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行走江河看中国丨黄河岸边,聆听岁月与天鹅的对话

央广网三门峡10月17日消息(记者 张羲轮)泱泱黄河,自三门峡穿崤山、越函谷,汹涌东去。这里,巍然屹立着三门峡水利枢纽,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三门峡大坝(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这座大坝,是治黄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一部流动的生态叙事。它让黄河变得可控、可近,也让三门峡这座城市因水而生、因坝而兴。
一坝锁黄河:从“人治”到“智治”
1957年4月,三门峡大坝开工建设;1960年9月,下闸蓄水。
“它兼具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调水调沙等功能。”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水库调度部调度管理主办许天阳介绍道。几十年来,大坝运用方式经历了“蓄水拦沙”“滞洪排沙”“蓄清排浑”三个阶段。“蓄清排浑”的正确运用,丰富和发展了多泥沙河流综合治理理论,其经验被黄河小浪底、万家寨和长江葛洲坝、三峡等水利工程借鉴采用。
三门峡大坝开闸泄洪(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10月12日,受持续降雨影响,黄河中游干支流普遍涨水,形成黄河2025年第1号洪水。按照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调度指令,三门峡水库从当天8时起先后以4500、5500、6500立方米每秒下泄,为渭河洪水下泄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兼顾排沙减淤。截至目前,净排沙3200万吨。”许天阳说。
从“肩挑手扛”的人海战术,到今天数字孪生技术的实时监控,治水理念在变,时代步伐在加快。近年来,三门峡数字孪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已初步建成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运行调度更加精准高效。
大坝上,工作人员正在作业(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一库润生态:黄河岸边的天鹅湖
秋风起,黄河岸。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内,芦苇随风摇曳,几只早到的水鸟已在湖面翩然掠过。
“我们这湖不大,却有灵气。”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宣教科科长韩铁艳微笑着说。
三门峡大坝建成,拦截了奔腾的黄河水,形成了一个长约90公里、宽约29公里的库区湿地。经过多年调蓄和治理,这片湿地如今已成为鸟类的天堂——三门峡市鸟类数量从175种增加到315种,占河南省鸟类总数的82.5%。
“每年十月到来年三月,会有许多大天鹅飞来越冬。”韩铁艳说,“这里气候适宜、水草丰美,又有人守护,它们愿意年年回来。”
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为了让天鹅“安心过冬”,三门峡人倾注了很大努力。湿地管理中心定期清淤、疏浚河道,种植荷花、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为候鸟提供食物。她抬头望向湖面:“这些年,没见过哪年秋雨这么多,现在大坝在泄洪,水还是浑的。等这段儿过去,大坝一蓄水,水清了,天鹅也该正式回来了。”
一城望未来:让黄河更安澜、更灵动
如今,三门峡水库每年参与黄河调水调沙,增强小浪底后续动力,实现黄河下游河道冲刷,提高了黄河下游过洪能力。大坝与湿地,工程与生态,在这里实现了共生共荣。
“曾经天鹅都挤在这里,现在它们分散在更多地方越冬。”韩铁艳笑着说,“这正说明,黄河沿线的生态都变好了。”
黄河依旧奔腾,天鹅依旧翱翔。站在三门峡大坝之上,滔滔浊浪向东涌去,而在不远处的湿地湖面,洁白的天鹅舒展羽翼——这动与静的对照,正是新时代黄河的模样:既有力量,也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