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人民治黄以来下游堤防增高了多少

人民治黄以来下游堤防增高了多少?

【字体:      】     打印      2013-06-20 08:46      来源: 黄河报·黄河网  

  谈及人民治理黄河以来下游临黄大堤增高了多少,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因为一是缺少具体的统计数据;二是提到堤防培修时,多以当时的复堤标准和完成土方来记述,鲜有加高多少的表述。

  有关文献资料对堤防的增高量提及较少,可能与不同堤段加高的程度不同,不便统一统计有关。据实测,郑州花园口断面2012年与1954年相比,左堤增高2.5米,右堤增高3.9米;开封夹河滩断面2012年与1952年相比,左堤增高5.7米,右堤增高5米;台前孙口断面2012年与1960年相比,左堤增高4.1米,右堤增高4.7米。

  笔者综合分析有关文献记载发现,临黄大堤达到现有高程,主要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和1985年前的3次大复堤中完成的,累计增高约5至8米。

  自1946年人民治理黄河开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3年多时间,是黄河下游大堤增高最快的时期,合计加高约3.7米。1946年,为粉碎国民党利用花园口堵口、水淹解放区的阴谋,冀鲁豫和渤海解放区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实施了两期复堤工程,使下游堤防普遍增高1米左右。该阶段,冀鲁豫解放区的复堤标准为:沿黄“各县暂按旧堤加高0.67米,堤顶加宽至8米执行”;渤海解放区的复堤要求是:沿河大堤普遍加高1米。至此,昔日低矮、千疮百孔的黄河大堤得到初步恢复。

  1947年3月15日花园口堵口工程合龙。为迎接黄河归故后的第一场洪水,当年春天,冀鲁豫和渤海解放区再次组织了大规模的复堤工程,使数百千米大堤又增高2米左右。冀鲁豫解放区按照超过1935年最高洪水位0.5米的标准,完成了河南长垣大车集至山东齐河水牛赵300余千米堤防的培修;渤海解放区按照高出1937年洪水位1米的标准,复堤、整险300多千米。1948年春修工程完成后,冀鲁豫解放区沿河堤防普遍超出1935年最高水位1.2米。对黄河大堤连续3年的大规模培修加固,为战胜1949年秦厂站12300立方米每秒洪水奠定了基础。

  鉴于1949年黄河防汛的深刻教训和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黄委组织实施了历时8年的第一次大规模堤防培修工程。由于堤防加高的标准取决于黄河洪水的防御标准,因此,这一时期随着对黄河洪水认识的逐步清晰,防洪标准以及堤防加高标准也时有变化。

  1951年,河南省大堤加高标准为超过1949年洪水位4米,平原省为高出1949年洪水位2至2.5米;山东堤段为保证泺口站流量9000立方米每秒不发生溃决,大堤加高标准为:南岸自济南至高青刘春家险工高出1949年洪水位2米,滨县以下高出1949年洪水位1.5米。

  1952年,平原省规定:南岸自东明小温庄至高村堤顶高出1949年洪水位2.8米,高村至梁山十里堡高出1949年洪水位2.5米。山东省将工程标准改为防御泺口站流量8500立方米每秒不溃决,堤顶一律超过1949年洪水位2米。

  1955年又提出新的堤顶加高标准:南岸郑州至兰考东坝头、北岸长垣大车集至前桑园30千米堤段分别超出秦厂站25000立方米每秒洪水位2.5米、3米,其余堤段均超出2.3米。

  1957年第一次大复堤完工,1958年即遭遇了花园口站22300立方米每秒的特大洪水,千里堤防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

  1965年底,历时4年的第二次大规模堤防培修工程完工,580千米临黄大堤和北金堤,按防御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的设防标准得到培修,整修补残大堤1000千米。

  1985年底,第三次大堤加高培厚工程完成,共培修堤防1300千米,两岸临黄大堤平均加高2.15米。

  3次大复堤后形成的黄河下游大堤一般高7至10米,最高达14米(原阳堤段),与1949年相比平均增高约4米;临背河地面高差3至5米,最大10米以上(开封大王潭);艾山以上临背边坡1:3,艾山以下临河边坡1:2.5、背河边坡1:3。

  1996年后,黄委又组织实施了第四次堤防培修工程。如1998至1999年,按防御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的设防标准,主要对长垣、濮阳、范县和台前4县的160千米堤防进行了加高培修。至2000年底,黄河下游堤防高度不足的堤段由1995年底的897千米减为340千米,堤防抗渗能力不足的堤段由650千米减为385千米。

  进入21世纪后,以建设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为要求的标准化堤防工程全面实施,但设防标准并未提高,下游堤防高程维持在第四次堤防培修后的水平。

  “海口日远,运口日高”,这是清代有识之士对黄河河道溯源淤积的认识。只因“善淤”,才致使黄河历史上的善决、善徙。当今,如不高度重视黄河泥沙问题的处理,随着河床的不断淤积抬升,在下游河道不变的情况下,唯有继续加高大堤,方能满足防洪保安的需要。这也是我们重视研究解决泥沙问题的根源所在。

作者: 赵炜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