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白露诗话

【字体:      】     打印      2025-09-10 09:19      来源: 黄河网  

白露是一个节气,又是一种意境。它不声不响地爬上了草尖,栖在了枝头,浸入了人心。

《诗经》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白露二字,何等凄清。想是古人立于水畔,见白露凝霜,芦花摇曳,而伊人若隐若现,遂有此叹。这白露竟成了隔绝的象征,横亘于有情与无情之间,横亘于现实与理想之间。

白露,既非雨,亦非雪。湿气悄悄聚集,继而附着于草木之上,渐次凝结,终于成就了无数晶莹的小珠。这露珠究竟是何物?大约是秋夜的叹息,被天地吸收了去,又吐纳出来,成了可见的形态。人在清晨走过草丛,鞋袜尽湿,却不曾见雨,便知道是白露降临了。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一生颠沛,白露之夜,忽见月色如洗,不免想起故乡。这白露竟成了乡愁的引子,勾起了游子的思绪。我想,白露大约与人的愁思相似,都是夜间滋生,拂晓犹存,待日头高升,便悄然隐去,只留下一点湿痕,证明它曾经存在。

白露时节,草木未凋而先萎。那些春夏间张扬的绿叶,此刻都垂了头,显出几分疲态。草尖上的露珠,颤巍巍地悬着,仿佛随时都要坠落。这种将落未落之态,让人怜惜。好比人生中的许多时刻,明知结局已定,却苦苦支撑,不肯轻易认输。

《礼记·月令》中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寒蝉之声,细而尖锐。初时不觉得什么,听久了,竟生出一种凄清之感。蝉在夏日高歌时,何等欢畅!可到了白露时节,只能发出微弱的鸣叫。它们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故而用尽最后的力气去鸣叫。

白露过后的清晨,我常去园中散步。那些沾了露水的花草,格外精神。尤其是菊,经了白露,花色愈艳,瓣叶愈挺。陶渊明爱菊,想必是爱其不畏霜露的精神。

苏轼词云:“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大江之上,白露弥漫,水天相接,混沌一片。人在其中,不免感到自身的渺小,却又因这渺小而获得某种解脱。既然天地如此浩瀚,个人的那点得失荣辱,又算得了什么呢?

白露降临的夜晚,我常独坐庭院。四围寂静,唯闻露水凝结的微响。那是一种几乎听不见的声音,需要认真倾听。此时此刻,纷扰渐渐远去,只剩下一个赤裸裸的自己,面对着一个赤裸裸的宇宙。

白露为霜。美丽的误解,反倒更近诗心。白露诗话,话的不是白露本身,而是人面对白露时的心动。


作者: 彭根成    责编: 胡少华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