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兰亭序

【字体:      】     打印      2025-10-16 15:17      来源: 黄河网  

乾坤兰亭

一只羽觞自东晋永和九年漂流而来,载着时间的酒酿。浅酌轻吟,蝉翼般透明的春风拂过耳边,宇宙温柔。

每一个字,千姿百态,挺然秀出,在纸上自在生长。细劲的枝丫掩映交错,如丝竹管弦,奏响一曲美妙的水墨兰亭。

最初平缓沉稳;渐渐,文思涌动,情绪飞扬,在天地自然间,超逸优游;后来,悲凉、沉痛,在更加深邃的时空,直面生死和孤独。

笔法也时而疏朗简净、蕴藉从容,时而潇洒俊逸、行气如虹,时而劲健华美、舞姿翩跹。连涂改的墨迹也如落花,点缀在茂林修竹间,自然天成。

从公元353年三月会稽山阴道上走来的王羲之,在一场以修禊为名的兰亭雅集中,洗涤所有心灵的尘滓,以纯净、喜悦之眼观照山水美景,大千世界莫不晶莹澄澈,一派光明。

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又似“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一生中能有多少个这样明媚的春天,多少次这样群贤毕至的聚会,多少回这样的吟咏唱和?

小小的兰亭,伫立天地间,宛若一叶飘摇的小舟,一颗跳动的心脏,却仿佛囊括乾坤期望,江海咏思。

《论语》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志向,一种明净诗意的田园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着新衣,洗尘埃,与友聚,风中舞,咏而归。

归向何处?

或许是《诗经·郑风·溱洧》中的“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那活泼泼的对话里蕴含着春水流淌,兰草柔嫩,生命活泼,情感荡漾。

归向何处?

或许是《兰亭序》里的“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简单又纯粹的快乐;或许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清新的境界和开阔的胸襟;或许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最深的追问和思索,是存在和虚无。

但最终是“天下第一行书”,这份因其高度的艺术创造带来的永恒的美,让王羲之从生命的有限性和巨大的幻灭感中突围。

唐张怀瓘《书议》:“惟逸少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在后人的心追手摹中,他一次又一次重生。《兰亭序》和兰亭雅集更成为一种艺术符号,文化精神的象征,渗透在中国人的文化修养、诗意想象和生活日常。

今天,乾坤一兰亭,可否借来安顿身心,成就圆满自足的世界?

传奇故事

第一个是帝王“粉丝”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太想得到《兰亭序》真迹,就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诗琴唱和,取得王羲之第七代传人僧智永的弟子辩才的信任,设计从辩才手中赚回真迹。

皇帝得到墨宝固然欣喜若狂,据说这样一个骗局导致辩才和尚失魂落魄,身患重病,一年后就去世了。

唐人何延之在《兰亭记》中详细讲述了这一传奇故事,唐代大画家阎立本以此为蓝本,创作《萧翼赚兰亭图》。

画面上,老僧辩才长眉圆颊,嘴巴微启,手持拂尘,盘坐在禅榻木椅上,似有疑虑为难的神情。而儒生装扮的萧翼,眉毛上扬,眼神透露着机智,双手笼在袖子里,躬身坐在长凳上,屏气凝神倾听。

画面左下角有一老仆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矮几上,放置着茶碗、茶罐等用具。茶香袅袅,禅茶一味,似冲淡了计谋,为画面增添了几许韵味。

此画现仅存宋人摹本三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二个是落水本《兰亭》故事。

南宋书画家赵孟坚,擅画墨兰、白描水仙等,神韵飞动,飘然出尘。他也是当时颇负盛名的书画收藏家,常用一只船载着书画文物及纸笔墨砚等,东游西适,赏月吟诗,弹琴作画。人称其舟为“赵子固书画船”。

据说,开庆元年(1259年),赵孟坚得到心仪已久的定武本《兰亭序》,非常高兴,连夜乘船回家。途中到吴兴,船被大风吹翻,幸亏河水不深,但行李衣物等都已全部浸在水中了。赵孟坚什么都不顾,站在水中大呼:“《兰亭》在否?”船夫也顾不得抢救行李衣物,而下水抢出定武本《兰亭序》。赵子固见此,破涕为笑。他全身湿透,立在水中,只举着一卷书,庆幸万分地对人说:“《兰亭》在此,余不足惜也。”后来他在卷末题上“性命可轻,至宝是保”几个字,以作纪念。

赵孟坚落水护《兰亭》之事,被人们传为佳话。而他这个传本,就被人们称为“落水兰亭”。

第三个是文征明贯穿一生的兰亭日课。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三月望日,89岁的大书画家文征明,意临《兰亭序》卷。此件纵29.2厘米,横120.5厘米的作品著录在《石渠宝笈初编重华宫》,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时,他的笔法已经炉火纯青,用笔丝毫不怠,行草结合,气韵流畅,纵逸自如,浑和肃穆,达到了神而明之的境界。

想象那样一个春天,朝飞暮卷,云霞翠轩,89岁的长者临窗静坐,屏气凝神,面对他这一生临了无数次的《兰亭序》,再次欣然提笔。内心充盈着淡淡的喜悦,那是历经沧桑后的平静和淡然。晚年的他,以一生的不懈修炼,真正悟到王羲之书法的精髓,写出属于自己的兰亭。

文征明73岁时用青绿山水技法所绘的《兰亭修褉图》,设色明丽丰富,整体格调又淡雅精致,青山妩媚,丛竹泛翠,八位文士临溪闲坐,亭中三人写诗诵诗,整个春天都沐浴在温暖华美又古意盎然的色调里。

江南四大才子中,文征明似乎是最笨的,据说11岁才会说话,9次科举未中,54岁靠友人举荐成为翰林院待诏,三年多时间,因不适应官场,乘舟南归。在家中建造玉磬山房,手植两棵梧桐于庭院中,自此,沉醉书画,不问世事。那一年,他58岁,真正的人生刚刚开启。

他在自己的时间节奏里缓慢而有序地生长,心容世事而不争,意纳万物且自明,渐渐臻入化境,终成一代宗师。

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柯律格说,16至18世纪的300年间,文征明在中国的影响力,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

珍本开眼

大疫三年,某个清晨,打开神龙本《兰亭序》折页,仿佛第一次眼神清亮,看到那极细腻的牵丝连带,那微妙的用笔使转,偃仰欹侧,忽然就与从容静观的魏晋风度,新鲜深刻的宇宙哲思,有了连接。

一瞬间几乎感动落泪。

也渐渐领悟,那些幼稚的临摹,懵懂的背诵,笨拙的积累,或许只是为了在某一天“开眼”,大略明白王羲之在《用笔赋》中所写的“游丝断而能续,龙鸾群而不争”之意。而这一天也只不过是行程中的一个驿站,我们不断接近那艺术的精魂,不断接近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因为难以抵达。甚至王羲之本人,也只能臣服于这一纸草稿,天机偶得,已无法超越。

“神龙本”《兰亭序》是无限接近原作之双勾摹拓,此帖乾隆年间被刻于“兰亭八柱”,列为第三柱。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春,弘历将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帖》墨迹六帧(唐虞世南摹《兰亭序》、褚遂良摹《兰亭序》、冯承素摹拓《兰亭序》,唐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后序,明董其昌临柳公权《兰亭诗》,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阙笔,及乾隆御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合为“兰亭八柱册”;并将圆明园坐石临流亭改建成八方重檐亭,并易以石柱,每柱刻帖一册,此即著名的“兰亭八柱”。

兰亭碑及八根石柱,分别于1917年前和1941年之后运至北京中山公园,直到1971年,始用八根石柱,在唐花坞西侧新建成重檐八角亭,额曰“景自天成”。

和神龙摹本的遒媚飘逸相比,传欧阳询临摹并被刻石的定武本《兰亭序》更显朴厚、清劲。宋庆历年间碑刻被重新发现,置于定州。唐时定州置义武军,宋避太宗赵光义讳,改义武为定武,故此石刻被称为《定武本兰亭》。大观中,宋徽宗命取其石,置于宣和殿。宋代以来《兰亭序》刻本众多,论者多以欧摹定武本为正宗。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传世的定武原石真本——独孤本《兰亭序》。1310年9月,赵孟頫自吴兴前往大都,至南浔时,天台僧独孤(淳朋)长老以此本相赠。舟行途中,子昂日日展观,不仅亲笔临写,还在册后留下题跋,即著名的“兰亭十三跋”。

跋中写道:“兰亭诚不可忽。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其人既识而藏之,可不宝诸。”

真迹越来越少,怎能不好好地当至宝一样珍藏呢?

又有名句:“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第十跋有:“……故兰亭难辨。然真知书法者,一见便当了然,正不在肥瘦明暗之间也。”

第十二跋:“余北行三十二日,秋冬之间而多南风,船窗晴暖,时对兰亭,信可乐也。”

后来该卷曾遭雷火,仅余残片。今日看残本,既珍贵又令人疼惜。

繁忙的时刻,清闲的日子,都不妨在“兰亭”里停留一会儿,感受艺术一点一滴的浸润。如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所写:“这种精神上的真自由、真解放,才能把我们的胸襟一朵花似的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义,体会它的深沉的境地。”


作者: 苏 素    责编: 胡霞 范江涛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