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检监察报:万里河山 浩然正气

河山养正气,正气壮山河。这正气,飘荡在崇山峻岭间的每一条江河之上,沉淀在祖国大地的每一处水利工程之中……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组织编写的《河山正气——中国治水代表人物廉洁故事》一书,精心选择23位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古今治水人物,再现他们克己奉公、崇廉拒腐、尚俭戒奢、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等优良品格,旨在让读者深切感受水利廉洁文化的魅力与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涵养浩然正气,厚植廉洁土壤,不断增强廉洁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和渗透力。
本书在章节设置上,按照生平、治水业绩、廉洁事迹编排,点面结合,整体把握,既强调了人物在历史上尤其是在水利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分量,更突出了人物在廉洁奉公、治水为民方面的道德力量和独特贡献;在内容编写上,重史实、接地气,突出故事性,围绕廉洁主题进行了严肃认真的再创作。
数千年治水实践涌现出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清官廉吏
宋代吕本中写过一本《官箴》,书中提出“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清”即清廉,在“当官之法”中列为第一,可见廉洁在古人心中的位置。
本书从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中挖掘出12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治水人物,从他们身上发掘“廉”的元素:大禹用了13年的时间平息了水患,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世佳话;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被毛泽东称赞为“了不起的水利专家”;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东汉王景治河使黄河得到长期安流;唐代姜师度长期担任基层官吏,主持修建了十几座水利工程;宋代王安石主持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农田水利法;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徐州筑堤抗洪,在杭州疏浚西湖,留下著名的苏公堤;元代郭守敬一生治理河渠沟堰几百处,始终严于律己、清廉做事;明代潘季驯4次任总理河道大臣,贡献“束水攻沙”理论;明代于谦指挥修筑护城堤,保卫开封城池安全;清代河东河道总督栗毓美,因治理黄河有功而被朝廷封为“河神”;清代林则徐曾两任钦差大臣,既为禁烟英雄,又是治水能臣。此外,本书还讲述了我国近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科学治理黄河的开拓者李仪祉以及被誉为“中国连拱坝之父”汪胡桢的清廉故事。
中华民族有着善于治水的优良传统,数千年治水实践孕育创造了底蕴厚重的水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清官廉吏和治水功臣。他们的治河方略和廉能行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廉洁奉公是水利系统先进典型的立身之本
清正廉洁,是融入中国共产党人血脉之中的不变本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回望一百多年奋斗历程,清正廉洁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操守,始终与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连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前后,奋战在水利战线上的党员领导干部,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带领各地水利工作者和群众,大力开展除害兴利的水利建设工作。为了保证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地推进,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保持克勤克俭的作风,摒弃杂念、排除干扰,涌现出众多清正廉洁的典范。本书从这些典范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先进人物,在简要回顾其治水业绩的同时,着重对他们的廉洁事迹作了介绍。被誉为新中国第一代黄河河官的王化云,经手巨额治黄经费与物资,经常与工程技术、财务人员等一起,对工程所需的材料、经费反复进行核算,力求让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被毛泽东称为“长江王”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一个小收音机用了几十年,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5个子女没有一人安排在身边工作;新疆和田地区原行署副专员、水利局局长王蔚,扎根和田33年,先后主持设计了150多个水电工程,使和田绝大多数农田变成稳产高产田;河南省林县水利局技术员吴祖泰(曾用名吴祖太),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三次推迟婚期,于新婚第五天就与妻子分别,而这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名誉支书、2021年“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带领200多名村民,用了36年的时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水渠,把村里的粮食产量由原来的6万斤增长到近百万斤,而他每次出差连一碗米粉都舍不得吃;长江水利委员会原总工程师、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郑守仁,主持“国之重器”三峡工程设计总成及现场勘测、设计、科研工作,扭转了开工初期一些标段层层转包的局面;湖南省水利厅原副总工程师余元君,主持了洞庭湖区数百个项目的技术评审和招投标工作,经手的资金、签下的合同高达百亿元,从没有任何违反纪律的举报或负面反映。
对于这些优秀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廉洁奉公不但是他们带领群众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更是融化在他们血液中的信仰,是他们的立身之本。他们的廉洁事迹及精神风貌,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最鲜活的教材。
廉洁是推动新时代水利事业前进的重要动力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不仅影响粮食安全,还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人民的福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彻底改变了数千年来中华大地饱受洪旱之苦、人民群众饱经用水之难的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文明水平提高提供了重要支撑,谱写了中华民族治水史、世界水利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利事业开启了新的征程。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水利干部队伍,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又是推动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国家投资逐年增加,水利建设重大项目越来越多,资金越来越密集,一些领域的腐败风险也随之增多。树立干净廉洁之风,对于水利干部个人、水利系统各级单位,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十分必要。
在这种形势下,宣传治水代表人物的廉洁故事正当其时。本书通过讲述古今治水代表人物廉洁故事,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守清正廉洁的纪律底线,严格按照党纪国法办事,不搞特权、不谋私利,不抱非分之想,不出一念之差,时刻保持工作中的干劲和热情,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和遵规守纪、清正廉洁的形象,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本书不但是对水利廉洁文化的一次挖掘和整理,也是对中国廉洁文化史的一次补充和丰富。考水利廉洁之史,探水利成功之道,旨在使我国古今治水代表人物的廉洁事例成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编写者力求通过此书,聚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养分,挖掘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清廉基因,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清正廉洁、干净干事的良好形象,更好地履行初心使命。
本书所选代表人物身上汇聚的正气,包含着克己奉公的境界、崇廉拒腐的气节、尚俭戒奢的风骨、甘于奉献的风采、淡泊名利的节操。这股正气,是推动水利事业前进的重要动力,当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万里河山之上回荡几千年的浩然正气,从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之上,从每一个艰苦奋战的治水代表人物身上,汇集到本书中。这股浩然正气,犹如一朵盛开的理想之花,引领着人们走上克己奉公、胸怀天下的精神高地;也像是一道溶入人格之露的山泉,滋润着人们迈向高风亮节、纯洁无瑕的道德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