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水土保持局: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高度谋划粗泥沙治理

水土保持局: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高度谋划粗泥沙治理

【字体:      】     打印      2007-01-16 16:27      来源: 黄河报·黄河网  

 

汪习军专题发言

 

黄河之患,根在泥沙;泥沙之祸,首在粗沙。基于黄河的战略地位,在深入分析黄河的规律特征,全面审示黄河治理现状,客观总结黄河的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委党组提出了治理粗泥沙,构建黄河粗泥沙第一道防线的水土保持工作新思路。这是对黄河发展规律认识的崭新升华,也是践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的正确抉择。

 

一、对黄河下游河床、干流水库淤积影响最严重的是粗沙

 

近年来,黄河水沙关系更加恶化,“悬河”及“二级悬河”情势仍在持续发展。据实测,1950~1997年下游河道共淤积泥沙91.24亿t,与1950年相比,河床普遍抬高2-4m,堤防普遍加高4-5m。近20年来,黄河下游河道形成了极为不利的“二级悬河”河床形态,主河槽已经高于滩面3-5m,滩面高于背河地面4-6m。恶劣的黄河河势形态,使黄河下游防洪形势更加严峻。

 

资料分析表明,1950-1997年桃花峪-艾山河段共淤积泥沙69.1亿吨,主槽共淤积泥沙21.2亿吨,其中粒径大于0.05mm的粗泥沙占73.9%,粒径大于0.1mm 粗泥沙占43.7%。1965-1973年三门峡库区共淤积泥沙12.07亿吨,主槽共淤积泥沙3.21亿吨,其中粒径大于0.05mm的粗泥沙占81.9%,粒径大于0.1mm 粗泥沙占49.7%

 

国家投入巨资建设的小浪底水库,设计死库容75亿立方米,可拦沙100亿吨,水库运行以来,已经淤积泥沙25亿吨,其中粗泥沙对水库的淤积影响也是巨大的。

 

黄河调水调沙试验结果表明,冲入大海的泥沙主要为细颗粒泥沙,粒径大于0.1mm的粗泥沙很难通过调水调沙冲沙入海,泥沙越粗越不利于主河槽水流输沙,粗泥沙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影响最大。可见,“河患症结所在之大病,是在于沙,沙之所以为患,主要在于粗泥沙。”粗泥沙的治理是治理黄河的首要任务和根本之策。

 

二、粗泥沙来源最集中的是1.88万平方公里区域

 

“欲谋泥沙之控制,首先应注意其来源”。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界定研究不断取得进展,逐步弄清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沙的宏观分布情况: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万km2,其中侵蚀模数大于1000t/km2a的水土流失面积为45.4万km2,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71%,多年平均输入黄河泥沙达16亿吨。

 

20世纪70年代界定了,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a的多沙区,面积为19.1万km2,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的42.1%,年均输入黄河的泥沙14亿吨,占输入黄河总沙量的87.5%。

 

1996~1999年界定了,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a且泥沙粒径在0.05mm以上、粗沙模数大于1300t/km2a的多沙粗沙区,面积为7.86万km2,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的17.3%,年均输沙量占黄河同期输沙总量的62.8%,粒径0.05mm以上粗泥沙输沙量占黄河粗泥沙总量的72.5%。

 

2005年又界定了,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a且泥沙粒径在0.1mm以上、粗沙模数大于1400t/km2a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面积为1.88万km2,该区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的4.1%,而年均输沙量却占全河输沙总量的21.7%;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有重要影响的粒径0.1mm以上粗沙输沙量占全河同粒径粗沙总量的54%。从上可知,对黄河危害最大的粗泥沙主要来源于1.88万km2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把1.88万km2的粗沙集中来源区的治理与黄河下游的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对有效控制进入黄河的粗泥沙,减少水库和河槽的泥沙淤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水土流失特点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主要位于丘陵沟壑区,其侵蚀景观表现为丘陵起伏、千沟万壑的侵蚀地貌;地面植被稀疏、切剖破碎、光秃裸露的;大面积失去植被保护的深厚的黄土或易风化侵蚀的泥质沙岩地层;大面积肥力瘠薄、生产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耕地。总体景观构成水土资源衰减,能量、物质循环失调,旱、涝灾害加剧的退化生态系统。

 

该区是黄河流域土壤侵蚀最集中、侵蚀强度最高的地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平均侵蚀模数3500 t/km2·a左右,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平均侵蚀模数高达2.17万t/km2·a,全部为剧烈侵蚀区域,占到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剧烈侵蚀面积的64%。窟野河下游等部分地方侵蚀模数高达3~5万t/km2·a,为世界之最。

 

据相关实测资料,该区土壤侵蚀产沙多集中在汛期(6~9月),约占全年的60~90%。来沙又往往集中于几场大的暴雨洪水,许多地方一次暴雨的侵蚀量占全年总侵蚀量的60%以上,部分地方可达到70~80%。

 

该区沟道侵蚀主要表现为沟底下切、沟岸扩张、沟头前进等几种形式。强烈的水土流失,特别是沟蚀,把地面切割得支离破碎、千沟万壑。全区长度大于0.5km的沟道达1万多条。区内大部分地区沟头平均每年前进1~3m,有的地方一次暴雨就使沟头前进20~30m,甚至达到100m以上。

 

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崩塌、滑塌、泻溜等重力侵蚀十分活跃,使沟壑成为泥沙的主要来源地。据有关研究成果,该区沟谷面积占总面积的45~55%,而产沙量却占50~70%。

 

可见,该区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点区域,沟道又是泥沙的主要策源地。

 

四、科学谋划,深入开展前期立项研究

 

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对规律的把握,对发展趋势的判断,我们认为:加快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巳势在必行,也行必有效。为此,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我委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在项目区科学界定,大规模实地考察,权威专家咨询研讨和深入研究项目建设宗旨、关键措施选择、工程合理布局、工程建设管理机制等重大问题的基础上,经过近三年的反复论证,编制完成了《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项目建议书》。

 

经过反复论证,提出的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大、中、小型拦沙坝为重点措施,全面建设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体系,把持续、高效、稳定减少黄河泥沙特别是粗泥沙的要求落实到工程的建设目标,建设重点、运行机制和重大工程等各个方面。

 

建设目标是:综合考虑该区水土流失特点,治理条件,根据持续、高效、稳定减少粗泥沙的要求,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共建设大型控制坝10座,中型骨干坝1449座,小型淤地坝860座。工程实施以后,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1.4亿t,其中对黄河下游淤积最严重的粒径>0.1mm的粗泥沙将减少50%以上。同时还可增加坝地3.1万hm2,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建设思路是:鉴于粗泥沙对黄河危害的严重性,对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治理应立足于将这一区域的粗泥沙尽量就地拦截。一布设“小多成群”小型拦沙坝,把泥沙拦截在千沟万壑之中;二因地制宜地安排中型拦沙坝,发挥“上拦泥沙,下保安全”的作用;三按照“因害设防”的原则,在重点支流建设大型拦沙坝,实现合理调配水沙和关键控制。在整个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形成大、中、小拦沙坝功能互补、作用相济的拦沙工程体系。

 

建管机制是:分门别类确定不同的建设体制和运行管理方式。小型淤地坝、中型骨干坝原则上由地方负责建设、运行和管理维护;大型控制坝纳入国家公共财政投入,由专业队伍负责建设、运行和管理维护。

 

五、趁势而上,顺时而为,做好新年度的重点工作

 

2007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人民治黄六十周年中央领导重要批示精神的第一年。我们要趁势而上,顺势而为,全面完成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各项治理任务,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1、精心组织,推动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建设工程前期工作

 

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立足建设黄河粗泥沙第一道防线,减少入黄粗泥沙,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进一步深化项目建设必要性论证。以建设功能互补、作用相济的沟道拦沙工程体系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对该区泥沙产生和运动规律的把握,优化治理措施的选择和布局。进一步深入开展建管体制和机制的研究,对不同的治理工程,要分门别类地确定不同的建设体制和管理方式,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扩大宣传,主动沟通,促进有关部门尽快启动项目审查程序,力争项目尽快立项。

 

2、科学管理,建好管好巳启动建设工程

 

2006年,利用我委管理的水土保持投资和协调国家发改委管理的淤地坝试点工程,在1.88万平方公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涉及的15个县中,已有56条小流域坝系工程正式启动建设。要建好管好巳启动建设工程,从技术体系、建设体制、措施保障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建设全面启动作好探索、示范和储备。

 

3、开拓创新,深入开展关键技术研究

 

沟道拦沙工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局部抬高侵蚀基准,减弱重力侵蚀,控制沟蚀发展;(2) 拦蓄洪水泥沙,减轻沟道冲刷;(3) 减缓地表径流,增加地表落淤;(4) 增加坝地,提高农业单产,促进陡坡退耕还林还牧,减少坡面侵蚀。但是,如何合理布局,才能保证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体系安全?如何确定大、中、小型工程结构比例才能保证投资效益?不同施工时序对坝系安全、效益的影响是什么?如何调控?如何实现工程体系的“拦粗排细”的目标?这些问题的研究,成为新年度水土保持技术创新的重点,要抓紧抓好,力争早出成果、出好成果。

 

                 作者: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