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黄河流域发展“含绿量”“含金量”齐进阶

9月28日,河南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从生态守护、产业升级、民生改善、文旅赋能等多个维度,亮出“护河、兴河”成绩单,生动勾勒出黄河“岁岁安澜、生生不息”的新时代画卷。
“黄河干流水质连续5年达到Ⅱ类,流域优良水体比例上升到90%以上,劣V类水质断面稳定消除。”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刘志辉介绍,目前河南已与山西、陕西、山东三省签订黄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不仅实现干流横向补偿机制全域贯通,更覆盖了省内主要一级支流。接下来,河南还将推进“净水入黄河”工程,重点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化工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持续为黄河“净水”加码。
水利保障是黄河安澜的关键。河南正持续织密防洪减灾与水资源配置“两张网”。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河南段)已基本完工,金堤河、伊洛河等重要支流治理任务顺利完成,55条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落地见效,成功抗御了2021年黄河秋汛等多次洪水考验,为流域防洪安全筑牢“屏障”。与此同时,黄河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赵口引黄灌区二期等4座大型灌区建成投用,不断夯实河南“中原粮仓”的根基。
“当前河南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上成效显著,实现了经济发展‘含绿量’与‘含金量’的同步提升。”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马健表示,今年8月,《河南省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幸福黄河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 年)》正式印发,为衔接“十四五”与“十五五”目标任务、持续推进黄河国家战略落地筑牢了制度根基。
围绕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河南以制造业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深度融合。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较2020年分别提升2.4和2.9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7532万千瓦,占比首次超过火电,达到51.4%,绿色发展底色愈发鲜明。
创新平台建设同样成果丰硕,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正式投用,郑南商许超硬材料集群等2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级创新平台基地增至38家,实现传统产业“焕新”与新兴产业壮大齐头并进。
在省际协同发展中,河南以黄河为纽带,不断深化沿黄区域合作与内外联动。晋陕豫三省携手推进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浩吉铁路、济郑高铁等交通工程相继通车,162项政务服务实现“跨省通办”,让区域协作更高效;鲁豫合作持续走深,11市开通22条直达青岛港、日照港的铁海联运线路,高速公路省际出入口达20个,物流通道愈发畅通。
对外开放“四条丝绸之路”成效同样亮眼,郑州机场年货邮吞吐量突破80万吨,中欧班列覆盖欧亚40国140余座城市,7个跨境电商综试区链接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内河港口集装箱航线超40条,河南正以更开放姿态拥抱世界。
文旅方面,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黄河古都近年来“出圈出彩”,连续两年接待游客量占全省“半壁江山”。河南省文旅厅二级巡视员孙彪介绍,河南已编制《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规划》,加快打造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走廊,还成立了郑汴洛文旅发展共同体,通过信息互通、客源互送等合作,全力推动黄河古都群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迈进。
沿黄地区集中了河南56%的常住人口,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是落实黄河国家战略的“必答题”。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穆穆介绍,在城乡融合上,沿黄地区实行落户“零门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6.65%,累计改造8260个老旧小区、更新4680公里管网;在乡村振兴上,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通硬化路,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和5G网络全覆盖,建成5570万亩高标准农田,2024年粮食产量占全省66.58%,15个脱贫县各形成2~3个特色产业;在民生保障上,近五年沿黄地区新增城镇就业超320万人,改善354个县域公共服务设施,县域医共体、县乡养老设施实现全覆盖,让沿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从生态保护的“河晏岸绿”,到产业升级的“低碳引擎”,从民生改善的“温暖答卷”,到文旅赋能的“出圈精彩”,河南正以实干担当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让“母亲河”真正成为造福中原儿女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