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山西创新水网建设投融资机制

【字体:      】     打印      2025-09-08 09:12      来源: 山西日报  

“省级资金占比19%,却成功撬动了81%的县级投入、社会资本和银行贷款,15亿元建设资金现已全部到位。随着县城生活供水工程的加速推进,今年内黄河水就能流入百姓家中。”8月28日,临县水利局局长陈绍文在施工现场向记者介绍道。我省通过创新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构建起“三级供水+特许经营”模式,在政策框架下探索出一条“政府不背债、企业能赢利、百姓少花钱”的水利工程建设新路径。  

作为我省输水线路最长、投资规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引水工程,中部引黄工程是全省大水网骨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大水网工程尽快发挥效益,省水利厅以吕梁市临县、中阳、柳林、离石4县区的县域配套水网工程为突破口,着力破解融资难题,力求早日实现黄河水通水达效。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严格管控,传统的股权合作筹资模式被叫停。面对政策调整,4县区水利部门迅速转变思路,积极顺应国家要求重新申报项目,全面采用特许经营模式。该模式改变了以往省级财政出资为主的局面,充分发挥省级财政的杠杆撬动作用,聚焦使用者付费机制,走市场化运作道路,构建起稳定清晰的资金回收体系。

在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部门的支持下,水利部门形成了清晰的顶层设计方案:构建“金字塔式三级供水体系”,将骨干水网、配水管网和终端销售的风险分别由省级国企、特许经营方和经营主体承担,实现风险分层控制与化解。具体而言,一级供水由省级政府授权省级水务企业负责骨干水源工程的建设、维护和原水供应,保障“大动脉”畅通;二级供水通过县级政府授权县水利局作为实施机构,公开招标选定社会资本方,共同组建项目公司,负责县域配水管网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维护,形成特许配水“中转站”;三级供水则依托市场化代收代售机构,负责终端市场拓展、抄表收费等服务,激活售水“毛细血管”。

这种创新模式激活市场“一池春水”,参与吕梁四地项目的山西泰柳供水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毅算了一笔细账:项目总额15.04亿元,其中省级补助2.86亿元,项目资本金3亿元(县级财政1.47亿元、社会资本1.53亿元),银行贷款9.18亿元。社会资本实际出资占比仅10.2%,却能获得28.82%的政府资金协同支持(19.02%省级补助+9.8%县级出资),资本金比例和投资风险大幅下降。“目前所有资金已全部落实到位,我们的投资信心更加坚定。”张毅表示。

经测算,在40年的特许经营期内,项目公司在合理水价机制下,不仅能够收回建设和运营成本,还可获得合理投资回报。这一机制从根本上避免了项目依赖政府补贴,消除了新增隐性债务风险。省水利厅水利工程建设处处长任够平指出,该模式实现了政府、企业和百姓的多方共赢:政府不新增债务,企业有合理回报,百姓能以可承受的价格用上优质水。

“以特许经营为核心、三级供水结构为支撑、省级资金精准撬动为保障的水网建设‘山西解法’,是新发展理念在水利领域的生动实践。”省水利厅负责人表示,全省水利系统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强化全过程监管,激活市场“活水”,推动县域水网工程加速实施,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短评

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财政资金牵引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我省中部引黄吕梁县域配套水网工程从等靠财政“输血”到市场“造血”的改革实践,不仅解了县域水网建设的资金之渴,形成“三级供水+特许经营”模式,更蹚出了一条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群众受益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水网建设的“山西解法”,本质上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实践。一是破解融资难题,在严控隐性债务前提下确保资金到位,工程建成通水,避免出现“半拉子工程”“马拉松工程”;二是构建可持续模式,改变了过去省级财政出资占大头的股权合作模式,在40年特许经营期内,通过使用者付费机制,不仅能够收回成本,而且实现财政零补贴;三是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创新补助方式降低社会融资门槛,广泛吸引优质社会资本参与,发挥政府、市场和金融机构三方合力;四是形成可复制经验,探索出项目定位、特许经营方案设计、资金撬动及政银企合作的“山西方案”。

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精准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让国有资本在关键处挑大梁,让社会资本在市场端唱主角,形成风险收益对等机制,从根本上避免了过去依赖政府补贴的运营模式,杜绝了新增隐性债务风险,不仅确保县域水网“建得成”,更能实现“长受益”,最终达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提升。

作者: 米厚民    责编: 田婧雅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