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荒坡赛江南——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扫描
绿染荒坡赛江南——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扫描

燎原之火
在黄河的中、上游地区,西起青海日月山,东至山西吕梁山、太行山,北抵内蒙古阴山、狼山、卓资山,宁夏贺兰山,南达陕西秦岭,河南崤山的广大区域内,山势起伏,丘陵密布,沟壑纵横,整个地表覆盖着黄土,这就是著名的黄土高原。
然而,在这片广阔而怪异的黄土高坡上,承载了太多的无奈和叹息。光秃的山,贫瘠的地,干涸的黄土,羊肠山道,简陋的窑洞和刻满皱纹的陕北老乡的脸,几乎成了黄土高原的形象代表。伴随着黄土高原上的特色苦歌,展示着这片土地的贫穷与落后。
希望之火在半个世纪前的一个小山沟里点燃。1944年,陇南水土保持试验区(天水水保试验站的前身)的两位同志在一个叫大柳树沟的地方划了一个圈,在沟坡栽上了树,沟底打上了柳土、土石谷坊,在沟口建了量水堰。简单的尝试,非凡的创意,此为星星之火,不想几年之后竟成燎原之势。
多少年过去了,整个黄土高原来了一个华丽转身,美丽的容颜让世人瞩目,恰如一只破茧化蝶的妙舞精灵,扇动着五彩斑斓的翅膀……
简单的说,小流域治理就是将大块复杂难治的黄土高原以小流域为单元划分成无数小块土地,每个部分自成一体,综合运用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治理。每一片小天地,都是一篇大文章。一个个小流域,托起水保人一重重绿色的梦想。
小流域综合治理探索起步最早始于黄河水利委员会。继1944年陇南水土保持试验区的尝试之后,黄河水利委员会于1950年相继成立天水、绥德和西峰“三站”,对修梯田、打坝、造林、种草和沟头防护等一系列单项水保措施进行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又在不同类型区选择了吕二沟、南小河沟、韭园沟、辛店沟作为实验基地,开启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历程。
时至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黄河流域八省区仿效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做法,先后规划治理了成千上万条小流域,成效显著,影响巨大。到20世纪80年代,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在全国各大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中组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把这项工作推向了高潮。
1980年由水利部、财政部统一安排,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在黄河流域八省区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在水保治理措施和管理上获得了宝贵经验。1983年开展的川掌沟小流域试点工程,经过10年治理,治理程度达到89.8%,全面控制了水土流失,基本上实现了荒山荒坡绿化、干支毛沟川台化,全流域呈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到2002年,黄河流域共开展了5期171条小流域试点。这些经过治理的小流域,结合封育措施,都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今天,黄土高原发生了重大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和提高。
今非昔比
站在山头上,眺望四方,天蓝山绿,白云朵朵,景色之秀美,令语言苍白、图画褪色,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不妨跟随记者一览胜景。
山西隰县卫家沟流域:一排排侧柏像绿色大兵一样蹲守在山坡上,山腰间的刺槐树吐着白色的花朵,花香沁人心脾,引得大群蜜蜂嗡嗡飞舞。杨树、柠条、苜蓿等灌木林、乔木林为整个山坡披上了绿装。
山坡上成千上万的鱼鳞坑也是一道别样的风景,一排排像鱼鳞一样布满山坡,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一棵棵娇嫩的小树苗。
对面一个近300米宽的塬面上,是一片嫩绿的苹果园,依稀可以看到几位果农正在果林里忙着剪枝。果林旁边有一个提水站,据陪同采访的隰县水利水保局刘局长介绍,那是青宿村的后堰塬提水站,它主要是在干旱的时候把蓄在淤地坝里的水抽取上来,供给村庄和果园。
山沟里,一块块坝地井井有条,平整如毯,一道道笔直的田垄伸向远方,田地里一行行青青禾苗刚刚露头。在坝地的上方不远处,有一座20米高的骨干坝,那是下游坝地的保护神。来到大坝前,一片碧绿的湖面映入眼帘,水面上波光粼粼,一群闹鸭追逐嬉戏。
车子在山腰盘旋,水泥硬化路面使行车方便稳妥,路两边砌有规整的排水沟,沿沟植树成排。“20年前可不是这样,这里根本没有路,一下雨就别想出门,泥泞难走,”刘局长告诉记者,“隰县多属黄土残塬沟壑区,以前整个山上光秃秃的,黄土裸露,一遇大暴雨,沟里面山洪翻滚,山沟山坡一片汪洋,水沙俱下。”
内蒙古准格尔旗川掌沟流域:沟坡上到处厚植草甸,5月份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棵棵油松足有2米来高,柠条护边,乔灌结合,苍劲墨绿,秀色可餐。
几十米深的山沟里,裸露的砒砂岩呈现出粉红的颜色。准格尔旗水保局局长吴德介绍说,在这种砒砂岩的表面除了被称为砒砂岩克星的植物——沙棘之外什么也不能生长。现在经过多年来水保工作人员的不懈植绿,大大遏制了砒砂岩风化水蚀和水土流失。记者注意到,在号称“地球癌症”的砒砂岩表面,簇簇沙棘盘踞其上。
榆林米脂高西沟小流域:站在山顶远眺,苍山绿树,层层梯田,山脚下户户瓜果飘香,路路绿树成行,对面青山叠翠,遍野绿草如毯,碧水蓝天映照沟底,60亩水面波光粼粼,水中鱼儿嬉戏,鸭群竞游,一排排崭新窑洞整洁明亮,一个个宜人小院宽敞优雅。
简直不敢相信,昔日“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的高西沟今天会变得这么漂亮。高西沟村书记姜良彪说,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旅游。
……
美景如画,今天小流域治理成效显著,回望小流域治理探索发展之初,却是异常艰辛,非一朝一夕之功。
异彩纷呈
今天,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异彩纷呈,黄土高原各个地方不断开拓创新,探索有效的治理方式,包括多方拓展筹融资渠道、采用新技术等方面。无限的创造力在实践中迸发出来,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涌现。
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严重缺水,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问题之一。在陕西省绥德县韭园沟这个中国最早的水土保持试验基地,通过收集珍贵雨水、淤地坝蓄水以及衬砌不渗水灌渠等方式,使每一滴水的作用都得到了充分发挥。
记者站在韭园沟示范区高处向四周望去,发现每个塬顶上都有一个大大的积雨场,用石灰砌成,好似一个个大锅盖。“积雨场下面都有一个大的蓄水池,有管道和衬渠通向下方。当需要水时,就把蓄水池里面的水沿渠放下去。”陪同的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高级工程师党维勤介绍说。
记者沿着一条窄窄的石砌小渠自上而下,看到这些渠水自流到山坡上的块块坝地,达到了灌溉的目的,同时这些渠道连通了淤地坝蓄水、塘坝蓄水,可以方便地把水送到山坡上的每个果园和坝地里面去。“这就是我们的自流灌渠工程。”党维勤高兴地说。
资金的筹措是制约小流域综合治理进展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如何能够尽可能多地筹集和投入治理经费,并且使这些资金产生最好的综合治理效果是各地水保决策者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榆林市子洲县佛堂焉小流域采访时,刘晓明副县长指着漫山遍野披绿装的示范区告诉记者:“全县水利水保、农发、扶贫等资金捆绑使用,统一规划,集中实施,确保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达到综合成效。”
刘晓明说,这一流域治理由水土保持部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验收。实施水利牵龙头,全民参与,部门联动。各部门资金由县政府整合使用,全县各部门分工划片,各负其责,动员社会力量种植“三百林”,如今这些措施都转变成了治理区30多个山头上的层层绿色。
而在陕西龙湾示范区,绥德县推行“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部门联合、资金捆绑,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思路,通过整合财力、人力资源,努力打造陕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水土保持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
曾经,在黄土高原塬面上开垦坡地,跑水、跑肥、跑土,水土流失很严重,土地越垦越贫瘠,村民越种越穷。坡改梯是一个解决“三跑”问题的有效途径,不仅防治了水土流失,而且通过探索种植经济果林等方式,使村民的收入得到大幅提高。
近几年,甘肃省天水市中山流域通过修建梯田,种植葡萄脱贫致富,鼓了村民腰包。记者在中山流域周边的下曲、东山两村采访时,村民东晓红高兴地说:“自从修梯田保水土以来,山体绿化了,经济发展了,在沟道里种上葡萄,收入连年翻番,现在日子好多了。”
而在国家重点扶贫县——陕西延安市延长县,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政策扶持发展果林经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目前,延长县苹果已成规模发展之势,全县计划发展果园30万亩,使全县大约10万农民每人3亩果园。”延长县委常委李俊慧介绍说。同时,由当地政府整合各方资金建设果园灌溉工程,解决山区塬台的果林灌溉和群众饮水问题。
记者在当地了解到,果林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成为群众主要收入来源。山下种粮,山上种果,解决了吃饭问题,也解决了退耕还林难题,使群众“退得下,能致富”,一举两得。
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东胜哈达兔小流域,自1999年4月实行“禁牧令”以来,采取多种措施,全面实施封禁,大力推广牲畜舍饲圈养,促进了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
………
黄土高原各小流域因地制宜,采用退耕还林、修建梯田、封禁和修建淤地坝水保设施等多种方式改善水土流失状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水保新思路和惠民新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