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央广网:行走江河看中国|于奔涌中见定力 于调度间见智慧

【字体:      】     打印      2025-10-16 14:49      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开封10月16日消息(记者 张羲轮)10月15日清晨,细雨初歇,开封黄河岸边空气湿润。天色渐明,一抹浅金色的阳光穿过云层,洒在河面上,泛起粼粼波光。

日前,潼关水文站出现501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黄河2025年第1号洪水由此形成。目前,洪水尚未完全退去,大流量过程仍在河道内演进。站在开封市黑岗口下沿控导工程旁,只见水流浑黄、态势平稳,仿佛在无声见证这条大河与时间的对话。

黑岗口下沿控导工程(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从“上拦下排”到“智慧黄河”

“今年编号洪水来得比较晚,我工作这么多年来,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晚的。”黄委水旱灾害防御局方案处副处长杨会颖站在开封市黑岗口下沿控导工程旁告诉记者。她指向不远处的水面说:“可以看到,目前黄河水势相对平稳。我们常说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上拦’是指依靠干支流水库群联合调度拦洪削峰错峰,‘下排’则是通过堤防和河道整治工程疏导洪水,保障其安全下泄。”

如今,黄河水资源调度已从治水为民到智水惠民。位于郑州的黄河水量总调度中心内,多块电子屏幕同时闪烁,各类数据在“数字黄河”系统中实时流动。工作人员借助“黄河一张图”,对流域内主要断面的水情实施动态监测,依靠日益完善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和“一个流量、一方库容、一厘米水位”的精准调度,有效保障了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安全。

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系统(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自1999年黄河实施水量统一调度以来,已实现黄河干流连续26年不断流”。黄委水资源管理局水量调度处二级调研员周康军介绍,目前,黄河已建立了“国家统一分配水量,省区负责配水用水,用水总量和断面流量双控制,重要取水口和骨干水库统一调度”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黄委在保障防洪安全前提下,致力于洪水资源化,把宝贵的水资源存起来、用起来。”周康军说。面对此次编号洪水,相关部门已在洪峰抵达前预泄水库库容,随后实施“反调蓄”——将削峰后的洪水转化为可利用资源,为来年春季农业灌溉储备水源。

“小浪底、三门峡、陆浑、故县、河口村五座水库联合调度运行,既是防洪体系的关键防线,也是‘总开关’。”杨会颖说道。

黄河岸边,开封黄河河务局党组成员潘佳良补充说:“开封段在黄河防洪体系中地位重要。一旦这里发生险情,可能波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

从“决口记忆”到“幸福河”

黑岗口险工是开封重要的治黄地标,历史上曾三次决口,最早可追溯至明代。这里的工程数量多、位置险,过去大部分工程残破残缺,抗洪能力弱。自1948年开启人民治黄新篇章以来,经过持续整修、抢险加固与加高改建,这里逐步形成现有规模。

潘佳良说,“如今,开封是全国31座重点防洪城市之一。在河南省,重点防洪城市包括郑州和开封。”

市民在开封黄河沿岸打卡拍照(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随着治黄理念不断升级,黑岗口也从险工点转变为文化节点。2020年,这里建成生态修复绿化景观工程;2023年,“黄河纪事广场”落成,通过数字造型、淤积模型等展示方式,再现开封黄河的苦难历史和人民治黄的伟大成就。

“我们既要让人们铭记灾难,也要传承人民治黄的精神力量。”潘佳良说。如今,黑岗口已成为国家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前来晨练、骑行、研学的市民和学生络绎不绝。

“我们希望将沿黄文化节点串联起来,让黄河生态廊道不仅是绿色长廊,也成为文化长廊。”潘佳良说。

黄河岸边的林公堤,同样是治河历史的见证。1842年,林则徐为堵复张湾决口主持修筑此堤,8.7公里的堤线形如弯月,被后人称为“林公堤”。

开封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2022年,开封建成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立像高8.756米,寓意其主持修筑的8756米堤防。“很多人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却不了解他也曾治理黄河。”潘佳良说。如今,林公堤成为开封龙亭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每天清晨,众多骑行爱好者来此打卡,“一个打卡点在观景台,另一个在雕像下方。”

今天的开封,已从昔日的“水患之城”转变为生态与文化交织的河畔名城。从“豆腐腰”险段到“月牙堤”绿岸,从人海筑堤到智慧调度,从洪水肆虐到安澜惠民,这条大河的治理历程,正成为当代中国治水智慧的有力见证。

当日光重新铺满黄河滩地,水势平缓而有力。站在黄河岸边,听见远处水流的低吟,或许那是千百年来不息的回声,也是一条母亲河,在新时代的脉动。

作者: 张羲轮    责编: 田婧雅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