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拾望者的诗学凝视
——评陈宇评论集《诗林拾望》

拾望者的诗学凝视——评陈宇评论集《诗林拾望》

【字体:      】     打印      2025-09-11 15:40      来源: 黄河网  

《诗林拾望》作为陈宇的文艺评论集,是“新力量文丛”的一卷。这部作品跳出了传统文艺批评的程式化窠臼,以扎根文学现场的敏锐视角与鲜活灵动的随笔笔触,为当下略显沉闷的文艺批评领域带来一股清风。

其最显著的特色是扎根现场的批评姿态,如同一位深耕诗坛的观察者,始终锚定当下诗歌创作的鲜活脉搏。书中评论不沉溺于抽象理论的空谈,而是紧扣诗坛动态,将目光牢牢锁定那些活跃于创作一线的诗人及其作品——从老童《独白》中“以杜鹃啼血叩问苍穹”的忧患书写,到尹才干图像诗里“形意共生”的先锋探索;从曹东《许多灯》中“性灵与哲思交织”的凝练短章,到潘兴斌微型诗里“三行见真意”的精巧构思,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当代诗坛生态图景。

陈宇的批评始终贴着文本行走,既能潜入字句肌理捕捉诗人的创作密码,又能跳出文本还原创作现场的温度。分析老童的诗歌时,他不仅敏锐捕捉到《变成一只杜鹃鸟》中“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叩问”,更点出其白话表达中藏着的赤诚——如同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的直白,却以“忧患意识情动于衷”形成独特张力;解读尹才干的图像诗时,他不回避初期“剑走偏锋”的争议,更以《童年》《走不出逝去的心境》等作品为例,肯定其“从古典诗歌汲取养分,让形式与内容共生”的创新价值。这种“在场感”让批评不再是隔岸观火的评判,而是与诗人、作品、时代对话的过程,读者仿佛能透过文字,看见诗人落笔时的斟酌、创作时的悸动,以及诗歌在现实土壤中生长的轨迹。

独立真诚的批评态度同样是该书掷地有声的亮点。在当下文艺批评常陷入程式化套话、吹捧化谀词的语境中,陈宇始终恪守鲁迅先生“剜烂苹果”的批评准则,践行“坏处说坏,好处说好”的赤子之心。

评曹东、简云斌时,他既盛赞《许多灯》“以九行写尽十年人生”的性灵特质——如《抽屉》中“生活的抽屉悄无声息合拢”的隐喻,将生命被抽空的钝痛凝练成诗,堪称“现代性灵派的典范”;也不讳言部分诗作存在“散文化倾向”,指出其在追求直白时偶尔失却诗歌的凝练张力。论及杨真真的创作轨迹,他既肯定《肉身之外》中“从‘小家碧玉’到开阔大气”的突破,如《童话诗人》中“笔尖流出天地”的豪迈,彰显诗人对自我的超越;也直言其早期作品中“囿于私人情绪的纤巧”,如部分情诗虽细腻却格局偏狭。面对尹才干图像诗的争议,他既不跟风嘲讽“文字游戏”,也不盲目追捧“泰斗”之名,而是客观指出其“将形式与内容熔铸”的探索价值;评李自国《生命之盐》时,既肯定其“盐场史诗”的厚重,也坦言“个别篇章情感溢出如堰塞湖”。如此敢言真话、不掩锋芒的态度,让批评挣脱了“温吞水”的桎梏,回归到“剜疮排毒、彰善瘅恶”的本真功能,字里行间尽显批评家的学术风骨与时代担当。

此外,该书还展现出灵动鲜活的批评文风,彻底打破了学院派批评中常见的学术名词堆砌与刻板论述模式,以随笔体的自由姿态,让文艺评论呈现出“文趣与理趣共生”的独特魅力。

陈宇的语言既精准锐利又饱含温度,常以生动比喻点亮观点:论李自国《生命之盐》,他将盐场的天车比作“大地的骨骼”,既呼应诗集对自贡盐业史的诗意重构,又暗合诗人“从医人到医文”的生命转型,让工业题材的厚重与个体精神的坚韧形成奇妙共鸣;谈柏铭久的三峡书写,用“三峡独秀峰”形容其坚守地域题材的独特姿态,既贴合诗人“铆住三峡”的创作实践,又赋予批评以画面感。这种表达避开了晦涩理论的壁垒,让读者在具象化的文字中直观触摸诗歌的肌理。

更添感染力的是,文中常穿插个人与诗人的交往片段,使批评成为“有故事的评论”:回忆与冯林的书信往来,那些“臭美自己豆腐块文字”的青涩互动,既还原了诗歌爱好者的纯粹初心,也让对《伫立风中》的解读多了层私人化的温情;记述与彭俐辉的短暂相聚,从“北漂”生涯的聊谈到和刘年“用一顿酒换诗集”的约定,将诗人“在打工间隙坚持投稿”的执着具象化,让评论跳出文本分析的框架,延伸出对创作生态的细腻体察。

这种“随笔体”批评,兼具散文的灵动与评论的深刻——叙议之间,既能让“嘉陵江畔的茶会”“鲁院同学的赠书”等场景鲜活如在眼前,又能在生活化叙事中自然引出对诗歌本质的思考。正如尹才干评价其“接地气、扬文气”,这种文风让批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而成为与读者平等对话的桥梁,在轻松可读中传递对诗歌的赤诚。

《诗林拾望》以其对诗坛现场的敏锐洞察、独立真诚的批评立场和灵动鲜活的表达,为文艺批评注入新活力。它不仅是对诸多诗人及作品的精彩解读,更彰显了“新力量”批评家群体的独特价值,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深入理解当代诗歌与批评的窗口。


作者: 马忠    责编: 胡霞 范江涛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