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西霞院,再铸设计之魂

西霞院,再铸设计之魂

【字体:      】     打印      2006-11-06 16:40      来源:  

    10月的西霞院工地,秋高气爽,澄明空净。鸟儿时而在清澈的黄河水中嬉戏,时而在水面上滑翔,时而跃上碧空,尽情地舒展着身姿。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工程就在这宜人的秋色中拔地而起,秀美的景致和雄伟的工程一起,构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画卷。西霞院的建设者们无暇欣赏眼前的美景,他们驾驶着大型满载土石料的自卸汽车,从几十米宽的主河道两岸把大块石料倾泻入河,大河截流,正步步推进……

 

春华秋实梦正圆

 

记者从大坝右岸穿过已建成的泄洪、排沙和发电建筑物,终于搜寻到了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简称黄河设计公司)西霞院工程项目设计总工程师刘宗仁的身影,他说:“2004年1月,西霞院工程主体工程的开工,揭开了西霞院工程全面建设的序幕,经过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今年11月6日主河道截流,主体工程即将接受第一个关键性的里程碑式的检验,我们设计方正与工程参建各方尽心竭力,为成功截流做好准备。”说话间,他拿出工程整体布置图,在左岸坝顶的一辆越野车上摊开,生动形象地向记者介绍工程建设情况。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位于黄河干流中游,坝址左、右岸分别为洛阳市的吉利区和孟津县。上距小浪底工程16千米,为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以反调节为主,结合发电,兼顾供水、灌溉等综合效益。工程建成后,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小浪底水电站的调峰能力,提高小浪底工程的综合效益,还可以实现黄河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接,在长江水偏枯年份向北京应急供水。

 

黄河设计公司承担了西霞院工程的全面勘测、设计工作。对于黄河设计公司来说,开展西霞院远不是最近几年的事,早在西霞院工程开工建设40多年前的1958年,他们已经开始了西霞院的地质勘察和试验工作。在这一段艰辛而漫长的历程中,黄河设计公司有数以百计的人员参与到这项工作中,那堆积如山的报告、图纸是建设施工的主要依据,更是设计者汗水的结晶。

 

一座工程就是一部历史。西霞院,黄河下游一个U型河谷滩区,不经意间令几代黄河人为之魂牵梦萦。

 

西霞院工程早在半个世纪前,就进入了党和国家决策者及水利工作者的视野,但当时只是将其定位为一个梯级开发工程,通过与其他拟建梯级电站工程的联合开发,把黄河打造成为一条“黄金水道”,最大限度地开发黄河水资源,为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西霞院工程从其进入黄河建设者视野开始,就与小浪底工程的命运紧密相连,二者成为不可分离的孪生体。由于西霞院与小浪底相距不远,都属于黄河三门峡—桃花峪河段区间,因此,在早期勘测规划设计工作中,一直将西霞院工程与小浪底工程“捆绑”在一起进行研究。

 

1958年,为了研究三门峡—桃花峪河段开发规划方案,刚刚成立不久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院派出第二地质勘探队对西霞院库区进行地质勘察和试验工作,共完成库区1∶2.5万地质测绘27平方千米,坝址1∶5000地质测绘4.1平方千米;钻孔5个,进尺190米,由此拉开了西霞院工程前期勘测设计工作的序幕。

 

但是,随着1959~1961年3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经济困难,资金投入不足,再加上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之后出现的种种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家高层及水利工作者对多泥沙河流建设水库大坝的反思,西霞院工程开始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走过30多年风雨历程,西霞院翻开了新的一页。1991年,伴随着小浪底工程前期工作开工的号角,位于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下游16千米处的一片河谷开阔地,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西霞院工程再次浮出了水面。该工程由原来黄河上46座梯级枢纽开发工程之一,“摇身一变”成为小浪底工程的反调节水库。

 

黄委于1992年12月将《黄河西霞院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上报水利部,为西霞院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水利部前期工作安排,黄委设计院(现黄河设计公司)的规划人员数次深入到黄河西霞院河段。他们或驾小舟到河心滩查勘,或问询当地亲历洪水的老人,为了得到翔实的资料,他们忘却了条件的艰苦。

 

地质勘探人员在这里开展工作所受的苦就更难以描述。有一年为了赶任务,他们11月底就在西霞院坝段附近安营扎寨,住帐篷,吃干粮,由于河水水质不加处理无法饮用,守在河边的他们还要从附近老百姓家去拉水。靠近河边,帐篷潮湿不堪,他们的被褥简直能拧出水来。可就是这样,他们还要冒着凛冽的寒风在黄河上打钻孔,取地层岩心。

 

下面一组数据可以更具体、更深刻地反映出黄委设计院为西霞院项目建设所作的不懈努力:1993年,开始可行性研究;1996年6月,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1997年3月,水利水电规划总院组织对西霞院工程可研报告进行了审查,同年5月,黄委设计院开始了初步设计工作。

 

西霞院勘察设计初期,计算机还没有在水利工程设计中推广运用,在设计资料和手段不太完善的情况下,以曹治平为项目设计总工程师的西霞院项目组的全体人员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1993年开始参与西霞院项目,现今仍然在西霞院工地忙碌的设计总工程师助理秦云香回忆说:“前期都是手工绘图,曹治平设总经常带领大家加班加点,不论酷暑与严寒。后来有了计算机,他极力向设计人员推荐计算机辅助绘图,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秦云香高昂的声音中透露出几分自豪。目前,很多早期西霞院的亲历者已经离开了曾经让他们为之痴迷的西霞院工程,转向其他工作岗位,秦云香是幸运的,看着一张张蓝图正在变为现实,在西霞院工程的建设中,她也变得更加坚强与干练。

 

创新攻坚克难关

 

1998年,对于西霞院工程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这年7月,水利部明确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为西霞院工程业主,使西霞院工程的建设又前进了一步。自此,黄委设计院根据业主单位安排,又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到初步设计报告,都作了修改与完善。2004年年初,西霞院工程迎来了主体工程的全面开工,时任水利部副部长的陈雷、河南省省长李成玉、黄委主任李国英共同见证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设计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灵魂。对于西霞院工程来讲,设计者几代人的梦想就是要把黄河人励精图志、创新进取的精神融入到西霞院工程的每一个设计方案中。

 

正当西霞院工程建设正酣的时候,遇到了被业界公认的复杂而又罕见的“软基”技术难题。“2004年5月,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我们发现地层的性质十分特殊和复杂,之前,虽然我们做了大量钻孔取样,但仅靠钻孔样品取得的资料难以反映实际情况……”刘宗仁指着如今已初具规模的电站坝段告诉记者。面对这种“似岩非岩、似土非土”的过渡型地层,国内外在如此复杂地层上修建水利工程非常少,没有统一完善的试验方法与评价标准可以参照,西霞院建设各方惊叹,连国内地质专家对这种复杂的地基处理也感到非常棘手。初步设计阶段确定的技术参数和设计方案基本上不能用。面对电站基础的抗滑稳定问题、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承载力低及渗漏稳定问题,该怎么办?黄委设计院组成专门的设计小组,驻守工地,开展了大型原位试验和补充地质勘探工作。西霞院项目设计副总工王亚春和其他设计人员赶赴国内其他水利工程调研,小浪底建设管理局积极组织召开了两次国内专家咨询会,为最终的电站基础处理方案寻求到破解之匙。

 

“我们最终采用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加固技术解决了桩基处理问题,同时,通过增加布置U型防渗墙、振冲解决了地基防渗和泄洪闸地基软弱夹砂层问题。”刘宗仁讲起这些解决方案如数家珍,“虽然我们最终‘啃’下了软基处理这块‘硬骨头’,但因此造成了长达半年的工期延误,建设各方都铆足了劲,赶工期,这不,可以如期截流了。”刘宗仁笑着告诉记者,但已在工地驻守一个多月的他如今心中还绷着一根弦。

 

在工地现场,我们看到,坝肩上放着大匹白色的布,经了解发现,这可不是一般的布,这是等待作大坝防渗材料的土工布,是由两层特制布和一层PVC膜卷合而成的复合土工膜。在黄河这样的多沙河流上采用复合土工膜防渗尚属首次,缺乏经验,同时,在大II型以上水利水电工程使用土工模,也突破了现有规范。为此,设计人员到山东、江苏了解土工膜的生产情况,并专赴南京,邀请对土工膜防渗颇有研究的专家作可行性分析,并结合西霞院坝型做土工膜之间密实连接研究。最终,建设各方决定在便于检查和维护的坝体上游采用复合土工膜防渗。

 

在西霞院项目中所应用的新技术、新材料还不止这些。设计人员在追求工程安全、实用、美观的同时,始终把采用一流技术作为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为了使坝面平整、开阔,电站事故门采用倒挂式液压启闭机,启闭机容量与闸门孔口尺寸远大于国内已建工程,而闸门与启闭机采用四连杆机构连接国内尚无设计先例;采用掺合杜拉纤维的抗冲耐磨混凝土解决水流高流速部位的抗冲蚀问题;泄洪闸消力池和电站尾水渠采用软式排水管等新技术,解决了工程运行中的问题;同时,西霞院工程还创造了建设近10万平方米的防渗墙和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强夯处理的国内纪录。

 

成功背后是艰辛

 

西霞院工程截流在即。我们知道,这是由建设各方共同唱响的一曲奋斗之歌、胜利之歌、耕耘之歌。在阳光高照、尘土飞扬、机器轰鸣的工地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黝黑、干涩的面孔,他们很少抬头看身边走过的人与车,只专注于手头的工作。

 

刘宗仁,风趣、生动地向我们介绍西霞院项目的各项设计和进展情况,年轻而有活力。可当他摘下安全帽,看到他凌乱的夹杂着根根白丝的头发,记者竟不敢猜测他的年龄,忙碌的工作让40出头的他显得有些苍老。

 

温文儒雅的王亚春,作为西霞院项目设计副总工,西霞院建设前期一直在工地,如今在郑州负责项目的后期设计工作,为了西霞院争创一流工程、总结一流经验忙碌而快乐着。

 

张国兰,西霞院项目设计副总工,秦云香,西霞院项目设计总工助理,工地的女强人,她们没有像同龄的很多女人一样不爱武装爱红妆,她们站在大坝上,烈日摧残着她们的肌肤;她们深入廊道,寒冷让她们夏日也要裹得严严实实;她们经常驻守工地,却无法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

 

在西霞院的勘测设计中,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刘自全这位早在小浪底工程建设之际就已经退休的老地质人员,如今又转战到了西霞院工程建设工地;结婚不久的小伙子,在工地一住就是几个月,无法与心爱的人长相厮守;为了论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项目组人员四处调研,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刚从四川工地赶到西霞院工地的年轻人,夜晚晕倒在值班室,第二天才得到救治;地质、科研试验、测绘、规划、设计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乃至管理部门的同志都在后方默默无闻地支持着工程建设前方,促进工程建设面貌的日新月异……

 

对于承担水利部这项重点工程,黄河设计公司的领导非常支持和关心,黄河设计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文学,分管西霞院项目工作的副总经理宗志坚,总工程师景来红等公司领导都多次前往西霞院工地,了解工程设计设代情况,帮助解决设计设代进程中发现的问题。在他们心中,提起黄河上的工程就有一种由衷的亲切感,就是要创造优质工程、一流工程,打造出黄河设计品牌。

 

对于西霞院的建设者来说,截流是工程施工的关键性转折点,工程预计2007年汛前蓄水发电,标志着工程将开始发挥其基本的调节作用;2008年6月,工程将全面完工。随着工程的进展以至工程投入运用,工程设计必然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经验或教训,都将会对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编后:令我们欣喜的是,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枢纽工程于11月6日顺利截流,它标志着黄河上又一座水利工程拉开了攻坚的序幕,也是治黄史上又一浓墨重彩之笔。

作者: 本站记者 王静琳  通讯员 张石中 孙俊东 樊荣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