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宁夏:人与青山两不负 “塞上江南”风光好

【字体:      】     打印      2023-11-14 15:27      来源:  

  巍巍贺兰,赫赫六盘,满眼雄浑壮阔;浩浩大漠,茫茫无边,书写丝路传奇。黄河,造就了宁夏沃野千里的江南景致。

  宁夏全境属于黄河流域、全境属于“三北”工程建设地区,担负着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坚决扛起责任,主动担当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生态文明这道必答题写在了绿水青山间。近十年,宁夏累计投入1150多亿元,实现域内劣Ⅴ类水体和黑臭水体全面清零,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6年保持“Ⅱ类进Ⅱ类出”。

  宁夏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宁夏的意见》,将全区生态文明建设9个方面的重点内容概括为“九大战”,集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扬优势、抓重点攻难点于一体, 绘就了建设美丽宁夏的“作战图”。一个个目标振奋人心、一项项举措求真务实,彰显了自治区党委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

  蓝图绘就,铿锵启程。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上,宁夏水利部门牢记总书记嘱托,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美丽宁夏建设,持续深入开展水资源节约保护、水土保持、河湖湿地保护修复,守牢美丽新宁夏建设的安全底线,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守住水土根脉 打造绿色生态宝地

  深秋,地处六盘山深处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草木葳蕤,山清水秀。

  从前的隆德县“十年九旱”,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通过实施国土增绿、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等政策,隆德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变。

  隆德县生态环境的变化是宁夏水土保持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宁夏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持续推动水土保持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宝地,奋力筑牢祖国西部生态屏障。

从“黄”到“绿”的蝶变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抬脚不见踪。”这是20世纪90年代宁夏盐池县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当时,盐池县植被面积占比仅为13%,年均扬沙天气近百天。

  盐池县下定决心治风沙、护新绿,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优化推出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不断提升水土保持治理成效。截至目前,累计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113个,建设基本农田4.27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29.29平方千米,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9.84%。

盐池县水土保持让沙漠披上绿装

  如今的盐池县,红柳摇曳、泥土芬芳、瓜果飘香,乡村美景不断呈现。

  提及村里的变化,盐池县刘窑头村村民刘廷贵打开了话匣子:“过去村里一眼望去全是沙子,现在满眼是绿色,就像世外桃源一样。”

  宁夏地处黄河上游,是国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区域。1990年,宁夏第一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显示,全区水土流失面积3.89万平方千米,除引黄灌区外,水土流失遍布全区,且程度严重、危害性强。宁夏中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全区最严重的地区。

  多年来,宁夏坚持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水土流失治理目标责任制,坚持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荒、治沙“六结合”,目前,全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2.46万平方千米,年入黄泥沙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1亿吨减少到2000多万吨,实现了面积由“增”到“减”、强度由“高”到“低”的历史性转变,塞上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巨变。

山绿与民富同频共振

  层层叠叠的梯田相互交错,群莺乱飞,窑洞联排。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后,村里植被覆盖面积连年倍增。我们在打造绿水青山中找到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新路子,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人均年收入3万元左右。”宁夏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党支部副书记焦建鹏介绍说。

  西吉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依托红色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创新“水利﹢红色旅游”“水利﹢乡土文化”等“多轮驱动”模式,采取修田建坝、绿化村道、栽植经果林等措施打造绿色生态景观,多维赋能,振兴乡村。毛家沟村入选全国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龙王坝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实现了水土流失治理和农民增收双赢。

  西吉县探索推行农村土地统一经营与农民分项获利、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统一建设与分业配套、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统一组织与分工协作的“三统三分”机制,充分利用库坝、梯田等水保工程,打造了偏城北庄、火石寨沙岗等12个蔬菜产业示范基地,面积达2866.7公顷。该县大力推行“低水高用”“高效节水灌溉”等措施,实现了旱地变水地,走出了一条水资源高效利用、农业提质增效的新路子。水利搭台,整合各方力量,该县打造出水土保持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西吉”。

  彭阳县是黄土高原地区乃至全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典范。如今,该县以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动生态建设提质增效。观花赏景、养蜂种果,延长了生态产业链,推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彭阳县梯田被誉为“大地指纹”

  宁夏不断创新治理理念,坚持水土保持与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统筹发展,建设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如今,以龙王坝、金鸡坪为代表的乡村游十分红火,进一步夯实了生态根基。55万名贫困群众从中受益,增收7.5亿元。南部水源涵养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5年增长70.7%,实现了山绿与民富双赢。

绘就塞上生态新画卷

  金秋十月,六盘山天高云淡,青山含黛。固原市大力建设“山顶环林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山底沟坝穿靴子”小流域治理工程,确保了“洪水不下山、泥沙不出沟、暴雨不成灾”。如今,该市水土保持率达80.08%,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

  宁夏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截至8月底,宁夏2023年新建的43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已开工37项,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4平方千米,建设水平梯田6333.3公顷。2023年,宁夏积极争取国家水土保持项目,落实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3类水土保持工程中央投资约3.11亿元,较2022年增长15%。

  2023年9月,宁夏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了2025年、2027年、2035年全区水土保持率的目标值,围绕筑牢保护防线、依法严格监督管理、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着力提升管理能力4个方面,明确了强化水土流失源头防控、强化部门协同监管、推进小流域多元化系统治理、创新水土保持与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工程建管机制等16项重点任务。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负责人说:“我们要牢牢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强化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高效推动水土保持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全面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新宁夏。”

以水为脉 绘就美丽河湖生态画卷

  深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清水河波光粼粼、明净澄澈,沈家河湿地公园绿树成荫、色彩斑斓,前来观光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

  原州区依托河湖长制和美丽河湖创建行动,以河道清淤、治污、堤岸绿化、水系湿地建设为重点,推进清水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河湖“四乱”整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

  截至“十三五”末,原州区林地面积8.2万公顷,森林面积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4.12%,在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区域经济和治理水土流失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固原市水土保持建设 绿了山川富了民

  河湖是大地之脉,满足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生态和美的“高颜值”画卷,在塞上大地处处可见。绿色,成为宁夏最亮丽的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绿色发展画卷铺展开来。

  宁夏主要河流有904条、湖泊93个、湿地18.13万公顷。然而,由于干旱少雨等自然原因,河道断流、湿地萎缩、功能退化的风险依然存在。

  2017年,国家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统筹打好新时代黄河保卫战和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综合治理、靶向施策、攻坚克难,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打,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解决,以钉钉子精神推进河湖长制落地见效。黄河宁夏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进出,全区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90%,远超国家考核要求,全区河湖面貌及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河湖长制工作连续三年受到国务院表彰激励。

  自治区人大颁布《宁夏河湖管理保护条例》,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意见》,区、市、县三级按要求印发了《河湖长制工作考核办法》《河湖长制工作督导检查制度》《河湖长制工作督办约谈通报制度》《河湖长制会议制度》《河湖长制重点工作通报制度》。建立了河湖长制会议、考核、督查、通报、信息报送、共享等制度,构建了以自治区政府副主席为召集人、12个厅局单位为成员的联席会议机制。自治区制定印发了《河湖长巡查工作导则》《河湖长手册编制指导意见》等多项技术标准,河湖管理治理保护有序推进。建立了暗访督查、断面交接、重点工作月通报等制度,逐月通报督办水域岸线管理、河湖执法监管等重点工作,定期通报121个河湖监测断面水质情况,督促各级河湖长、各部门履职尽责。自治区将河湖长制工作纳入政府效能目标考核,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推动主体责任落实。宁夏还与甘肃、内蒙古等省(区)建立了跨省河流河湖长制工作和水污染治理协作联动长效机制,形成了上下游、左右岸治水合力。

七彩海宝湖

  各级河湖长既挂帅又出征,抓住要害,协同作战,合力攻坚。自治区召开总河长会议7次,签发总河长令3条,多次暗访督查河湖突出问题。各级河湖长主动履职巡河,落实“管治保”第一责任人责任,采取“四不两直”方式监督检查,解决重点河湖“四乱”、重点断面水质不达标等问题。自治区级河长暗访巡查84人次,市、县级河湖长巡河1.9万人次,乡村级河湖长和巡查保洁员巡河128万人次,集中力量、集中资源解决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建成自治区河湖长制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整合涉水数据,统一全区河湖管理监督举报电话,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

  自治区在全国率先推广建立“河长+检察长+警长”河湖管护新模式,建立“行政执法+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机制,289名河湖检察长、344名河湖警长全面到岗,协助河湖长履行职责。修订印发《自治区河湖长制工作考核办法》,将上级河湖长对下级河湖长考核、对河长制责任部门考核纳入考核范围,明确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等次,强化考核结果应用,提升考核效力,推动工作落实。自治区将河湖长制工作与人大监督和政协议政、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工作相结合,拓宽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共护河湖氛围,凝聚了全民共管、共护、共治河湖的强大合力。

  目前,自治区水利部门完成904条12476千米河流和93个168平方千米湖泊管理范围划定复核工作,实现“水利一张图”上图管理。编制完成187条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92条(段)河道采砂规划。出台《自治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严格审批涉河建设项目。全面组织开展“清河行动”“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岸线利用项目整治”“黄河滩地整治”等专项行动,黄河宁夏段全面禁种高秆作物、全面禁采,共清理整治河湖“四乱”问题2426个,一批“老大难”问题得到清理整治,河湖“四乱”问题实现动态清零。建成并完善自治区河湖长制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强化视频监控、遥感解译、无人机巡测等新技术应用,河湖监管水平不断提升。

典农河风光

  全区河(湖)全部纳入河湖长制管理,实现了河湖“全覆盖”和“应管尽管”。全区河湖长制党政责任链、部门共治圈、全民参与网基本建立,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面貌逐渐形成,河湖长制从“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

  自治区组织开展河湖志愿服务,举办“寻找最美河湖卫士”“巡河达人”摄影大赛活动,百万名群众积极响应参与。探索推行“民间河长”,千余名民间护河员上岗履职,河湖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河湖共治氛围日益浓厚。

  宁夏河湖长制工作连续三年受到国务院表彰,水利厅河湖中心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河湖长制先进集体,隆德县渝河建成国家级示范河湖,吴忠市利通区清水沟等河湖建成美丽河湖,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图片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提供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

作者: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