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沁河治理:与时俱进三步好棋

沁河治理:与时俱进三步好棋

【字体:      】     打印      2009-09-22 07:15      来源: 黄河报·黄河网  

  沁河,因其无与伦比的美,让人对她充满深情而无限的爱,因其频发的洪水又让人对她敬畏三分。沁河善淤、善徙、善决,素有“小黄河”之称,历史上曾发生流量为14000立方米每秒的最大洪水。人民治理黄河以来,在黄河众多支流中,沁河是惟一纳入黄河统一管理的支流,也是目前黄河中下游惟一没有控制性工程的重要支流。

  新中国成立60年间,沿沁各级政府和焦作河务局本着“求是、负责、奉献”的精神,不断加固堤防,积极抗洪抢险,先后战胜了1958年和1982年两次黄沁河特大洪水,战胜了2003年沁河历史上罕见的超长秋汛。60年间,沁河治理与时俱进,一步步玲珑好棋,一次次化险为夷,谱写了不凡的安澜乐章。

大樊堵口彰显新旧时代变迁

  大樊是沁河的一处伤口!历史上沁河曾多次在这里决口。1939年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曾在老龙湾扒口淹日军,而日军又在南岸扒开五车口淹沁南。由于双方互相扒口,上游河槽刷深,大樊一带坝埽工程溜淘搜底,加上决口后没有加修坚实,1947年夏,洪水暴发,大樊再决,循东北方向流经武陟、修武、获嘉、辉县、新乡等县(市),挟丹夺卫入北运河,泛区面积超过400平方公里,受灾村庄约120余处,灾民20余万人。直到沁河流域获得解放后,于1949年1月由冀鲁豫区黄河水利委员会第五修防处组织堵口,历时5个月堵合,才使这一历史性创伤开始愈合。

大复堤拉开大治理的序幕

  历史的沁河有堤无“防”,因为这种堤绝大部分都是在围村堰基础上连接起来的“民修民守”工程,不但堤身小,基础薄弱,而且到处都是缺口!这种防洪工程一旦遭遇洪水,必然决溢泛滥。因此,治理沁河防患于未然,加固堤防工程是当务之急。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1949年首先堵复了大樊决口,接着进行了三次堤防加高培厚,第一次大复堤从1949年始,按堤顶高出1933年2500立方米每秒的自然洪水水位1米的标准培修,共完成上堤土方382万立方米,至1953年完工。紧接着1954年汛期沁河发生3050立方米每秒洪水,堤防受到了考验。根据这次洪水测得的实际资料,对洪水位作了推演,明确两岸堤防以防御小董站4000立方米每秒洪水为标准,于1954~1972年开展了第二次大复堤,历时8年共完成筑堤土方358万立方米。为解决沁河在黄河高水位时的倒灌之险,根据沁河历年淤积情况,从1974年又进行了第三次大复堤。在复堤的同时,逐步将原来的秸料埽体险工改建石化,经过半个世纪的逐步抢护加固,使沁河险工的根石深度一般达到了5~8米,最深达10~12米,具有了较强的抗冲能力。经过三次大复堤和险工加高改建、新建和续建,目前共有险工46处,坝、垛、护岸755座,工程长度43.32公里,占堤防长度的26.8%。基本形成了可以防御超标准洪水的工程体系。

杨庄改道神奇一步化险为夷

  关于沁河杨庄改道,业内人士和两岸百姓都对其津津乐道。因为这座工程的主体部分修建刚结束,就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及时化解了一场罕见的水患灾害,解救了两岸数以万计的百姓!

  说起杨庄改道,当然要说它的河势。沁河下游河道一般堤距为1000米左右,但在武陟县城处出现一段750米卡口,堤距仅330米。左右堤防夹峙且河道至此急剧转弯直射木栾店险工。这里临背悬差大,卡口处壅水高,再加上黄河涨水倒灌,情况更为严重。杨庄改道工程在杨庄处修新右堤,利用老右堤一段上下延长作为新左堤,使原河道由原330米扩宽至800米,裁弯取顺。

  杨庄改道工程于1981年3月开始至1984年汛前完成。该工程于1982年7月20日完成防洪工程,同年8月2日沁河小董站就发生了4130立方米每秒超标准洪水,这是自1895年以来87年间最大的一次洪水。新修的堤防、险工坝垛、桥桩等工程,均未发生险情,工程经受了洪水的严峻考验,洪水安全下泄,保证了沁河下游的防洪安全。同样的洪水历史这样记载“这次(1890年)沁河一日水涨一丈八尺,大溜几于堤平,木栾店寨借堤为墙,居民住寨内者不下千家,形同釜底。”若没有或推迟修建该工程,洪水夺卫入海的历史悲剧可能再次上演。

  其实,沁河治理的好棋还在继续,河口村水库于2007年12月开工建设,这是沁河治理进程中的又一举措,是控制沁河洪水与径流的关键工程。同时,该工程也是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口村水库建成后,与三门峡、小浪底、故县、陆浑等水库联合调度运用,将进一步完善黄河下游的防洪工程体系。2008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要求按照批准的规划内容,尽快开展前期工作。据此,河南河务局开展了《沁河下游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6项专题研究,沁河综合治理规划被排上了重要日程。

作者: 彭立新 冯艳玲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