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什么是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什么是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字体:      】     打印      2013-11-26 16:41      来源: 水利部网  

  所谓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作业人员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及其反应行动等心理活动的一门科学, 研究劳动中意外事故发生的心理规律并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的工业心理学领域。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安全管理的主体。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安全生产有积极的作用;反之,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怠慢、反抗、不满等不良态度,烦躁、紧张、恐怖、心不在焉等精神状态,偏狭、固执等性格缺陷对安全生产会造成负面影响。在导致事故发生的种种原因中,人的不安全因素是一种很重要的原因。要想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及时矫正各种影响安全的不良心理和纠正各种违章行为。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并运用安全心理学,探索人的安全心理,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因素。

  近年来水利企业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其次,通过常抓不懈的安全教育活动,特别是《安全生产法》的贯彻实施,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随着水利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为推进人本管理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对安全管理中的系统理论的探讨,我们和国外理论界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实际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一般所进行的安全生产管理,多停留在安全规章制度、措施办法的执行,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上级安全检查的过关上。虽然绝大多数用工单位都进行了“三级安全教育”,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做到“深入人心”。特别是实行“项目施工法”、“分包管理法”的企业,具有“一次性”、“分散性”、“流动性”和“临时性”等特点。有这种情况存在,就必然会有各种危险因素的产生及各种事故发生的可能。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所有参加工程建设、产品生产的人员,从领导到一般员工,都可能由于心理方面的原因而酿成事故,所以,研究安全心理学是该引起注意和重视了。

  以人的性格与事故之间的关系为例,安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粗心的员工,容易导致观察失误;工作马虎的员工,注意力往往不集中;自以为是的员工,往往工作麻痹大意,容易出现过失行为;性情急躁者,冲动性强,缺少耐心,易违规操作,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常抱侥幸心理;以自我为中心的员工,缺少合作与团队精神,常不顾他人安危;不能控制自己情绪者,操作行为易受现场情景所影响,有时会有冒险行为。因此,注意研究包括人的性格、情绪、心态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是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从业人员的选拔(即职业适宜性检查)、机器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开展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以及培养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等都有安全心理学的影子。在国外的公交系统中,有一种专门对人的生物钟进行测试的仪器,通过科学分析,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是起伏变化的,它们各有自己的高潮期和低潮期。在高潮期与低潮期相互转移的“临界期”间,由于机体内部发生剧烈变化,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所以容易出差错。如果在临界期内多加注意,即可避免事故的发生。所以,有些国家根据测试规定每个月都有若干天数不允许司机上路,就是因为这几天人的周期性精神状态不良,对交通安全有着潜在的威胁。

  在安全管理活动中,要通过研究分析广大职工的心理,了解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的需求和愿望,预测他们的工作行为,及时发现和分析不安全因素、事故隐患,从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切实有效的安全教育措施、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确保安全生产。(田光)

作者: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