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启物藏
作为冬季的首个节气,立冬与立夏、立春、立秋合称为“四立”,昭示万物在春天萌生,在夏天滋长,在秋天收获,在冬天休藏。《孝经纬》记载:“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
古时,立冬不仅是自然节令,还是一场盛大的仪式。据《吕氏春秋·孟冬》记载,立冬前,天子斋戒沐浴,以示虔敬。至立冬当日,率三公九卿,赴北郊行迎冬之礼,其仪庄重,其情肃穆。礼成之后,更有赏赐冬衣、抚恤烈属等一系列举措。朝廷有迎冬之礼,民间则有“贺冬”之俗。是日,百姓皆着新衣,往来庆贺,谓之“贺冬”,亦称“拜冬”。
民以食为天,立冬还有“补冬”习俗。民谚就有“立冬补冬,补嘴空”之说。此俗因地而异,北方人大多在立冬日吃饺子,南方人则吃鸡鸭鱼肉。
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将立冬划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这三候生动描绘了立冬时节的物候特征。初候时,北方水域开始结冰。二候时,土壤逐渐冻结,为越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最有意思的当属三候,古人认为野鸡此时会潜入水中化为大蛤。唐代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中精准捕捉了这些物候特征:“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诗句既写实又写意,将立冬时节的天地气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其实,统览立冬诸般风貌,其核心的文化精神,终归于一个“藏”字。《黄帝内经》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藏”是物质的储存,也是精神的涵养。在物质层面,“秋收冬藏”是农耕文明的基本规律。粮食入库,蔬菜入窖,人们为漫长冬季做好充足准备。在精神层面,冬季被视为修身养性的最佳时节。文人围炉夜话,品茗读书,在静默中积蓄力量。陆游“炊粟犹支日,藏蔬可御冬”的诗句,道出了冬藏的真谛。
“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站在冬的起点,重温节气民俗的深刻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熠熠生辉的独特魅力,令人不觉情趣盎然、暖意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