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砥柱:见证千年治水史诗
黄河砥柱:见证千年治水史诗
万里黄河奔腾至三门峡段,河心陡然耸起一座巨礁,这便是名动天下的砥柱石。它不仅是地理奇观,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大禹治水与砥柱由来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流域发生大洪水。洪水肆虐,民不聊生,帝尧命鲧治水未果,舜帝又命鲧之子大禹继续治水大业。大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获成功。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当尧之时,水逆行,汜滥于中国。”大禹治水采取疏导之法,而黄河最易堵塞之处,正在三门峡段。《古文尚书·禹贡》详述大禹疏导黄河路线,其中砥柱山尤为关键。
砥柱山,即《左传》所称“三门山”。《墨子·兼爱》云:“洒为砥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汉班固《汉书》记载:“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析砥柱。”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阐释:“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
险峻地貌与水文特征
三门峡位于原河南省陕县与山西省平陆县的黄河峡谷中。此地地貌险峻,水文条件复杂,堪比长江瞿塘峡口的滟滪堆。
滔滔黄河水奔流至此,被鬼门岛和神门岛两座天然石岛分割为三股水流。其中鬼门与神门水流湍急,唯有人门水流稍缓,可勉强通航。
激流通过三门后,在下方400米处又与三座石岛相遇——自右至左分别为梳妆台、张公岛与砥柱石。三股水流汇合后,直冲砥柱石,惊涛拍岸,气势恢宏。
唐代赵冬曦在《三门赋有序》中描述:“砥柱山之六峰者,皆生河之中流……加以两崖夹水,壁立千仞,盘纡激射,天下罕比。”寥寥数语,尽显黄河三门峡段之险峻。
千年漕运与治河历程
三门峡地理位置至关重要,陕西省因位于陕陌(现为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以西而得名。
西周时期,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为虢国所在地。大一统王朝建立,各地物资转运需求日增。漕运成为王朝命脉,而三门峡天险则是黄河漕运的咽喉要道。
秦统一后,在砥柱设官管理。“底柱丞”封泥的发现,证明秦代已对三门峡段航道进行常态化管理。
汉、魏、晋数百年间,统治者大规模治理三门峡。《水经注》记载,西汉成帝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采纳杨焉建议疏凿砥柱,结果“令水益湍怒,害甚平日”。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魏明帝遣寇慈率五千工匠修治。晋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也遣官治理。
然而,有记载曰:“虽世代加功,水流漰渀,涛波尚屯,及其商舟是次,鲜不踟蹰难济。”尽管屡经治理,行船仍极为艰险。
东汉时已出现专业“河师”——三门峡段的漕运驾船能手。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汉献帝东归,有臣子建议经砥柱水路出行,太尉杨彪等以险恶劝阻。刘艾称:“臣前为陕令,知其险。旧故有河师,犹有倾危,况今无师。”
隋唐时期,长安为都,三门峡漕运地位更加凸显。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有记载:“底柱山崩,偃河逆流数十里。”
唐代为解决漕运难题,多措并举。漕船至洛阳后改走陆路;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尝试开山架桥;开凿栈道雇佣纤夫;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裴耀卿提出水陆联运,于三门峡东西设仓避险。
宋元明清四朝,虽都城东移,三门峡漕运渐衰,但未完全荒废,历代摩崖题记即为明证。
两千多年来,黄河三门峡段留存了大量古代栈道、运渠、道路、粮仓及摩崖石刻,共同构成了一部壮丽的三门峡漕运开发史。
文学经典中的砥柱形象
文人墨客游览三门峡,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
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太宗李世民亲临三门峡,“观砥柱,勒铭以纪功德”。名臣魏征随行,作《砥柱山铭》。
《全唐文》所录魏征《砥柱山铭》仅十六字:“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而北宋黄庭坚《砥柱铭卷》书写的魏征铭文达218字,或为完整版本。
北宋欧阳修在《黄河八韵寄呈圣俞》中写道:“河水激箭险,谁言航苇游?坚冰驰马渡,伏浪卷沙流。”金代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云:“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金代周昂《砥柱图》云:“鬼门幽幽深百篙,人门逼窄愈两牢。舟人叫渡口流血,性命咫尺轻鸿毛。”这些作品生动描绘了三门峡的险峻景象。
新时代的三门峡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水患成为重要任务。最终,“万里黄河第一坝”选址三门峡。
1955年,地质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等单位对库区进行地质勘察。1957年,三门峡大坝正式开工建设。
1960年,三门峡大坝竣工蓄水。随后出现泥沙淤积问题,导致上游渭河水位抬高。1964年,人们开始改造大坝,由“蓄水拦沙”改为“蓄清排浑”。
三门峡大坝建成六十余年来,黄河下游未发生改道、泛滥事件。而砥柱石因位于大坝下游,免受淹没,至今巍然屹立。
新时代的黄河砥柱石已无古人笔下的险峻之势,反显玲珑之态。2024年10月1日,位于三门峡大坝南侧的黄河中流砥柱博物馆正式开放,迎接八方来客。
黄河砥柱石,见证着中国数千年的治水历程,象征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