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中牟黄河语痕

【字体:      】     打印      2025-11-13 09:40      来源: 黄河网  

黄河“九曲十八弯”奔腾而下,在郑州北出峡谷、入平原,流至中牟县境时,如脱缰野马,肆意奔荡。长期的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超出地表数米,蜿蜒绵亘的黄河大堤也随之增高,造就了闻名遐迩的“地上悬河”奇观。

九曲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中牟恰位于“豆腐腰”的首端。明清以来,黄河在中牟境内数十次漫溢、决口,既给这片土地及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也塑造了这里独特的人文地理与风土人情,更留下了极具鲜明特色的中牟黄河语言。

这种黄河语言,除了“黄河滩”“黄河堤”“黄河沿儿”这类广为人知的通用表述,更集中体现在诸多饱含黄河印记、带着水汽与黄河特有味道的地名与村名中。中牟县北部沿黄乡镇的村名、地名,大多因黄河而生、由黄河而来。

以狼城岗镇为例,太平堤村、北堤村、撑堤的命名均与黄河紧密相关。“堤”本是为防范黄河水患、保障安澜而修建的土建工程,“太平堤”便是由“黄河安澜、百姓太平”的吉祥寓意得名。万滩镇的永定庄村,命名亦如此,寄托着人们对黄河永保安定的期盼。

北堤的由来则有明确的历史背景:乾隆二十六年,黄河在杨桥决口,清政府为阻挡水势,从西狼村至朱固村修筑了一条拦水大堤。因该堤位于瓦坡村北侧,故得名“北堤”。撑堤的含义从字面上便可领会,直观反映其与黄河堤防的关联。

黄河岸边自古便有不少渡口和出水口,部分逐渐发展成村落,形成了带“口”字的村名。雁鸣湖镇的司口村,明末清初时是黄河渡口,因司姓人家最早在此撑船摆渡、定居繁衍,便以“司”姓冠首,得名“司口”。

万滩镇的闹市口,最初是黄河南岸的一处出水口,曾有管河人员驻扎。随着时间推移,这里往来人员日益密集,周边饭店增多,十分热闹,形成村落后便得名 “闹市口”。

同样位于万滩镇的赵口,其命名传说与乾隆皇帝有关。相传,这里原本是原阳县赵姓大户为方便耕种收割庄稼而开设的私家渡口,起初并无正式名称。乾隆十五年,清高宗乾隆皇帝巡行河南、祭奠嵩岳,返京途中经过中牟,沿黄河大堤前往省会开封时,在此处歇息。见此地人员往来不绝,乾隆询问地名,随行的中牟知县孙和相如实禀报。乾隆沉吟片刻后说道:“既如此,就叫赵口吧。”皇帝金口玉言,赵口之名自此流传开来,所在村落也随之以“赵口”命名。

此外,还有带“堡”字的村庄,如雁鸣湖镇的九堡村、万滩镇的六堡村,其命名同样直接源于黄河。“堡”是清初以来治河衙门在黄河险工地段修建的房屋,通常为一两间,每隔一公里修建一处,主要用于存放防汛工具、设备,同时为值守堤防及往来河务人员提供临时休息、遮风挡雨的场所。而在“堡”附近形成的村落,便依据“堡”的修建次序来命名,于是便有了六堡、八堡、九堡等村名。有趣的是,在中牟方言里,“堡”不读“bǎo”(如“碉堡”“土堡”中的发音),而读作“本儿”(即“本”字的儿化音)。

“滩”也是黄河语言中极具代表性的词汇,特指黄河滩。由于黄河水常年翻滚、涨落,淤积在岸边的泥沙形成了大片肥沃滩地,既能种植庄稼,也能滋养百姓。当地人根据滩地的成因与特点,将其细分为老滩、嫩滩、上滩、下滩、夹河滩等。其中,经过多年开垦耕种的滩地称为“老滩”;新形成且尚未耕种的滩地称为“新滩”,也叫“嫩滩”;在河水中央形成的滩地则是“夹滩”。随着滩区人口逐渐聚集,形成了许多村落,部分村名便直接取自滩地相关称谓,如万滩镇政府所在地的万滩村、狼城岗镇的苇滩村。

在旧社会,黄河频繁在中牟境内泛滥决口,甚至改道,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无尽灾难。乾隆版《中牟县志》记载:“黄河,在县北五十里,西自郑州来,东抵祥符界。计在牟境者,曲折绵亘九十余里。沿河筑堤,以防冲决。盖牟邑之患,莫大于此。”书中还提到:“中牟自河南徙,最当其冲,其害久而益剧。民劳于河,贫于河,且死徙于河。此之不详,昧轻重矣。”“民劳于河、贫于河且死徙于河”这短短12字,精准概括了黄河与中牟及当地百姓的特殊关联,更是旧社会中牟人民千百年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受黄河水害的长期泛滥、浸渍影响,中牟北部土地出现严重盐碱化,庄稼难以生长,粮食连年歉收,正如当地流传的俗语所言:“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天苗枯死,冬天无柴粮。”在这样的困境下,农民只能靠熬碱、熬盐维持生计,长期挣扎在贫困线上。过去,在当地流传着一首辛酸的歌谣:“盐碱坂,花狗脸,种一葫芦打两碗。一把铲,一口锅,铲草熬盐过生活。”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当时当地人民的艰难生活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治理黄河,缚苍龙、锁狂澜,实现了大河岁岁安澜。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牟开展引黄淤灌、种稻改土工程,先后修建了杨桥、三刘寨、赵口三座涵闸,加上九堡等地的虹吸设施,以及东漳、狼城岗提灌站等水利工程,尤其是杨桥灌区的北水南调工程,有效解决了区域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

这些工程让中牟大片原本盐碱、沙荒的土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丰沃良田;北部沿黄乡镇成了鱼米之乡,赢得了“北方江南”的美誉;百姓过上了幸福富裕的美好生活,中牟也成功跻身“中国百强县”行列。如今的中牟人民,早已从过去“怕黄水,恨黄水,逃黄水”的心态,转变为“想黄水,盼黄水,用黄水”。

随之而来的,是中牟新歌谣的诞生:“天变地变水也变,浪子回头金不换。狂暴黄河戴笼头,造福中牟变新颜。”这首歌谣讴歌了安澜共济的黄河给中牟带来的深刻变革,也道出了中牟人民对如今美好生活的珍视与感恩。


作者: 娄继周    责编: 胡霞 范江涛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