政、医疗救助、汽车加油充电修理、道路救援等综合配套服务;二级驿站可提供停车、管理、露营、汽车营地、旅游厕所等服务;三级驿站可提供暂时停留、观景、旅游厕所、短暂休憩等服务。
智慧篇 大黄河智慧体系
“智慧大黄河”是在“数字大黄河”的基础上,运用物联网、宽带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做出相应的处理,辅助决策建议,实现资源共享和智能管理。
“智慧大黄河”体系可分为:智慧黄河、智慧生态、智慧农业、智慧旅游和智慧城市5个方面。
智慧黄河
智慧黄河体系,是利用新一代技术,实现黄河治理的信息化,使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方案的制订、综合决策、应急指挥等业务工作更加精细、动态、智能,有效提升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业务工作的效率和效能。
智慧黄河可分为3层架构:第一层是基于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和传输层,即利用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现各类信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连接,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测和管理的庞大网络系统;第二层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存储与处理层,可实现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等基础设施的有效管理和自动调配,统一承载各单位、各部门的应用开发和业务运行需求,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第三层是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应用层,包括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水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应用,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各类模型,利用虚拟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仿真模拟、趋势预测、方案制订,可为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提供辅助决策建议,提高工作效率。
除了3层架构外,智慧黄河体系还应包括保障体系,为智慧黄河的建设、运行、管理提供全方位保障。
智慧生态
智慧生态是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智慧生态依托电子通信等智能信息化平台与技术,充分发挥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中的巨大作用,借助一体化联控联调智慧平台,全面打造沿黄国家生态文化带,带动滩区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助力河南乡村振兴。其中,一体化联控联调智慧平台包括业务应用层、支撑层、物联感知层3个方面。
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是指通过现场布置多台数据采集器,现场采集各种参数,将采集的数据传送到服务器,由专业软件进行管理,用户可进行访问和远程管理。农业物联网系统,融合集成多种技术,从现场传感器数据的硬件采集,到无线化传输,再到软件的数据库存储,Web浏览器的动态显示、管理等。通过内置GIS地图,可将现实地点虚拟化标注,非常直观,易于操作,广泛适用于农业研究、农业管理、温室大棚栽培等。观测者可以随时捕捉不同小气候和立地条件下的环境定位数据,以指导灌溉作业,实现有害生物防治,安排农事作业等。
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系统化整合和智能化应用,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面向未来的旅游新形态。智慧沿黄国家风景道的建设架构可分为“一中心、三平台”,即智慧旅游云计算中心、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旅游行业管理平台和智慧旅游互动营销平台。通过科技化旅游体验创新,提高旅游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化水平,为沿黄国家生态文化带的文化营销、文化传播、资源保护、公共服务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发展动力。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以打造国际智慧旅游目的地为指导原则,重点建设智慧旅游城市。围绕资源开发、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各个环节,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综合考虑黄河国家生态文化带的沿黄城市建设及旅游发展需求,分批次分重点打造,发展智慧旅游城市。郑州、洛阳、开封、三门峡、济源、焦作、新乡和濮阳可作为分批试点,借助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引领河南智慧城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