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一颗喜乐的心

【字体:      】     打印      2025-11-13 09:37      来源: 黄河网  

一颗喜乐的心,仿佛是与生俱来的。

虽远未能达到弥勒佛大肚能容、开口便笑的境界,但总能于风雨飘摇之中找到心灵的安定之处。

用俗语说,就是总能没事儿偷着乐。

仔细想想,可能与家族中奶奶的平和乐观,母亲的善良厚道有关。印象中,无论遇到多大的事情,多么难过的坎儿,她们总能举重若轻地化解。

在幼年的她看来,那里面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到底是什么?

奶奶知书达理,知识的积淀和人情的练达,让她能时刻保持从容。即便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人和事,她也能保持波澜不惊。

晚年,她在内心深处根植了一份信仰,坚持做读书笔记,更加博爱、慈祥、平静。

地域方言的四声腔调,在旁人听来总像吵架,有些生硬。小时候,早上还没醒来,就听到窗外的对话,以为是谁在生气,或是在闹别扭。但那腔调从奶奶口中说出,总是温和而有耐心。倘若心中有什么疙瘩,也能很快被化解。

长大后,她自己也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心结,每当感到拧巴时,奶奶慈祥的表情总会浮现在眼前,或许不必刻意回想,就在内心深处,在潜意识里,给予格外温柔的提醒。

每个人都会有心结,虽然会影响情绪的一时起伏,但那阴影不会一直都在,更不会永远阻碍前行。知道要去的方向,想要抵达的境界,就会明白,化解和超越是一生的功课。

而在母亲那儿,化解的力量来自那份虽然单纯懵懂却厚实善良的心底。很多事情想不通,弄不明白,就由它去。

母亲的眼泪和笑容都来得真切,自如转换。没有什么能阻碍她的欢喜,即使一双颜色好看的袜子,一把新颖别致的雨伞,一碗回味无穷的美食,都能欢喜很久。

女儿巧妙地遗传了这一“傻乐”特点。每年秋天,照例捡来一片片金黄色的银杏叶、绚烂夺目的梧桐叶、经霜变色的榉树叶……乐此不疲,内心生出未曾重复的期待和欢喜。

连审美眼光似乎也是这样遗传的。

学识不高的母亲却有着颇高的审美。集市上、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物品中,她总能轻而易举选出最好看的,笃定,不容置疑。

母亲并不懂得流行和时尚,她的审美自信应该来源于天然的力量。

她从小生活在大山中,在田野里奔跑,一生最爱的便是“天然”!所有自然的造化都映在她那双纯澈的眼睛里,潜移默化到她的心灵深处。

母亲凭的是旁人难以模仿的直觉。

反倒是她自己,从书本中获得不少理论见解,从时尚资讯了解一些潮流指南之后,有时难免摇摆不定。

很多时候,禁锢自我的是头脑中固有的观念,长久以来的执念,习焉不察的惯性。

她曾以为自由很容易实现,却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一个又一个困境。直到重读《诗经》等经典,或许只是浅浅地了解,只是默默地感受,那些先哲的智慧就浸润到脑海里。

想想看,一年365天,如果每天都汲取正向的能量,以虚空的心境接纳万事,或许曾经有的心结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化解。

那曾绊住我们的,曾经很难释怀的障碍,或许本就轻若鸿毛。

就是这样,让新鲜的空气进来,让大道自行铺展,所有的“贪嗔痴慢疑”都会在“学有缉熙于光明”里消退。

一天天,一年年,坚持下去,就是一个全新的自我。

想起10年前,她第一次看到乐山大佛,修长、巨大的手,稳稳地落在膝盖上。眉眼间、嘴角边,笑意若隐若现,一派安详宁静。

10年后,她带着孩子在夜晚去看乐山大佛。月光下,默默凝视大佛的眉、眼,心境顿时变得安详宁静。

欢欢喜喜地一步一个台阶,走到山顶,绕大佛祈祷。

然后,驻足,远远地伸出手,和大佛合影,像是把佛的善念捧在掌心。

如此,很多事情都可以释怀、放下。


作者: 邱天心    责编: 胡霞 范江涛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