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陶行知的教育观

【字体:      】     打印      2025-09-10 09:19      来源: 黄河网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像一把锋利的锄头,剖开了旧式教育的层层积弊;又似一股清泉,滋润着中国教育改革的土壤。那些写在晓庄学院墙上的标语,至今仍在教育工作者的心头回响。当我们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跋涉时,回望这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家,会发现他的智慧依然在照亮前路。

陶行知最痛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死读书的“鸟笼教育”。他常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句话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他躬身实践的写照。在学校,学生上午种地挑粪,下午读书写字,晚上讨论如何改善农民生活。有个学生起初嫌种地脏,陶行知就带着他下田,边干活边讲汗滴禾下土的道理。这种教育方式,让书本知识真正活了起来。他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陋习,主张“教学做合一”,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种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振聋发聩。在《中国教育改造》一书中,他详细描述了如何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几何知识用在测量土地,让生物知识用在培育作物。这种打破围墙的教育革命,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也为今天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启示。

陶行知的教育观里藏着对普通人的深切关怀。他创办的育才学校专门收留难童,自己却穿着打补丁的布鞋四处募捐。有个叫小桂子的孤儿,刚来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陶行知每天手把手教他识字,后来这孩子成了优秀的音乐教师。这种爱满天下的情怀,让教育超越了知识的传授,成为点亮生命的火把。他提出的“小先生制”,让识字的孩子教不识字的,这种朴素的智慧,至今在偏远地区仍发挥着作用。在重庆育才学校,他组织“生活教育社”,让流浪儿童通过劳动获得生存技能,同时学习文化知识。这种“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模式,不仅解决了难童的生存问题,而且培养了他们自尊自立的品格。陶行知常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这句话道出了教育本质上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影响。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不是修剪整齐的盆景,而是要让每棵树苗都长成自己的模样。他反对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主张因材施教。有学生数学很差却擅长绘画,陶行知就鼓励他专攻美术,后来这个学生成了著名的漫画家。这种尊重个性的教育思想,在今天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更显得珍贵。他常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至今仍是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在育才学校的艺术组,他根据学生的特长分别设立音乐、戏剧、绘画等专业,请来各领域的专家指导。这种个性化培养方式,让许多有特殊才能的孩子脱颖而出。陶行知认为,教育者的任务不是制造标准件,而是发现每个孩子独特的生命价值。

陶行知的教育观里,最动人的是他对教育本质的朴素理解。他认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不是塑造,而是点燃。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时,他带着孩子们上山观察植物,下河测量水流,把大自然变成了课堂。当年,他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解放眼睛、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至今仍有指导意义。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激情澎湃地写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站在新时代回望,陶行知的教育观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因教育的异化而更显珍贵。我们更需要重温这位教育家的智慧。他告诉我们,教育应该像阳光雨露,自然地滋润每个生命;应该像春风化雨,无声地滋养每颗心灵。在追求教育现代化的今天,陶行知的思想依然是指引我们回归教育本真的明灯。


作者: 刘昌宇    责编: 胡少华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