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科技点亮安澜路 四川黄河驻点绘就上游 生态屏障新图景

【字体:      】     打印      2025-10-29 11:07      来源: 新华网  

黄河上游四川段,地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核心区,是“中华水塔”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阿坝州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松潘县以及甘孜州石渠县等5县,干流全长174公里,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以若尔盖湿地为代表的川西北湿地更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2023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在四川全面启动,四川省省级工作组联合国内10余家高校与科研单位力量,针对黄河上游不同区域生态特性,聚焦高寒高海拔地区生态治理难点、痛点,实施差异化帮扶。经过2年多的努力,在农村污水治理、湿地保护修复、草原沙化治理等方面取得研究成果,研究形成四川黄河流域“问题诊断-系统修复-监测监管-成效评估”全链条解决方案,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靶向破题:攻克高寒高海拔农村污水治理“硬骨头”

四川黄河流域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冬季极寒,传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常常面临“高原反应”,常因低温“罢工”,冬季受“长流水”影响,设施难以稳定运行导致处理效果不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度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卡脖子”难题。

驻点工作组多次赴高寒高海拔地区20个县(市、区)开展实地调研,总结归纳高寒高海拔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和主要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技术新路径,在应对高寒高海拔农村污水治理这块“硬骨头”方面取得有效进展:一是创新以强化生物膜法为主体工艺,搭建适用于高寒高海拔地区“达标排放+资源化利用”及“冬季长厌氧+夏季间歇曝气”智慧交替运维模式,彻底解决低温冻裂问题;二是提出了定向富集—生物滞留系统处理农村污水,采用冬-夏双模式运行方案,利用植被、土壤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来净化农村生活污水和地表初期雨水。研究成果在松潘县污水处理厂、安宏乡安宏村、大姓乡云昌村、川主寺镇见培村等村庄或企业应用示范,并成功入选黄河中心发布的《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技术目录》。

精准施策:筑牢黄河上游湿地生态屏障

黄河流域上游面临湿地萎缩、草原严重沙化的问题,花湖湿地水域面积由20世纪70年代末的386公顷下降到2009年的215公顷,畜牧超载率一度达60%,生态平衡受到破坏。驻点工作组因地制宜,结合前期支撑实施花湖湿地修复工程案例,科技支撑若尔盖县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指导辖曼镇、唐克镇、达扎寺镇、阿西镇利用原有牧道开展湿地修复,新建生态小型拦水坝5个,总长5979m,生态微型拦水坝300座,添堵排水沟80公里。

如今,四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绿色答卷”愈发厚重,2022年以来,生态湿地修复面积达9564.77公顷,相当于1.34万个标准足球场的湿地群落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候鸟停歇的“天然驿站”;13097公顷沙化土地告别“裸露黄沙”,逐步披上绿装,11.97万公顷退化草地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草原生态系统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能力显著增强。此外,251.75公顷重要物种栖息地(含生态廊道)的建成,为黑颈鹤、藏原羚等高原珍稀物种搭建了“迁徙通道”与 “繁衍家园”,监测数据显示,核心区域物种种群数量较治理前稳中有升;高寒草原作为青藏高原重要碳库,其碳汇能力持续提升,为国家“双碳”目标落地注入高原动能。曾经的沙化重灾区、草地退化带等“治理难点”,如今已蜕变为生态监测示范带、生态旅游打卡点,真正实现了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 的理念转变,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亮点”。

下一步,四川黄河驻点工作组将继续优化推广生态修复“四川模式”,推动技术成果在更大范围落地应用,为全国流域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以科技为笔,以实干为墨,四川正持续绘就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稳固、母亲河生机更加盎然的新图景。

作者:    责编: 田婧雅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